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寻访曾战地 溯源黔西南》的作者王威战友,是原昆明军区第11军副军长王云瑞的长子。
王云瑞老首长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后进入贵州省黔西南地区剿匪驻防,他曾任17军第49师(后31师)145团(后31师91团)团长、师炮兵主任,后调任南京军事学院、高等军事学院任教。11军组建后任该军副军长,直至1980年离休。

🔺王云瑞副军长在31师91团荣誉室
新近,王威携弟妹陪同年已92岁的老母亲韦清琴,专程重访、寻踪原49师解放初期驻防的贵州省黔西南州地区,寻访故地,深情撰编的力作图文并茂!它再现了:原第二野战军第17军49师以及该师145团等部队进驻黔西南地区,执行围剿国民党军残部及土匪武装、巩固新生政权等这一时期的史实;追述了31师这支英雄部队的一段沿革;见证了黔西南州建国初至今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更看到了原145团(后91团)老战士韦清琴这位老革命不畏年寿高龄与路途遥远,不忘初心,决意重访故地、祭奠先烈与战友的执着精神!同时感叹:出于军人世家、同为军队战友,并都分别年逾六十几、七十多岁的王威兄妹们,为传承优良家风,赓续红色文化基因,尽心尽孝,不吝辛劳地约时聚首,专程陪同革命的老母亲寻踪、寻根,令人敬佩!

🔺王云瑞副军长等军机关领导到91团战术训练指导训练,头上伪装站立者为廖锡龙。
总之,图文并茂的《寻访曾战地 溯源黔西南》读来激人奋进,联想连篇!它是对德高望重老首长王云瑞副军长的深情怀念!更是对老部队31师“师史资料”的充实和对黔西南州“建政史”的部分再现。

寻访曾战地 溯源黔西南
--- 2023年7月阖家黔西南记行
作者:王威
为了祭念逝去爸爸的白寿之年,了却年迈的妈妈多年来重访她与爸爸曾经战斗过地方的愿望,也为能再回我的出生地、同探我们这辈的起源处,我们兄妹四人、包括从万里之外赶回的小妹,一起陪伴年已92岁的妈妈,同走了一次黔西南,来此寻踪、溯源。
爸爸王云瑞、妈妈韦清琴所在的17军49师,随南下的二野五兵团于1949年底进入贵州,解放了黔西南(时为兴仁专区),随后在贞丰、册亨一带完成了建立人民政府、清剿残余匪徒、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1951年5月册亨解放时,爸爸时任147团副团长,并兼任了册亨县工委首任书记,直到1951年10月,他接任145团团长;1952年11月,他调任49师炮兵主任,之后入炮校学习,爸爸与我们才先后于1953、1954年离开了贵州。黔西南是他们战争年代最后战斗过的地方。我作为长子,1951年8月就出生在册亨县,由此也先后开始了我们这一辈的人生。
七十年后的2023年7月24日,我们陪着妈妈从北京出发,当日抵达册亨县,用四天时间,先后走过望谟、册亨、安龙、兴义、贞丰、修文等县市,在闻讯赶来的朋友、战友和当地相关部门同志帮助下,寻找记忆中他们的曾经地,全都走到皆如愿;追忆当年那些人与事,都得现地、资料证;让我们从中感受到父辈的初心与付出,可告慰先辈应无憾;目睹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变化,欣有我辈奉献于其中。7月29日,我们一行心满意足地告别贵州和战友,回到北京。
现地短短的四天,行程满,收获大,依计划,如愿达:记忆中的地方全走到,七十年的变化感受深,追忆中的人、事多有证,牺牲的父辈战友都瞻仰。在此,仅以日记方式、图片为主、辅以简要文字予以记录,以此告慰父辈、祭献先烈、分享亲友,并作纪念。
阖家赴黔寻踪溯源行首纪
2023-07-24
高铁接高速,今行近五千。
陪妈回战地,我辈溯吾源。
探访新民状,回眸旧烽烟。
也为白寿祭,车向筑西南。
(注: 筑,系贵阳市简称)



