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廉(乐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秋天南国,澍雨连绵。但丝毫末减轻“九九艳阳天”群友到淘金路小区陈策先生家聚会的热情。
早几天收藏家陈策先生就已经联系到我说,很久没聚了,刚好有几个朋友也来,要我也一起上他家帮他译释十几把紫砂壶壶底的篆字。我爽快地应承了。因为这十多年来,我一直义务帮陈高工译释过很多的紫砂壶。这对我而言区区小事,不是难事。
朋友陆续到齐,可谓“老中青”三结合,大家作完自我介绍或被陈策介绍完毕后,就鱼贯似地跟着陈高工入得第一室观看他的众多的紫砂壶收藏及其他收藏。
陈高工首先打开了中间的一高柜的一扇门,并用手电筒照了照柜台中的两块鹅卵石形的夜鹰石说,你们看这是新疆的夜鹰石,很珍贵的,别看它体积不是很大,但实心着呢,一个都有好几斤重。中间有一个圆球宝石绿的,叫夜明珠,晚上抓在手里也会发出亮光,我们都觉得这种夜明石与夜明珠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议了。
上苍居然把这么多美丽的宝贝赐福于天地间,让人们发现和收藏它的无以伦比的美丽,真是人间一件幸事。同时也让我们近距离地一饱眼福,不虚此行。
浅心新友则一个劲地照着夜明石与夜明珠,还不时地拿着夜明珠把玩着,兴奋极了。
我和冯工两个人就安静地坐在靠窗的四方台桌边,一边摆弄着满桌的十几把不同年代的旧式紫砂壶,一边分析篆字,一边左看右看,一边苦思冥想,一边译释过后填写标注。其乐融融,赏心悦目。这成功注释不亚于一场美宴,令人陶醉。
我们还到了第二室观看了陈高工的各种银币、银锭、令牌等等,美不胜收。
然,最令我难忘的还是那万种风情的紫砂壶。
紫砂壶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蕴含着人文气息,而这把具有特殊意义的壶收藏是陈策摆在大家面前的尚品、极品。
欣赏紫砂壶,朱泥材质极佳,光泽细腻,娇颜喜人。有壶身圆润饱满的,有各种造型体现出古壶的朴实、憨态的形象,就像父亲对子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大爱。有壶嘴轻巧,舒展有序。
壶把有现代提梁式的,有抽象的造型含蓄地表达了一片冰心在玉壶。有揭盖与壶身严丝合缝,让观者为之陶醉,壶身外部篆刻图案,寓意安康、吉祥、如意。
翻看壶底,有篆刻小字让人眼前一亮的篆字,感到结字生辉。
有明代、清代的尚用近千年或几百年的生生不息的紫砂壶,可谓别具一格,让人感受到紫砂壶收藏中传承的那份厚重的情感。此番"情感"藏而不露,却更加让人觉得妙趣盎然,美不胜收。
紫砂壶看似平淡,实则韵味无穷。紫砂壶无论采用简笔勾勒,三言两语就将修笃美竹、菊花、梅骨的君子气质演绎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各壶的壶身造型,粗实坚挺,线条清晰明朗,让人感受到壶的勃发生机。壶嘴、壶把、壶钮,皆以各式的形式,或虬枝或盘曲或折绕,生动形象。壶钮与壶盖连接处,段造了春生的竹枝,片片脆嫩,其形如箭,娇嫩地贴在壶盖上,有翩然欲颤之态,不胜清秀可人。没有繁复的竹叶,没有奇崛的造型,单凭这简简单单的古壶信手勾勒,尚已将自然中形态各异的美竹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恰似中国画中"留白"。或壶身刻绘的陶俑,也是维妙维俏,或绚烂之处归于平淡,意境不造自生。
陈策收藏紫砂壶的功夫是有目共睹的。我想,要想功到壶成,在于先立德,陈高工已积累了紫砂工艺美的爱好与收藏,修炼了心灵的境界。从中让我也领悟了中国紫砂壶文脉的博大精深,实在是妙不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