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之源
作者:朱双顶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平叛凯旋,顺道回到久别的故乡,与故人及父老子弟纵酒高歌,情不自禁击筑自唱一曲“风起”之歌,留在《史记•高祖本纪》之中。但司马迁并没有记载刘邦所唱的这首歌的歌名。南朝梁萧统以《汉乐府•魏风•大风歌》收入《文选•卷二十八》中,就有了“大风歌”的传名。这是不是萧统收入时加的不得而知,但确实加得好,体现出了所加者的用心。
“大风歌”既起用了歌词中的“大风起”之字,又有了“大风”的另一层蕴意。在我以为,收者将此归入乐府之中,就是将它划入民歌一类。民歌是流传于民间之歌,非仅指百姓之歌。刘邦回到故乡与民同乐,即兴唱起“风起”之歌,“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此歌即从此处流传开来。所以“大风歌”,就有了这样的意蕴:大者,皇帝也;风者,民歌也;歌者,颂也,连起来意思就是皇帝唱的民歌以颂赞取得的江山。事实上,汉乐府由此而成为朝廷之乐,因汉武帝“乃立乐府,采诗夜诵”而得名,民歌由此被乐府采集而成为朝廷之乐。它也因“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而以楚声为主调。那么“风”怎么就成了民歌的呢?
从溯源看,“风”作为民歌出现,来源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源于风崇拜之说,此说以孔子所说为依据。孔子在《论语•颜渊篇》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说,君子的品德如风,小人的品德如草,草上刮起风,草一定会倒。“风”在这里成了君子的品德,君子之“德风”对小民之“德草”,是能够起到影响教化作用的。
依这种说法,从孔子收集整理《诗经》中能够看出些端倪。孔子将收集来的千余首民歌加以整理,最后筛选305首编成现如今我们所见到的《诗经》,并一一配上乐谱进行弹唱,教授弟子,以让他们去教化百姓。孔子将《诗经》中的诗,按风、雅、颂进行分类编纂,将“风篇”作为从各地收集来的民歌归类,这就是当时收集整理的十五个地方的民歌。“风”在这里被明确定为“民歌”。
正是由于《诗经》中“国风”的民歌诞生,才使它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历史现实,被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里的“兴”就是给人奋发向上,可以抒发情志;“观”就是观察了解,可以反映社会;“群”就是团结百姓,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怨”就是提出建议,反映百姓心声。由此可见,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时代,通过传唱民歌来教化百姓,就是一种最佳的传播途径,须知那时民间的交流教化,主要是通过传唱的方式来实现的;通过收集民歌来了解百姓情况,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做法,民歌就是民声,各地的国风就是各地的民情反映。所以,朱熹在《诗集传•国风一》中说:“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此时的“风”,看成是孔子以德为喻,是很有说服力的,以它在《诗经》中确定为民歌来划类编纂的,成了风雅颂中的之一,成为开头和主要部分。这种将“风”说成是民歌,来源于先人们对风的崇拜,是有一定之见的。
“风”作为民歌出现的另一种说法,就是采风之说。据史载,在西周之时就有了采风制度,周天子设立了一个官位,任此官的人,手里拿着一种木铎(带把子的铃),到民间去就敲这个木铎,四野的野老就来了,他们唱歌给这位官吏听,官吏采集下来,就叫采风。回去之后,将所采的“风”给周天子看。所以,《礼记•王制》中有“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的记载。《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上也有“天子省风以作乐”之记载。《汉书•艺文志》上更是说:“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依此说法,到了汉武帝时,确实在朝廷上专门设立了采集采编民歌的乐府机构,来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这让民歌走进上层贵族。到了东汉时,又归入黄门鼓吹署,采风制度一直坚持下来,这才有了汉乐府不断的走向辉煌,成为中国诗歌园中的一颗艺术奇葩。只是这时诗与歌已走向了分离,而曲调已开始失传,最终乐府民歌就变成了现在所见的乐府诗了,已完全地失去了原味的“乐”,而让人遗憾地不能再享受了。