2023年7月24日,乘G71次07:05从北京出发到贵州

🔺16:00换乘包车,从贵阳沿惠兴、仁望、余册高速往黔西南州的册亨县。全程274KM。这里是长顺县休息区。

岩架鱼庄是册、望两县的特色美食,以北盘江野生生态鱼为食材的酸汤鱼等著称。

🔺 鱼庄有免费的芒果、芭蕉等地产水果酬宾。望谟芒果以肉厚、糯香著称。

🔺鱼庄对面是小具规模的县“医疗集团中心医院”。可见这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

🔺鱼庄有免费的芒果、芭蕉等地产水果酬宾。望谟芒果以肉厚、糯香著称。

望谟曾是深度贫困县,近十年以芒果种植为当地主打经济作物之一,以一亿多元的年产值,一起支持全县脱贫摘帽。
入黔望谟第一餐纪
2023-07-24晚
入筑往西南,望谟品首餐。
鱼庄味道好,本地蕉芒鲜。
父辈征伐地,此为最东边。
今虽走马过,已见著新颜。

🔺7月24日22:30到达册亨县,入住册亨国际大酒店。

🔺我们将进县城,并在这里用入黔后的第一餐。
七十二年后再到册亨纪
2023-07-25
今再访册亨,吾于该地生。
教堂余旧迹,我辈此为宗。
富裕民欣具,高平路已通。
布依发展绩,可慰父初衷。

🔺 册亨县位于黔西南州东南端,与望谟、贞丰、 安龙三县相邻,南与广西三县接壤。册亨曾是国家级贫困县。该图右侧是新县城的“利悠艺体中心”。

🔺册亨自2015年随着全省“县县通高速”最后一批的完成,高速路穿县而过,促进了经济提速发展,并于2020年脱贫摘帽。

🔺册亨县城老城区俯瞰。这里自1958年由册阳旧县城迁出至者楼后建设至今。

🔺这里是沿县城者楼老城区向前延伸建设的新城区一隅。由此折射出册亨的快速发展。
🔺1956年时的册亨县城。
🔺现在的册阳只是一个村了。
册阳作为册亨县城,到1958年改为者楼作为县中心前,已有230年历史。它虽坐落在近山顶处的一面坡上,只有一条公路穿过,本因植被茂盛不缺水,且易守难攻,也曾经繁华过。后因过度砍伐并缺水等原因,迁到了山下谷地中的者楼乡。
1951年时,位于旧县城西北角的天主教堂和它的建筑群等还在。5月13日册亨县解放,爸爸率147团二营等分队,奉命驻守册亨。时任副团长的爸爸和一个骑兵班就住在教堂。

🔺 5月13日、册亨解放当日,中共册亨县工委成立。爸爸被任命兼任该县工委首任书记。3天后,县人民政府成立,高广运任第一任县长。此图摘自《中共册亨县历史大事记》

🔺1951年10月初,爸爸被任命为145团团长,将赴贞丰接任。临别时,爸爸在高广运县长送他的照片后亲笔记下:“册亨县长高光(广)运同志在我兼职册亨县工委书(记)临离别时所赠。一九五一年十月八日” 这张照片,爸爸和我们一直保存了七十二年。
同年12月,中共册亨县工委撤销,正式成立中共册亨县委。
我就是在册亨县解放三个月后的1951年8月底,出生在册亨县城天主教堂爸爸的住处。

🔺这是我满月时,妈妈抱着我在卧室里照的。
时隔七十二年后,我跟着妈妈又回到我的出生地,这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二十年前妈妈、两年前弟弟都曾回过册亨,寻找过、也知道那教堂早已不在,但我们这次来,还是要寻、探当年我的出生处,现地感受当年事以及七十年前后的巨变。因为,这里不仅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我和弟妹这一代人的起点和源头。

🔺 得知我们来此寻踪、探源,曾经接待过弟弟的中华布依博物馆的彭龙馆长和武警的战友,热情地来为我们作向导。

🔺我和彭馆长在老教堂遗址前合影。

🔺 册亨县城旧址册阳,2010年时一览。 (右图) 关于册阳老教堂位置与现状的记载。

🔺昔日教堂遗址处,地种玉米民起屋。
🔺妈妈回忆当年的生活与环境。


🔺当年住处唯一尚可辨认的,就是教堂后面的这几段石护坡。

🔺当年保姆抱着我,如今保姆陪着妈。
🔺屋新路已宽,变化更大的则是百姓生活。

妈妈在周围曾经熟悉的、现却难辩认的村里走着,和也成老人的当年的孩子们交谈,一起感叹着册阳、册亨的巨大变化!


