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中国诗歌的读者,当他先后看到以“系统故障”、“红的因式分解”这样以自然科学概念为书名的诗集时,应该很难不对诗集的作者及其作品产生好奇心吧。那个欧洲的天才维特根斯坦不是早就说过嘛,“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那么,着意以理性的、抽象的科学概念描述、想象和处理个体、群体的历史经验、现实感知与未来理想的诗人梁小曼,至少有着区别于很多文科读者的生活方式、感知方式、想象方式以及表达方式。在《札记:与诗有关》(载于《红的因式分解》)这篇信息丰富的文章中,梁小曼似乎也在有意无意间给了读者与这种喜好具有因果联系的间接提示,说她自己曾经有着“未继承数学基因的自卑”。这种解释当然是障眼法。因为,当现代大诗人穆旦在其诗作中不仅令人醒目地使用诸如 “还原作用”、“子宫”、 “智力体力”、“肌肉”、“电力总枢纽”、“氧气的缺乏”、“宇宙”、“天文台”、“星球底世系”……这些化学、医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的概念,而且更加前所未有的频繁推出“政论家们”、“小资产阶级的手势”、“从我们辩证的唯物的世界里”、 “印钞机始终安稳地生产”、“一个封建社会搁浅在资本主义的历史里”、“廿世纪的哥伦布”、“悲观论者”、 “不断分裂的个体”、“从空虚到充实”、“什么也不做,因为什么也不信仰”、“写完《中国的新生》,放下笔”、“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这些政治经济学、生命哲学、新闻学和精神分析学等高度专业性的表达,这种时候,谁还能够说穆旦会自卑于没有成为自然科学家或无所不知的学者专家。
穆旦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贡献及其重要性已经是人所共知,而梁小曼的诗歌也未必不可以同样从其独特“词汇表”中去考察和解读。如果我们接受将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派”视为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顶峰这种文学史结论的话,那么,就不能不深入一点思考,穆旦最耀眼的现代性品质是什么——与其说是“对于古代经典的彻底的无知”或“似乎非中国的”(王佐良语),毋宁说是非古典的、非抒情的,但却仍然是(现代)中国的。如果将中国诗学传统看作是“抒情性”的,则可以说穆旦诗歌的现代性就是非(中国)传统的,其关键处正在于对南宋诗论家严羽所谓 “不涉理路”这一主流诗歌 “抒情传统”的扬弃。粗略看来,这种扬弃庶几类似中国诗学史上宋诗的“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但却不如说它是迥异于古典农耕社会的现代生命心智结构、知识世界、审美意识和修辞习惯、语词谱系的直接产物。穆旦最大的启示实际上在于,在创造的意义上,怀旧是没有出路的。也正是在这种视野中,我们才能发现梁小曼诗歌的可贵价值与意义,因为她的诗歌是关乎当下与未来的。
实际上,以自然科学的概念增加诗歌的“陌生化”美感并非梁小曼诗歌的要义。因为这些概念即使对于当下文科教育背景的读者也并不特别的深奥晦涩。在《红的因式分解》这本诗集中,固然有“形状与体积”、“圆柱体”、“钢架结构”、“太阳系”、“无政府状态”、“人机交互”、“处理器”、“序列号”、“代码”、“算法”、“元宇宙”、“异次元”、“多巴胺”、 “心律失常”、“淋巴”、“眼膜”、“甲肝”、“基因”、“蕨类”等貌似理工医科类专业术语和知识,但这些专业术语和知识却也恰恰是构成当下生活世界的常用语。正如陈东东曾经指出过的,在一个数字化系统无限操控我们的时代,在人机交互交杂的语境里,电脑、电玩、网络、智能手机、智能机器人等等成为时代生活的器物表征,日常生活的必要设备,许多貌似专业、抽象的自然科学的概念、思想和观点很大程度上变异了我们所处的现实、我们的现实感受,许多科学的概念和专业的、技术的术语“早已成了熟语和俗语”(陈东东《自反之诗——读梁小曼〈系统故障〉》)。