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本次活动作品不限数量、不限体裁、内容限定以下景点,一旦选用,每首以100元作为润笔费来计数,并入有正规书号的书籍,赠送每位作者一本样书。详情如下。

李白纪念馆
一、征稿内容:
本次活动主要围绕“唐诗之路”首倡地和精华地——浙江新昌诗路诸山进行创作,包括天姥山、沃洲山、东岇山、刘门山、石城山(南明山)、鼓山、南岩山、穿岩山等。(详见附件介绍,并可以通过阅读文献、网上搜索等途径进一步了解,选稿时将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适当平衡吟咏诸山的作品比例)

沃洲山晨雾
二、体裁要求:
律诗、绝句、古风、词。律诗、绝句要求平水韵;词默认词林正韵。
三、稿费:
将聘请诗词名家选稿,入选作品每首支付稿酬100元。同时,评选最佳作品奖10首,每首稿酬1000元。入选作品将正式结集出版,寄赠作者样书一册。

天姥山的夜空
四、投稿注意事项:
1.投稿时间:即日起至2023年9月20日截稿。
2.本次征稿一律采用电子邮箱投稿,征稿以第一次来稿为准。每位参赛者投稿数量不限。投稿邮箱:844418467@qq.com
3.杜绝抄袭、套改或化名多投,参赛作品须为原创作品,不侵犯任何第三者著作权,因侵权而可能引发的后果,由投稿者自行承担。
4.投稿格式。勿以附件形式投稿,在邮件正文内备注“续写唐诗之路”字样。稿件一律靠左对齐、顺序是:
作者真实姓名+所在地
标题(不用书名号);
正文两句一行(词分上下片的,过片回车换行);
5.所有投稿作品,作者享有永久署名权,入选作品主办方享有使用权(包括公开发表、结集出版、播出推送、朗诵演出、展览展示等),使用时不另付稿酬。
6.本征稿启事解释权属于活动主办方。凡投稿者,即视为已同意本征稿启事之所有规定。主办方享有最终解释权。
7.所有入围和获奖作品会在《小楼听雨》诗词平台及时公布,敬请关注。
续写“浙东唐诗之路”诗词征稿活动筹备组
2023年7月18日
附:
浙东唐诗之路新昌诸山简介

沃洲湖桃花晨雾
沃洲山:
在县东三十二里,晋白道猷、竺法深、支道林皆居之,戴许王谢十八人与之游,号为胜会,亦庐山白莲社之比也,唐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山西南有养马坡、放鹤峰,皆因支道林买山隐居,养鹤放马得名,事载《世说新语》。又有唐灵彻锡杖泉。万历新昌县志云:山高五百余丈,围十里,与天姥山对峙,又有石封门、题字岩诸景,晋代名人多聚于此。今因建长诏水库(又称沃洲湖),山下景点已淹没,惟山尚存。历代名人,咏沃洲诗甚多,以白道猷开其首:“连峰数十里,修竹带平津。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茆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为中国古代山水诗之滥觞。继唐诗以后,剡中山水诗无不以沃洲为歌咏对象,尤以宋代为盛。以后佳作纷呈,延绵不绝。

东岇山梁家井村

东岇山之水帘洞
东岇山:
在县东四十里,其高以丈计者五千馀,周围为里,凡四十脉,自菩提峰来,菩提盖接天台华顶之北,递罗阬观音样度燕子阬,起山曰大麦,盤折五十馀里,跨朱母岭循岗右折,可数里,孤峰峭拔,以孙视群峦者,即岇山也。其巅眺新嵊二邑数百里如列掌上,古有庵曰摘星塔。晋僧法深支遁皆隐居此。世说:支道林好鹤,住剡东岇山,有人遗其双鹤,养成翮,便使飞去,又尝就深公买岇山,深公曰:未闻巢由买山而隐(嘉泰会稽志)。万历新昌县志云:在三十三都,一名远望尖。今属沃洲镇。其下有水帘洞,在大坑中,高十丈,广三丈余,洞口有飞瀑一派,从高喷薄而下,若垂帘然,随风东西,光辉夺目,洞中悬石似猪肝,紫色,水滴下,微红,下有石盆盛之,前有石,方丈许,面有迹若马蹄,因曰马蹄岩,左右有圆石如拳,碎之,内有屑如馅,或类蔴,或类豆,随人所欲而应,俗传禹治水至此,弃其余粮,今化为石云。其旁为晋高僧竺法深(一名道潜)隐居之所。

刘门山之迎仙桥
刘门山:
宋嘉泰《会稽志》载,在县东南三十里,传云剡县人刘晨阮肇采药至此迷路遇仙,有刘阮祠、山亭、采药径,山下居民多姓刘者。清天台学者齐召南有诗咏此。万历《新昌县志》载,在十八九都,县东三十五里,刘阮遇仙故事载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其地在今新昌刘门山。