用现代化手段管理的规模扩大的果类种植业等,是百姓致富、册亨脱贫的最好注释。


陪妈妈来看望他们当年牺牲的战友,告诉他们为之奋斗的地方和百姓,如今发生的巨大变化。这应是对爸爸和他战友们初心的最好告慰,更是对他们付出的最佳回报。

彭馆长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博物馆。参观中才明白了博物馆为什么冠以“中华布依”。原来册亨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布依族自治县”,全县布依族人口占近80%。布依文化的弘扬光大,不仅促进了当地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发展,丰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水平,并有多项文化遗产和活动,被列入吉尼斯记录,为国增光,令人赞叹!


闻讯赶来的册亨电视台记者,临时提出想对妈妈进行采访,我们还担心她没有准备。大家都没想到,妈妈不仅谈出她对册亨前后七十年间巨大变化的切身感受,更谈到她和爸爸与战友们作为当年出生入死、流血流汗地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参与者,看到他们当年追求的理想、为之奋斗的目标都能实现时的欣慰和无悔,还听到她道出虽远隔千里、时过七十年,却始终把这里当故乡、仍然把乡亲当亲人一样的惦念。闻此,才真正理解了妈妈所以总是想着要再来这里,就是要为一生的追求和惦念找到答案、寻求圆满。这不仅令我们几人感动,更让在场的许多乡亲落泪。看到妈妈得到如此的满足,也让我们欣慰,并因之释怀。


西出册亨就是安龙县。当年147、145团在安龙也时常驻有部队,团机关曾驻在县城教会及附近,现在其建筑都已不复存在。

招堤,建于康熙年间,本是以拦洪蓄水为主要功能的工程,经历代建设,已形成十里荷塘为轴的多景区掩映的水利工程,平日则是游人赏景、休闲的胜地。现更成为贵州十大风景区之一。但当年爸妈虽常驻在离此不过六、七里路的县城,却也从未到过这里。


🔺阖家欣入画图中

🔺两代礼同敬先贤
今天陪妈妈来这里初览,看到峰林夹抱十里塘,络绎游人把荷赏,感受到人民群众生活安好,她感叹“我们当年的付出值了!”
🔺离开安龙县便进入黔西南州首府兴义市。
1949年12月这里解放时,49师师部兼军分区设在兴仁,兴义则在分区辖区内,直到后来地区首府移至兴义。1982年兴义地区改为黔西南州。
兴义支队会友意外收获纪
2023-07-25~26
兴义探吾友,邀临武警门。
近听狭谷瀑,远眺万峰林。
握手赞其旅,言欢溯队根。
当年父母部,竟乃此前身。



🔺 为了给妈妈的手伤换药,才联系了州武警支队战友。唐钢支队长特赶来看望。

🔺当得知我们此行是在寻踪、溯源,而且老人竟是49师的老兵,赞叹的同时,唐支队长欣然邀请我们去参观队史馆。

没有想到队史馆前言的第一句,就赫然写着:“支队前身系第2野战军第5兵团第17军49师机关直属队”!原来,州支队和爸妈的部队竟是异部同宗,支队长既与妈妈是49师新老两代兵,更和我这个曾经武警工程学院的指挥教官本是武警战友。

三位两代新老战友的合影。

黔西南州支队自当年组建初,始终担负着维护当地治安和配合解放军作战等双重任务。

一家曾经的兵、49师的几代人,在这里又看到了这支部队的一段史。这是红色基因的承传,也是此行计划外的收获。
贞丰寻当年作战与房东家纪
2023-07-27
此番寻访地,重点在贞丰。
整训独三部,房居借吕翁。
探得曾驻处,赖护旧时城。
巩固初创政,军民共建功。

🔺中午离开兴义往贞丰,不足2小时即到。

🔺现在贞丰古城的西大门修缮完好。
贞丰,是爸爸妈妈在黔西南战斗与生活的三年里,驻防时间最多的一地,也是我到一岁多离开贞丰前,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