事实上,在工具理性日益强势的历史语境中,梁小曼“拿来主义”式地使用这些非主观、非感性、非抒情的理性、抽象的知识化语词所进行的诗歌书写,具有值得高度重视的探索意义与启示:“将带着科学文化背景的这个词用于诗的标题,像是在提醒:这会是来自另一个系统或自成其系统的一首诗”(陈东东《自反之诗——读梁小曼〈系统故障〉》)。梁小曼的确已经有意识地通过构建包含着自然科学概念、特别是数学概念等在内的“词汇表”,渐渐形成了自己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诗歌“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人性与科技之间的函数关系”,也有“薛定谔的猫”(梁小曼《札记:与诗有关》),更有诗人对于科技未来中人性情感是否仍然存在的疑虑和追问:
日子在晨昏颠倒,夜将坍塌
故人归来,携带未来的消息
……
赛博世界的闲言也是一种掩体
在无爱的人们中你抬头望天
却看见太阳之外另一颗太阳
正向你呈现,召唤你
写下另一首诗
——《太阳十三行》
“写下另一首诗”,这是梁小曼站在未来/后人类的立场关于人类、诗歌出路的清醒选择,也是35岁才开始写诗的自称“晚熟诗人”的梁小曼后发先至的诗学自觉。这种自觉曾经在《系统故障》这首直面系统交缠、技术介入、数字管控的新情境“元诗”中跃然纸上,并得到陈东东的精深阐释,无须再赘述。但是从这一条线索看过去,却可以理出梁小曼诗歌独异于当下流行诗歌之所在。
大概为了超越“未继承数学基因的自卑”,梁小曼偏爱一些抽象的概念以及理工学科的知识化语词甚至思维习惯,并因此为自己的诗歌直接带来了简洁、克制和知性的风貌。但梁小曼显然并非热衷于玄学或复杂思辨的诗人。作为一个专业的女性摄影家、画家和翻译家,梁小曼的诗歌更多的表现出诗人对于日常感性经验、具体历史语境和人的存在状况的强烈关注与挂念。这种“此时此地”的关注与挂念体现于梁小曼曾经强调过的诗歌的“时空感”,也体现于梁小曼自陈的主要写作动机:“来自于个人经验以及周遭的社会现实,包括关于人之处境的历史与未来的现实” (梁小曼《札记:与诗有关》)。
需要指出的是,梁小曼诗歌的“时空感”具有强烈的“当代性”。这种“当代性”植根于“此时此地”的多维多元之历史、美学的张力之中,因而又绝非再现式的写实主义。事实上,今天的每一个诗人皆处于多重的历史时间及其历史内容的交织点上,但凡稍具视野的诗人都不会不生发出晋代陆机之所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超越性的时空感,而努力去发展一种姜涛所提出的“更为有效、更为综合的历史经验处理能力”,调用各种有效的表现方法与技巧以实现“不同时代、空间经验最大程度的交织”(姜涛《小大由之:谈卞之琳四十年代的文体选择》)。不过,若要真正有效的、综合性地把握、表达“此时此地”错综复杂的“时空感”,依靠笼统直观的感应美学和比兴诗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象征主义的单向超验同样不行,所以,思辨性的、博学的思维与语言很多时候不得不是必然的诗学选择。而这大概也正是梁小曼为自己的诗歌“找来了另外制式的语词,或对一些语词做新的配置”的诗学意识的深层动机。实际上,通读过梁小曼《红的因式分解》的读者不难看得出,博识万物而又随物感兴几乎是这本诗集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通俗地讲来,梁小曼是个“见过世面”的艺术家,有着艺术家常见的四海漫游、行踪不定,无论是南方北方、城市乡村,还是国内国外、东亚西洋,加持以跨界阅读、创作带来的体验与语言,丰富的经验以及梁小曼对于经验的立体化呈现,都给她的诗歌带来结实的质感。而且,尽管梁小曼有着超越性、综合性的时空感、时空观,但其落笔往往出自于具体的日常经验细节与感受,并以超现实的想象力展现大与小、虚与实、心与物、科技与人文、有限与无限自如转换、融合的动态画卷,这些使得她的几乎每一首诗歌都具有很好的平衡感与和谐感。试以《游杭诗》这首标记明确时空座标的诗歌为例,首节即从疫情期间扫码入园(景区)的经历起笔,却又迅即随着无拘束的飞鸟浮想联翩,转入政治的、科技的、哲学的思考与隐喻;第二节继续从“访溪上,有杂树深潭”等眼前景入手,然后扩展至自己与他人同时共在的广大现实处境,并聚焦于“文亮有声”的时事,以魏晋“竹林七贤”的命运类比、反观当下;第三节移步换景,又从远古的“神王之国”“良渚”写到游历的终点“夜宿舒羽家”……整首诗起承转合极有结构的形式感,且处处发挥摄影家在取景构图、镜头焦距运用和光线、色彩选择等方面的精湛专业素养,结合诗人对于语词的敏感与娴熟调度,以及强烈的历史意识与形而上之思,最终创造出一幅极具层次感、纵深感和感染力的世界图景,留下了一个时代准确的精神速写。