石城山栖光净院雪景

石城山:
一名南明山,在县南五里(现在新昌县城内),又名隐岳,初晋僧昙光栖迹于此,自号隐岩,支道林昔葬此山下。齐僧护夜宿闻笙磐仙乐之声,梁天监中建安王(萧伟)遣国师僧祐亲造弥勒石佛像,刘勰撰碑,其文存焉,山有钱镠所造三层阁,宝相寺、白云庄、白莲庵、齐以井、白鹇坞、石缝梅,皆胜迹也(《嘉泰会稽志》)。《万历新昌县志》云:南明山,在县南二里。形若骆驼,下有宝山,称骆驼卸宝,山顶有石棋盘、石塔,乃邑之宾山也。又石城山,在南明之前,危岩攒簇,石壁千仞,古藤络其上,花时如锦城,步自石牛镇而入,有锯解岩、白云庄、白莲庵、千佛洞,又有夹溪塘,循塘而行,有白鹇坞、隐岳洞、濯缨亭,其内为宝相寺(今大佛寺),山门榜曰石城,曰松岩,又榜曰南明山,又紫芝岩、仙髻岩,顶有天井,岩下穹窿如洞门天成,人力盖相参焉,有石佛高百尺,梁建安王造,弥勒佛阁甚宏伟,旁有狻猊二石,右入有小佛殿,岩上有月峡岩,两崖峭削,中开一罅,方正如门,有双松挺立,中秋月落峡间,俨如宝镜开奁,对面有望月台,今毁。又有石缝梅,齐相井,方广二丈,源深不竭,俗传唐齐顗所居云,山有十五题,井其一也。南明山大佛寺在县城近郊,以东晋高僧昙光隐居、支遁卒葬、僧祐造像、刘勰撰碑,更以石雕弥勒大佛鸿姿巨相,称不世之宝而名闻古今,自唐代孟浩然以后,历代名人咏诗甚多,尤以宋高僧显忠咏其诸景点殆遍。其他名人既到新昌,必至其地,至则必以诗文咏之,可见其文脉之盛。

鼓山书院夜景

鼓山天姥阁夕阳
鼓山:
又名屏山,脉自旗峰,降于平衍,岿然特起。圆顶若鼓若屏,有泉池可田。山横截水浒,为邑之门户。旧志称:“其溯天姥、沃洲而下,断而复续,伏而复起,崒嵂峭拔,蟠屈数十里。其为状也,如龙之骞,如凤之舞,腾激蹲踞,关山轴地而雄峙邑之西者,石鼓山也。南望旗山,如见大宾矣;北负金庭,委羽瑞莲,龙骧之迹犹存;三溪绕其西,四明倒影,吊知章之狂放;天姥在东,凌层云表……”《成化新昌县志》卷八则言:“旗山如旗,鼓山如鼓,当县廓之风门水口,南北对峙。激以溪流,而有填然之声;拥以云气,而有飞空之势。远而望之,何异将军之屯营,敌人之赴战也。”旗鼓相当,宝势镇雄,把它列为县城八大景观之首“旗鼓争雄”。传说王羲之隐居炼丹于此,并有鼓山题词,北宋石待旦办石氏义塾于此,后繁衍为鼓山书院,为县城文脉所在,历代诗人游览题咏甚多,为目前保存较好的古代书院遗址。今已为县城中心,并新建鼓山公园,有天姥阁和唐诗之路博物馆。

南岩山南岩寺

南岩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世传任公子钓鱼之所。庄子云,任公子以五十犗为饵,登于会稽,投竿东海,经年而得巨鱼。唐齐顗题南岩云:南岩寺,本沧海,任公钓台今尚在。岩侧有任公钓车石棺蜕骨存焉。人掘其地,有螺蚌壳,云岩下乃海门也(嘉泰《会稽志》)。万历《新昌县志》云:在五六都,县西十五里,山岩陡险,皆沙石积成,如筑墙状,以物触之,纷纷而落,时或有崩坠者。世传大禹治水,东注积沙成岩,是为海门,石间或有螺壳,半壁有钓矶,俗传任公故迹,崖上有巨棺,中有巨骨,方腊寇入山从绝顶垂绠下窥之,见所蜕骨甚大,微红,其岩有滴水岩、乳香岩、大师岩。其下有南岩寺,始建于东晋时,名称屡有变更,而寺尚存。历代咏南岩诗多以任公子钓鳌为题,气势宏大,别具一格,亦有以其位县城近郊,山水清奇、山崖奇特而着笔者。

穿岩十九峰

穿岩山之千丈幽谷
穿岩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有十九峰,排列如画图,中峰有圆窍,东西通,故名穿岩,岩有石室,广二十余丈(嘉泰《会稽志》)。万历《新昌县志》云:在十都,县西五十里,其峰一十有九,曰鹅鼻,曰缆船,曰狮子,曰旸出岫,曰泗洲,曰文殊,曰普贤,曰幞头,曰蒸饼,曰香炉,曰笔架,曰望海,曰覆钟,曰卓剑,曰棋盘,曰新妇,曰摆旗,曰磐,曰马鞍。又有穿岩洞,高挂石壁间,有窍穿透,隔岸观之,如圭窦然,诸峰罗列其上,稍宽平处,有泉田,中一石山,开口如狮,旧有穿岩庵,今废。穿岩十九峰以其风光奇特秀丽,为剡中之冠,宋代以后,多有诗人以一景一诗咏之,亦有整体写其风光者。南宋左丞相新昌人王爚及清彩烟山诗人杨世植、清知县涂日燿皆以长诗咏之。

天姥三重岭

天姥山之万马渡日落
天姥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东接华顶,西北连沃洲山,传登此山者或闻天姥歌谣之响,因名。万历县志载,在十八九都,高三千五百丈,围六十里,其脉自括苍山盘亘数百里至关岭入县界,层峰叠嶂,千态万状,最高者名拨云尖,次为大尖、细尖,其南为莲花峰,北为芭蕉山,道家以为十六福地。石壁上有题词,高不可识。谢公灵运开道,登山留诗:“攒念攻别心,旦发清溪阴。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倘遇浮丘公,长绝子徽音。”即此。唐前,多称天姥岑。李白梦游此山,留下《梦游天姥吟久别》,更使天姥山名声大震,宋元明清至民国及现代,诗人络绎至此,多有歌咏,流风余韵,绵延不绝。现有金银台、云之台、天鸡台、星月台等景点。
编辑/章雪芳 审核/组委会 校对/冯 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