贞丰和平解放后,1950年2月3日,147团奉命进驻贞丰,爸爸时任参谋长。十天后,以南下干部身份进驻贞丰、3月1日就任贞丰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的周民轩,是爸爸任营长时的教导员,渡江后转入南下工作队。不想,两个老搭档在贞丰重逢。1950年6月,爸爸兼任贞丰县委委员,与周民轩再次搭档。

🔺这张两人的合影,应是在他们再搭档一年后的1951年3月9日,两人与抽调补充赴朝参战部队的战斗骨干合影(见下图)后拍的。

照片后面,爸爸所书“这是我临离贞城前和战友(周)民轩同志的留影。云瑞3、10”中的“临离贞城前”,估计是指送战斗骨干到赴朝部队去报到的临时离开?因他是两个月后的5月,才率147团大部参加册(亨)、望(谟)合围与解放册亨战斗,并移防册亨的。

1951年3月,爸爸任147团副团长。(左图) 3月9日, 爸爸(二排左一)和周民轩县长(三排右一)与抽调参加赴朝部队的战斗骨干合影于贞丰。

爸爸在自己的这张留念合影上写下“与援朝的一群卫国英雄们临别留的纪念,云瑞 存(1951.)3.10”。


这张背面书有“抗美援朝离别留念,于1951.3贞丰”的爸爸个人照,应是与赴朝战斗骨干合影的同时拍下,作为送给“援朝的一群卫国英雄”的战友们的纪念照。

🔺这是爸爸妈妈1950年5月24日,在贞丰县城的合影。妈妈在贞丰怀着我。1951年3月爸爸任147团副团长。
1951年5月初,147团与145团等部协同,解放册亨县后,147团移驻册亨县。妈妈也随团进入册亨,住在天主教堂。8月底,我出生在册亨县城的教堂。一个多月后,10月初,爸爸调任145团团长,离册赴贞就任。1951年12月初,在我将满百天时,也随妈妈到了贞丰。

🔺 这张照片是在贞丰拍的。妈妈在照片后的所书,记下了这个时间。

7月27日一早,为助我们到此探迹、寻踪,武警的战友邀来县史志办刘主任、红军长征纪念馆的老李和文保中心的小刘等同志为我们做向导、亲自做介绍,一起寻踪、鉴证。
从他们的介绍中得知,这些年政府重视对古城的保护,坚持修旧如旧,忠实历史面貌,保护文化内核,从而让曾驻过这里的妈妈,感觉格外亲切。


也因旧貌尚存,七十二年后妈妈再到贞丰,一下就认出当年145团后勤的驻地之一:谭家大院。那时她在团后勤处任会计,工作就在这个院子里。
后院里的南派小楼。妈妈说,那时她和保姆常常带我来这里,尤其是我能走路后。

🔺妈妈和我在当年带我玩的最多的天井里合影。

谭起龙、谭家是贞丰当地有名的富商、县城里显赫的大户人家。谭家大院不仅规模宏大,建筑风格上既有北派四合院格局,又有南派阁楼式结构,灵动秀美,美轮美奂。尽管岁月沧桑,几经浮沉,但在近年政府的保护性修缮后,修旧如旧,完整中依稀可见岁月留下的斑驳。

🔺 爸爸当年在谭家大院的留影。大概是因右面墙上斑驳的墙皮形似中国地图?!照片后,应是拍摄者所书:“云瑞同志:在谭起龙家院内”。


现在谭家大院的这面山墙,很像当年爸爸拍照时的背景处,看图左部分。虽然没了石条凳,但墙下石砌的花坛还在。大概几经修缮,现在的砌石好像没有当年的厚、高?

妈妈记得,县城里有口大水井,离他们住处不远,当时城里大多人家都在这里取水。

县里同志带到这口水井处。这是一口百余年的老井,至今水清、甘甜。

🔺县史志办刘主任介绍水井的变化。现在虽都用上了自来水,很多居民还会到此取水饮用。 (右图) 妈妈说“水井向前不远,就是我们住的吕家院子”,就是图中这里。

门口挂着保护铭牌的吕氏老宅。妈妈确认,这就是当年住的吕家院子。

妈妈说:“当年咱们就住在正房左面这间。对面那间是苏超政委住的。” 妈妈欣慰并感叹:“我们又回来了! 贞丰旧城和老房子保护的真好!”