在对于梁小曼的代表诗作《系统故障》的精彩解读中,陈东东还特别警醒地强调了当下诗歌的困境和《系统故障》对这种困境的省察与叙述。不言而喻,诗歌的困境也是人的困境,“人类主体不再可能从数字管控挣脱开来的困局里诗的 困局和难言”(陈东东《自反之诗——读梁小曼〈系统故障〉》),或者如梁小曼在《沙丘》一诗中所反思的:
心依然那么小,婚姻匹配
继承权与政治——
人始终脱离不了组织
走在肇嘉浜路上,骑士们
上下左右困于系统中——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这,似乎是自古以来人类普遍性的处境与宿命,当下愈益强大的科技与权力的联手则使得这种状况更加广泛而严重。敏锐的梁小曼勇敢地直面了它,诗歌中处处闪耀思想的光芒。当然,梁小曼并不是一个凌空蹈虚的抽象派画家。她的诗歌反而无意于依赖抽象的概念去升华,如此也就保持了精神与生活的本色。她的诗歌充满自我与他人多所遭遇的纷繁世象和具体的生存场景,以具体的人物经历开始叙事甚至成为她多首诗歌的章法,例如“身材瘦削的人走过/他的手臂格外漫长”(《阿斯旺》)、“漂泊的人占有着/此刻,熄灯前的广场”(《暴力》)、“开车从大梅沙出发/公路的左边是荒凉的山”(《较场尾》)……等等。然而,非常值得称道的是,梁小曼的诗歌绝不像充斥诗坛的将叙事性等同于日常流水账的“鸡汤诗”,止步于现实场景的描摹写实与轻喟的层次,而是将耳闻目睹的现象与现实视为人之处境的症候和暗示,在寓言、隐喻、反讽与悖论式的表达中,构造出诗歌内涵的多维质地,从而为读者留下了多重的解读空间。而在这些维度中,对于人类生存的现实生态危机与科技发展的危险所引发的忧虑与深远思考,则是梁小曼诗歌特别醒目的部分:
热浪只在夜晚消退,大海摇动
细密的汗珠覆盖绒毛,星辰何曾来过
密室禁锢的宇宙,因凝视而虚无
史前的星球,暴龙曾是它的主人
如今塑胶蔓延,塑胶奶瓶,塑胶娃娃
塑胶人——塑胶微粒进入我们血液和大脑
史前的星球,暴龙死于寒冷
我们被冬天的热浪裹挟,大海摇动
涌向眉额,在那里禁锢的一个宇宙
一望无际的海雪正在落下
——《十一月》
在并不很多的诗作里,梁小曼却表达了很多这类的忧思。难道真的像梁小曼自己所认同的天才诗人兰波所言,诗人都是先知先觉的“通灵者”,在危机发生之前即已敏感到了危险。可贵的是,梁小曼不仅在诗歌中,也在访谈中表现出了这种敏感:“我站在这个操场时,最先想到的是这样的一些词语,如‘赤裸生命’‘后工业时代’‘荒诞’‘虚拟’‘操控’‘表演’‘戏剧化’‘去个人化’” (塔内《梁小曼专访:暴力与花朵构成生命的秩序》)。……这是梁小曼在向访谈者解释自己的《操场》这首诗时所表达的心迹。对照这段解释,读者当能更深切的体会理解原诗的微言大义:
夏天是残忍的
毛发、皮肤、脂肪、血管
肌肉往一个方向正步
中岁的礁石丛生
你感受到它们的多余
汗水缓缓地流向
即将插入心脏的尖刀
操场上的人是一个零
操场上的人是一块橡皮
被无形的力扭成一种形状与体积
适宜运输、装置、列队、入库
它不知道你的梦境在现实之外
它不知道你这一生热爱恶作剧
雨被延迟,堆满空箱的操场
忽然响起了鸟鸣——
——《操场》