唐赵蕤在《长短经•定名》里称姜太公说:“凡人函五常之性,而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气,谓之风。”就是说,凡是人都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常见的秉性,但不同的是人却有刚柔、缓急、音声方面的不同,这与水土之气有关,就叫做风。所以,司马迁在《史记•礼书》中称子夏就有“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安溺志,卫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的总结,是说郑国之音偏于放荡,使人心志迷乱;宋国之音安逸柔媚,使人心志沉没;卫国之音急促快速,使人心志烦乱;齐国之音傲慢怪异,使人心志骄狂。而这些都是四国民风在民歌上的一定反映。
由上可见,“风”是民歌,来源于采风之说,也是能说得通的。那么,哪种说法为对呢?我以为还是并存的为好,互为参考为宜,或许它们就是同一源头的两个方面,分而说之。因为对于远古之事,尤其是溯源问题,有些是很难搞清楚的,有些就是搞不清楚,而且随着考古不断的深入与发现,以后面之实否定前面之论,也是常有的事。作为通常的一般人,有了一些广博的了解,也算是拓宽一下自己的知识面就行了。
但我对于“风”是民歌,有着倾向于自然之说的看法。“风”是民歌,当产生于原始后期的自然之说,何以见得呢?这就得从民歌的发展史说起。一般认为,民歌是先于乐而产生的。在人类早期,语言产生的过程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有了音节、音调的进化之后,再遇到有情感需要表达发泄之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张口发声而语,有了自然的情调,这便有了歌的雏形。当这种雏形之音在人与人之间流传开来,取而代之的就有了最初的最简单民歌了。被《乐记》说成是“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就有了“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更有了“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歌舞的产生。也有了“女愁哭,男愁唱”之说。
《吕氏春秋》上就记载了《涂山女歌》之故事。说此歌为涂山女思念大禹所作。当年大禹治水,途经安徽涂山时,遇到涂山氏之女,二人一见钟情,但是大禹要去南方治水,留下涂山氏。大禹为治水,八年之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女在涂山等待大禹归来,满怀思念之情,就情不自禁地唱出“候人兮猗”四字歌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首情歌,也是有史可记的中国第一首情诗,涂山女娇,也因此成为中国远古神话中的诗歌女神。这就是如今可见的最早民歌,四个字中只有“候人”为实,另两字则是虚指的感叹词,歌词就是“等人啊”,以寄托女主人日夜思念期待的焦急之苦。多简单的民歌,又是多思盼的情歌,纯真质朴,毫无雕琢,一开始就再现民歌的真情实感。
先人们由于情感的兴动而发出的音节与音调,形成最初简单而质朴的民歌,而促成了载歌载舞之风的形成,就有了“风”为民歌的靠近与发展。风在《说文解字》上无造字定形之说,只说是“八风也”,意为风有八面来风,是风动虫生,所以从虫凡声,繁体字就为“風”。可见,风最初的意向就是指空气的流动,就有了风行、教化等的引伸义,说是民间的习惯像风一样流行,影响到一大片区域,由此“风”发展到风俗风气等。《尚书•说命下》就有“四海之内,咸仰朕德,时乃风。风,教也”之说。“风”是民歌之意开始就借助风的自然之喻,由风行而代入,由风尚而代成。《左传•隐公五年》就说:“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杜预注为:“八风,八方之风也。以八音之器,播八方之风。”《尚书•伊训》上也记有汤之官刑原文说:“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这里的“恒舞酣歌”成了“巫风”,“巫风”由此而成了歌舞音乐的代名词。这表明商汤之时,“风”已经有了指代民歌的过度了。
到了西周时期,“风”与民歌就合二为一了,“风”成了民歌的代名词。这便有了周天子的采风之说。春秋之时,以长江划界,长江以北,以《诗经》为代表,成为北方民歌的集大者,“风”就成了各地的民歌汇类,称为国风,《诗经》也成了我国歌词集,靠传唱而流传,失去音乐所传才成了今天的诗歌集;长江以南,以《楚辞》为代表,成为南方民歌的集散地,屈原根据楚国的民歌而创作,有他的创造,有他的采风,有原始的巫歌。这时所说的“风”已完全等同于民歌了。这之后,“风”作为民歌就汇成滔滔艺术之河而流传至今,变成了今天的采风,就是文人艺术家们去基层一线去体检生活、采写创作的代名词了,也包括对民歌的采集创作。
由上可见,民歌之“风”,源于自然,发于先人早期,成熟于西周之时,辉煌于《诗经》、《楚辞》年代,走过两千余年而不衰,与时俱进而此“风”长盛,此情长浓,有着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艺术基因而傲视世界。
2023.5.21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