妈妈高兴地回忆着当年住在这里的生活。 全家两代人在爸妈和我曾住过的老宅前合影。

🔺这是贞丰县城里阁楼前现在的广场。七十三年前,这里是贞丰县”民教馆”的大院。
当年147团进驻贞丰仅两个月,这里就发生过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那是1950年4月,147团接受了对同驻贞丰的起义部队、原国民党贵州省保安独立第三师进行整训的任务。
贵州解放过程中,许多国民党残部纷纷起义。但也有个别假起义,伺机再次哗变,继续与人民为敌。145团就有40余名官兵,刚被假起义的原国民党守备二七二师在暴乱中杀害。
1950年4月6日,负责领导对独三师整训的49师政治部主任吕鸿,率师文艺宣传队进入贞丰,拉开了整训序幕。当时独三师几千人,已奉命集结于贞丰县城与城郊。
在调查准备过程中,吕鸿主任与147团领导多次秘商,决定还是要先让起义部队放下武器后再行整训,才易达成任务。而当时147团有两个营正在外执行剿匪任务,县城只有一个营和直属队大部。在这种态势下,必须巧妙部署,协同行动,才能一举达成目标。

当年民教馆的院子很大,周围筑有院墙。南墙外那个小高地是“坡阳山”

🔺阁楼是民教馆院内的老建筑。当时楼前搭有演出的舞台。
4月17日下午4点后,独三师所有部队集中到民教馆院内,准备看宣传队“演出”,坐满了大院。147团那个营因“迟到”,坐在了院外的坡阳山上,瞰制着民教馆大院; 周边的“警戒哨”维持着秩序。苏超政委、爸爸和任耀庭主任负责院内部队的组织,爸爸首先宣布:连以上军官,随吕鸿主任和赵光起团长到马二元帅府开会,传达上级指示。将独三师官兵分开。

🔺马二元帅府(也称习武场、武衙门)现位于贞丰县一中校园内。

🔺马二元帅府的建筑依然保存完好。它后来改为凤山学宫,一直用于教育事业至今。
按照命令,独三师连以上军官集中到了马二元帅府后院教室内。按计划时间,5时整吕鸿主任向所有军官宣布上级决定独三师放下武器进行整训的命令;同时,苏超政委也向院坝里的部队下达了同样的命令,虽然有个别士兵企图反抗,并引起一片骚动,但在周边警戒哨、周围房上隐蔽的机枪手和坡阳山上那个营一起亮出武器后,反抗企图被慑止,几千名官兵都放下了武器,按命令徒手返回了各自驻地。一场惊心动魄地收缴独三师全部武器的行动成功达成,也保证了之后两个阶段教育整训的顺利完成。这次行动的成功,成为贞丰县人民政权初建期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贞丰人民和爸爸及他的战友们难以忘怀、时常忆起。

妈妈与我们和刘主任等交流着各自的记忆、资料等信息,一起鉴证着那段历史。


🔺应凤山学宫展览室同志的请求,我和妈妈在留言簿上写下了我们的感受。

我们一家和县里同志、武警战友在马二元帅府前合影,以纪念这次对收缴独三师武器行动的现地寻踪与鉴证。



之后妈妈又带我们冒雨来到贞丰烈士陵园,祭拜他们牺牲的战友,用贞丰七十多年来的变化告慰烈士和爸爸的在天之灵。


当晚,我们继续与县史志办刘主任和红军长征纪念馆老李交流着在贞丰寻踪的收获,并向他们捐赠了爸妈与战友在贞丰的老照片。他们赠送的中共贞丰县党史和中共册亨县大事记,其中确切记录有145团、147团和爸爸与战友在此的重要活动等,有的更准确到月、日。 也感谢武警陈万海副大队长一路的伴导和协调!