借助一个具体日常的生活场景而揭示人类当下与未来普遍性的生命处境,无疑极大增强了诗歌的人文深度。正如诗人自己所陈述的,这首诗是有一个“原始场景”的,它基本是写实的,当然,它同时也是在隐喻层面上的(塔内《梁小曼专访:暴力与花朵构成生命的秩序》)。梁小曼在这里其实已经透露了自己诗歌实践中一以贯之的追求,即将瞬间与永恒、特殊性与普遍性、历史现实与未来直至天地人神引入一首诗歌的自觉努力,并且必须具备多层次的构成。而要实现此目的,或许真的需要数学的神力。因为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学派很早就认为万物都是和谐的数,所有事物的性质都是按照一定的数量关系或比例构成的。那么,也可以说,数学赋予宇宙以秩序。而这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对于梁小曼恰恰是特别重要的。正如诗人自己所言,她诗歌写作的源头,是一个多层次、纷繁复杂的“宇宙”,她曾以为它只能是Chaos——它生出三个神祇——但路旁的一朵黄色野花也在这个源头里。“它抚慰了伤痛,平息了哭喊。它在三十多年后,带来一个晚熟诗人的晚熟诗歌。正是暴力与花朵,构成了完整生命的秩序,构成了‘Kosmos’——我们身处其中、由我们自身以及我们的渴望同时构造的宇宙。”(塔内《梁小曼专访:暴力与花朵构成生命的秩序》)梁小曼渴望秩序,因而钟情于数学。她选取了“因式分解”,试图提高解决人之处境种种问题的能力,她能做到吗?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她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意识到“也让人意识到,诗人和诗的际遇,已经隔世般改天换地”,开始发明”另一系统之词和另一番现实”,企图“升级”“不太先进的”“自 我”/“处理器”(陈东东《自反之诗——读梁小曼《系统故障》》)。这已经非常了不起。
于2023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浦西

钱文亮:诗歌评论家,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中心主任。曾参与创办国内第一家《通俗文学评论》杂志和《网络文学》杂志。2003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作高级访问学者。大学毕业后开始诗歌评论和胡风研究等,迄今已有20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中国新诗年鉴》等全文转载。2012年荣获首届“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有专著《新文学运动方式的转变》和《诗神的缺席与在场》等出版。
点击链接可查看:
“未来诗学”专栏往期文章目录

申明:刊头配图如未注明作者,均取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涉侵权,请联系编者删除。
《南方诗歌》2021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元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二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三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四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五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六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七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八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9月目录
林宇軒:春天的贗品欣欣向榮
“香樟木诗学”:梁小曼|“我想做一只虚空缓慢的龟”——答敬文东
季羽:城市的灯光碎落一地
“他山诗石”:明迪 译【斯洛文尼亚】阿莱西•希德戈20首
同一片海洋
赵汗青:《红楼里的波西米亚》诗选
“未来诗学”:霍俊明|公开的知识与隐秘的缺憾:1990年代诗歌再认识
刘萧:武汉哀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