东北风情:白露烟上架
作者:郑旭东
天凉好个秋。白露,是东北地区进入秋天最重要的一个节气。
露凝而白之景象由此开始。有诗曰: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雁阵声声蚊欲静,枣红点点桂流香。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到了白露,表明天气已经转凉。这时,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白天虽然还很热,夜晚之后,气温下降十多度,这温差就形成了露水,这种现象在夏末也是有的,但到了白露这个节,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
如赶上气温更低的天气,那白露就凝结成轻轻的霜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东北地区,过了白露,这样的轻霜就多了。对于怕寒的植物,叶子晚上点上轻霜,白天阳光一照,就打蔫了,像被热水烫过一样,无精打采,所以,就必须收割了。
以前,在农村里,上了岁数的老年人,虽然,目不识丁,但对于二十四节气歌倒背如流。在他们看来,忘记什么都不能忘记节气,每个节气与农事都紧紧地相连,忽视节气,就耽误农事,影响一年的收获。
东北一年四季分明,节气到了白露,农家小院里,马上会看到那一架架晾晒着的黄烟叶子,在阳光下闪着光芒。老大爷叼着小烟袋,笑眯眯望着,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梳着疙瘩鬏扎着大围裙的老太太一边抽大烟袋,一边串烟叶子,小猫小狗在前后左右围着,好像饿着了,向主人讨食吃,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温馨,浪漫。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歌中“白露烟上架”的油彩画。
东北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人们多年来养成了抽旱烟的习惯。每个家庭几乎每个人都抽烟,在家离不开烟笸箩,出门裤腰带上别个烟口袋。当时,机器生产的烟卷很少,一般人家也享用不起,只能自己种叶子烟来自给自足。所以,家家户户在园田地头都种一些叶子烟,来满足一家人一年的大小抽烟用。
叶子烟,顾名思义是一种专采叶子的作物。烟叶子非常怕寒,如果叶子被霜打过,烟叶抽起来就发苦,燎嘴。所以,到了白露这个季节,就要把烟叶子从烟秧上掰下来,用草绳或者麻绳把一个个叶片串起来,在自家的院子里搭上木头架子,趁秋高气爽的日子将其晾晒干,然后才能贮存。
白天晾晒,夜晚烟架子用草帘子盖上,以免被霜点着。白天热度高,烤烟就晒成土黄色的,所以老百姓又称叶子烟为“黄烟”。后来,农村种烟,卖给烟厂,有的地方进行了大面积种植。种烟面积大了,光靠烟架子晒不够用,如赶上雨多的秋天,烟就晾晒不好,卖不出好价钱,于是就盖起来烤烟房子,把烟叶烘干。
种叶子烟是技术活,种不好就瞎地,烟地瞎了比瞎庄稼地老百姓都心疼。抽烟有瘾,“宁可不吃饭,也要抽袋烟”,说什么都不能瞎烟地。烟种好了刚刚成功一半,晾晒环节更重要。衡量烟好不好有讲究,烟叶子长的大,皮厚,烟有劲,反之,烟叶子薄,烟就发飘,抽起来不顶劲,就像人们喝的低度酒,只有叶子厚了,烟才长成了,晒好后吸起来像陈年老酒。晾晒主要是晒出好颜色,抽上才过瘾。晒烟也是很辛苦的活计,要不断地翻动烟叶子,让它均匀受光,这样,晾晒出来的烟叶子全叶都是土黄色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健康知识的普及,在农村抽叶子烟或者叼烟袋的人,几乎看不见了。没有消费就没有种植。现在,在农村很少能够看见一垄烟地,更看不见那农家小院里晒烟的架子,闻不到那辣人呛人的烟味。
虽然,现在的农村少了一道风景,我更感觉,今日的家乡风景这边独好。
郑旭东:黑龙江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戏剧家协会会员,黑龙江记者协会理事。
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和电视剧、广播剧编剧和电视艺术专题片撰稿工作。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火浴》;中篇小说集《播种记》。散文集《东北风情》、《我的作家梦》等;短篇小说集《长辈》等;有多种体裁文学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刊》《词刊》《剧夲》等国家级报刊杂志上;《绿在呼兰河》《乡村七月》《秋赏五花山》等三篇散文作品选入教育部中小学教材;散文《榆树钱》选入《组卷网》及百度题庫。
编剧的电视剧和广播剧《喇叭、棋招、预见性》、《村长的老婆》、《龙卷风》等多部剧本曾在省市广播电视台录制播出。多部剧夲发表在国家及有关级刊物上,曾获黑龙江文学奖戏剧奖项,为近百部电视艺术风光片、专题片撰稿,在多家电视台播出。多首歌词发表在《词刊》上,获有关奖项。
现任哈尔滨市呼兰区关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