在贞丰的一天,走到、见到了妈妈对这里记忆中的和爸爸与战友回忆到的地点,看到了保护完好的贞丰古城、民居和古建,以及七十余年后贞丰人民生活的安逸与政府对历史的尊重、记录和保护,格外欣慰。
七十年后首回马家桥师部纪
2023-07-28
离别七十载,忆绕马家桥。
今至修文见,营余旧貌肖。
礼堂残尚在,操场变鱼巢。
幸有朱闫导,终圆故梦迢。

7月28日一早,不舍的告别战友和贞丰,去往最后一处~49师老师部~修文马家桥。

不时阴雨一路云,出入群山高架平。 美景淳风酬远客,黔西迎送有峰林。
1952年初,17军撤销,49师转隶贵州省军区,师部从兴仁移驻贵阳北的修文县马家桥。
爸爸1952年11月调任师炮兵主任,妈妈也随调师司令部任书记员。才一岁多的我和妈妈随爸一起从贞丰来到马家桥。直到1954年底,爸爸从沈阳高级炮校毕业,直接调入南京军事学院任教,我和妈妈离黔往南京与爸爸团聚时,我和妈妈已在马家桥生活了近两年。这里也是我在贵州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地。
过去的七十年,妈妈总会不时提起在马家桥的日子。这些年她虽回过册亨和贞丰,却始终没能再到过修文。这次回黔寻踪,妈妈对能回到修文、再见马家桥格外期待,却也显出对能否找到旧时驻地的担心。我三岁时对贵州仅存的两点记忆,都在马家桥师部,但也担心只凭我们去搜寻,难以如愿。
为保效率,提前求助贵阳的战友闫龙海部长。他虽在医院查体,告我他刚当兵时,曾在马家桥营房参加过集训,之后几十年再未去过,但会陪我们一起去寻旧地。战友一诺暖在心!
不几日,他从医院又报来一个好消息:和他在干休所支部的搭档、从贵阳警备区退休的朱建军司令,刚当兵时就驻马家桥,之后曾在修文任过武装部长,熟悉马家桥营区的情况,他会同我们一起去现地踏寻!如此安排令吾欣!


一路高速,3个多小时便进入修文境内, 出高速仅一刻钟,便到了马家桥村。


🔺村委会隔壁的预备役工兵团营区,就是当年49师后勤部与仓库的所在地。
朱司令、闫部长虽都到过马家桥营房,为了助我们高效寻访,他俩还是早早来到马家桥,又把几个荒芜的营区先走了一遍。

在工兵团机关楼前汇合后,听说朱司令几经马家桥营区,妈妈高兴地对我们说:“朱司令和我都是这一营区里的老兵!”

🔺朱司令不仅与我同是68年的兵,而且还是同年同月生的兄弟!真是缘份!

我们与建军、龙海和妈妈两代的新老兵欣喜相逢,一起在机关新楼前合影后,便开始了马家桥营区的寻勘。


见它,妈妈欣喜地说“这就是师部当年的大礼堂!那时常在这里开大会、听报告。” 妈妈对我说:“我们也带你来过这儿。”

经朱司令介绍才知,解放之初马家桥的这些营房,原来都是接收国民党军的既设营房。

这处是当年的医院、后来驻军的团卫生队。 妈妈说“这里往西一里地,就是师司令部。”

🔺原师部大院、现在的营门处。远处山顶的办公楼,就是当年49师司政机关大楼所在处,只是老楼不在,已经翻建了。 妈妈记得机关大楼西面的这处,曾是机关食堂的所在。后来改建为首长宿舍等。
我三岁离黔后,对贵州只留下两点记忆:师部下沉式大操场,和通往南面小河的那条小路。
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个东西长近三百米、南北宽约百余米的下沉式大操场。当年我经常会站在上边,看着下面操场里部队的出操、训练、打球、开大会。

🔺我迫不及待地来找的下沉式大操场,现在竟是眼前这个样子!
建军兄告后方知,这个大操场部队驻时一直在用,近年军改后,这里作为农场开发,才就势把它灌上水,改做鱼塘了。真似沧海桑田之变!
当年妈妈拉着我的手来这里玩,今天我拉着妈的手来寻旧地。两代人看一样的七十年间变迁,一辈子各有不同的经历、感念。

🔺与朱司令、闫部长在当年操场中、今日鱼塘上合影。图左上方是当年机关大楼处。朱司令说:“这里是大操场的主席台/阅兵台。这个方向两百米外是机关大楼。”
🔺1953年元旦,才到马家桥师部一个多月,保姆陈炳华抱着我的留影。此后半个多月,爸爸便去沈阳军委高级炮校上学了。

🔺这张应是1953年在修文县拍的合影。也是为在沈阳炮校学习的爸爸拍的?!

