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经漫谈》(六)
百姓日用 孰能及理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芸芸涧鸟噪如风
雨霁平川现彩虹
莫叹樱头花已谢
松风照月夜香浓

为什么在知识术学爆炸的今天,道学文化却在大幅萎缩或退步!多少世界传统文化都被“知识分子”打上了落后、迷信甚至反科学的标签。文化之道与知识之术难道如之水火不容吗?《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须臾而离也,可离,非道也”。不管我们崇尚科学知识,还是崇尚文化道理,道不会因为我之信仰不同而离我而去,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其实世界一切传统文化经典,都在叙述着同样的道理,这就是一切事物都对外发送着博爱与奉献的信息,不管它是主动还是被动!因为宇宙生物链条必须相互依存方能互助共荣!宇宙大千世界的一切活动均在践履一种“无为而治”的结果,这也是“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易经》告之的道理也是《道德经》的中心思想“道法自然”即清静无为!《易经》给人类社会的最终忠告是“其要无咎”即以生命过程没有过错就是第一要务!《易经》为什么用符号而不是用文字来诠释宇宙道理呢?我们都知道人类文明五千年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字是变化的”,同样的文字在不同朝代、不同民族或者同一民族及朝代的不同地域对文字的解读有天壤之别!同一部《圣经》下的基督教的分裂、同一部《古兰经》下的伊斯兰教派的冲突、同一部《道德经》之下的南北道教两派的争执,都为我们验证着同一文字不同解读的后果多么可怕!
中国文明的延续以及古人的智慧之处主要基于两点,一是用阴阳符号演绎规律,二是用永恒不变的文言文方式记载历史!而印度佛教传到中国之后也分为八大教派,最纯最朴的禅宗就坚持“不立文字,以心传心”! 一切道理都依靠文字记载并传播,天地道理从未改变,但除了文言文以外的所有文字却是不断变化的!文字变化之后果就会使读者出现理解错误而导致解读失真,以盲引盲!几千年前的经典当今世界已是各派各宗各执一词,本是同根生,相煎如煮豆!
文言文,是中国祖先的智慧成果,仓颉造字,字以成文,文有文言文与白话文之别。文言文千古不变,白话文则随时代而变革,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且没有中断的原因!中华文明若继续延续下去,就必须恢复传统文言文记事方式!文以载道,文言文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之一,当然也包括用符号记载人文自然规律!《易经》虽然基础是两个阴阳符号,但其演绎的道理无所不包,阴阳之道易理皆通,故一阴一阳之谓道也。
几千年来中国贤圣及诸子百家所形成的传统思想,实际就是《易经》之理嫁接于人类社会、哲学、科学、医学、军事学等各个领域的自然而然的分支产物。百万年来人类缓慢且从容地从大自然荒蛮之中脱胎而出变化为地球的主人,从“类人猿”到“类猿人”逐渐演化成为今天的人类世界,在伏羲氏“一画开天”文明肇始之前,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非常漫长,然而《易经》所阐释的自然之道在人类还未出现之前就在宇宙自然中存在了,宇宙道理本来就存在!并非为人类独享,伏羲画卦仅仅是人类用最简单的“阴阳之道”表现方式去揭示自然领域之规律,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阳来复”,也是我们祖先从东方野蛮走向中华文明的标准性开启。
伏羲之后传说神农时期,人们重视山地开发和草药采集。“神农六十四卦方圆图”以艮卦为首,而艮又象征为山,故神农六十四卦又称为《连山易》。神农氏通过圭测四季阴阳之气的变化,更准确地对二十四节气进行命名和定位,既促进了农耕的发展又让易学向前推进。同时神农氏遍尝百草,通过草木之性来补助或泄泻人体之偏性,达到中和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这也许就是最早中医文化的社会实践,即道与术的结合,也就是中医之道与中医之术的结合。
黄帝时期相传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故而黄帝所编排《易经》六十四卦顺序从“坤卦”,坤为大地,取万物生于大地、归藏大地之意,故黄帝《易经》又称《归藏易》。中国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自黄帝开始!当时黄帝采用了甲子记年法即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戊未申酉戌亥)的最小公倍数六十年作为一个甲子进行记事纪年,中国历法内含源码其实就是自然之道的最好化身,它几乎万年亿年永恒不变!黄帝将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理应用于医学领域,著名的 《黄帝内经》传说就是由黄帝所创写。 黄帝之后尧舜治国、大禹治水、商汤革命及周公制礼等等无不依照《易经》之道行事。春秋时期老子将《易经》之理应用于自然,著有《道德经》,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思想。而孔子则将《易经》之理嫁接于人伦关系,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长为阳,少为阴等,提出了以“三纲五常”为人伦基础、以“仁义”为道德基础的儒家思想,将易理贯穿人伦关系之中。
回顾春秋战国时期,当是中国思想极度灿烂的时期,诸子百家共同将《易经》推为百经之首。除了儒家、道家之外,墨家、法家、农家、杂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兵家等等都将《易经》应用于各个领域,从农耕生产、建筑构架、天文星象、地理风水、炼丹炉火、排兵布阵、治国安邦、外交雄辩等等,无所不用其极!这段时期也是《易经》应用最广泛和本身地位最高的时期!汉朝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仅仅将《易经》的流传过程总结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实际上从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黄帝)、尧舜禹、汤周双王、周公制礼再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何是仅仅历经三圣?当为百圣共历矣!
《易经.说卦传》曰:“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由之可见,天地人三道,百姓日用,也是阴阳之象变在人文自然中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然而毕生穷究其理者,天下又有几君呢?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三木秉凤杯”第十九届全国大型征文活动正在进行中……

征文种类:
现代诗歌、古诗词、散文,小说共四类。
二、征文要求 :
1. 现代诗歌类限投3首,没有字行限制。
2. 古体诗词类作品限投3—4首。
3. 散文、书评、随笔、杂文等散文类作品各限投1篇,字数限定在1500—3000字以内。
4. 小说类作品,包括即微短小说,也包括中长篇小说的某一章节或选段,但字数限定在1500—3000字以内。短小说不得少于三百字.
5. 戏剧作品征文标准参考小说作品。
6. 参赛作品必须原创首发,同届征文中作者向多个诗文类种投稿,只限领奖一次。
三、投递要求:
1. 来稿请发裸文,并注明“三木秉凤杯第十九届征文”字样,无标注者将视作普通来稿不予参评。
2. 附作者简介及照片一张,并将作者真实联系方式主动告与征文主编,以备联系,暂无证书及奖杯。
3.评奖结果公布只按投稿时微信网名,敬请作者不要轻易修改自己的网名。
4.一经投稿,不管是否获奖,除政治原因外,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主编删除。
四、征文时间:
5. 本届征文计划2023年8月1日起至2024年1月底 截稿。
6. 阅读量与系统后台统计不符的一律视为购买,立即取消参赛资格,永远不得参本平台的赛事!
六、奖项设置:
特等奖1名:奖金3000元。
一等奖5名:奖金600元。
二等奖30名:奖金200元。
三等奖100名:奖金100元。
优秀奖200名:奖金30元。
鼓励奖300名:奖金10元。
投稿处:主编,希望之梦(木易)
微信:yangrrong123
邮箱:1628586637@qq.com
本平台征文不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