🔺 这是爸爸从沈阳炮校回马家桥师部休暑假时,我们在修文拍的全家福。这是照片背面爸爸记下的拍摄日期。这之后我再见爸爸,已是一年多后,我和妈妈到南京军事学院时了。

🔺朱司令逐一细数、逐点介绍:“原操场北面山脚下,那里是我们一个营的营房。”
“操场东面那排蓝顶平房处,原来是机关宿舍楼。”
朱司令对妈妈说:“您在这住的那栋三层的机关宿舍楼就在这里,后来拆掉了。”

′“现在从这里往山顶机关大楼的路仍没有变,爬上这坡就到了。”
仅一个半小时,由于朱司令、闫部长的提前准备、现地再踩点和有条不紊地安排,妈妈和我记忆中的、还有印象的和没有想起的马家桥营区当年大部分位置与现存营房,都已逐一走到、看见。我们几人都为不虚此行而欣慰,妈妈倒是有点遗憾,说是可以再走到小河边去。可那条茅草夹道的小路可能不在了,或已改道?考虑到她的体力与时间,我们不建议再去找它、走它。妈妈还说她们当年多次去过附近曾关押张学良的阳明洞;虽然距师部不过十里地,开车很快到,但现在正是旅游旺季,我们也劝妈妈,这次主要来看老师部,阳明洞就不去了。
我们一行乘车转了修文县城市容后,快四点才吃午饭,大家还沉浸在寻踪如愿的兴奋中,都没来得及觉出饿来。
那时的马家桥、修文县和今天比,似乎由老年变的年轻了?!那都是因七十年间几代人不断地为它梳妆、打扮的结果。


今天的修文县,早已不似当年那样简陋。它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妈妈与朱司令聊起49师的老战友,建军因爸爸长期在17军从事干部工作,认识和熟悉的干部多,他们因此也与妈妈认识很多共同的老战友和邻居,越聊越觉关系近。

席间,建军送了我一本他爸爸、省军区朱先副政委的回忆录。由于他爸爸曾任干部科长,接触17军各级干部多,且博交强记,回忆录不仅对17军成立来大的经历记述周详,读来闻事如见人,都感觉似亲历。我不仅一气读完,又结合此行经历和爸爸与战友回忆文字的整理,反复读过多遍,已把它当成17军、49师的一部“简史”与主要干部“字典”,从中已查核到很多事件、任务、时间和人员,帮助我完整、细化、丰满了对师、军史的认知。我们会好好珍藏它。
这是朱先副政委回忆录中,关于1952年精简整编的叙述,涉及49师和我爸爸(时任145团团长)的一段。前后我也看到很多长期来和爸爸一直保持联系的老战友的身影,以及他们那时的一些经历。同时也让我感悟到:一本详实、生动的回忆录,恰似时间压缩器,犹如历史缩微版,一读可以览始终,再阅助丰感知全。
晚饭时,我们渐离寻踪之行话题,说起各自在黔京两地的朋友等,不想我们与建军、龙海兄人脉间,竟有许多的关联与共同的朋友。真是世界真小、人网更大。这次借龙海兄初识建军兄,却一见如故,实是原人际网中已有之处,不过这次得以展开至此而已。这个感悟,也是这次黔行的又一收获。
在建军、龙海兄的倾情相助下,马家桥老师部的踏寻格外顺利,让我们此次入黔寻踪溯源之行,有了一个圆满的收官。随着7月29日我们一家心满意足地安抵北京,此行功成果丰,最终了却了妈妈近年来再访第二故乡之愿,告慰了爸爸和他的战友们的在天之灵,激发着我们这一辈人暮年的前行之励,有利于赓续家族红色基因的世代传承。
2023年8月于北京
O编辑:山浩 宗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