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强劲覆盖,把很多纸质的东西打得跌落低谷甚至消失。
可是,在网络与纸媒的拉锯大战中,有一个位居小县城的纸刊,却以顽强的生命走进千家万户,她就是宁县文联主办的文学期刊《九龙》!

2002年三月我在进京的列车上看到一位中年人手里拿着《九龙》,喜欢文学报刊的嗜好使我与这位中年人搭腔:“老师好!你手里这本杂志还看吗?"他望了我一眼,顺手递过来:“想看就拿去看吧!"
《九龙》这名字霸气,以为是省级大刊。翻阅时我惊心了,竟然是宁县办的刊物!旅途异乡,看到她如遇故乡亲友,心里一阵激动。通翻浏览,有几篇作品的作者名字都很熟悉(在当地媒体经常看到他们文章),令我激动的是高自珍这个名字,看他文章多了,名字很记忆深刻。从他的很多文章里对他的概念是:正直,慈善,热情,执着。在列车上(三后来因工作关系,我经常去宁县出差和高自珍相见。他热情陪我聊叙,在文化广场他的办公室我看到盈尺厚的各地来稿(那个时候,就是这样用信函寄汴),便知《九龙》吸引了很多文学爱好者。看了高自珍拆阅修改的多篇文稿,足以窥见他的认真执着。他说“来稿必阅,也尽最大。给作者满意答复。好稿必用不埋没,一般稿子给指导。"他说他每晚睡觉都到两三点多了,白天上班忙,阅稿审稿编稿都在晚上进行。那时电脑不是很普及,高自珍为办好《九龙》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
后来的后来,单位终于有电脑了。可是,编辑和排版,设计和统筹是纸刊的关键,编辑人员没有敏锐的艺术灵感是完不成的。而且,在林立的纸质报刊竞争中,你掌握的刊物没有多彩亮点,就很难取悦读者,很难立足。说到此,还要感谢宁县县委县政府和文化宣传部门的领导们,他们的高度重视,对宁县文联工作的支持,才使宁县文学艺术界在庆阳成果累累,涌现出像周富元、索新存,蒙三忠,高自珍,王宁伟、刘自主、张粉丽、李娟娟这样的作家。

《九龙》主编高自珍在庆阳文学圈子里的坚韧与坚强,是众所共知的,没有他,可以说没有《九点多龙》的今天。包括夏收大忙季节,他有时忙于改1稿编务回不了家。例行的节假日里,他都在工作。有一年春节,已经是腊月二十七了,别人都回家团聚去了。他却在办公室为新一年的第一期《九龙》组稿,写卷首语。半夜里在QQ上问我,有没有新作!我心里惊讶:你就不能等到过完春节在编辑这一期吗?他说,不行,今年的事情不能放到明年。其实不就是一两天嘛?县内举办文学艺术交流活动,他忙前忙后精心组织。他邀请外地作家集聚宁县,通过他们书写宁县,宣传宁县。在对外接待工作中,高自珍的豪爽热情待客总是月光付出……有人劝他该休息了,也该戒烟了,他没有止步,也没有做到。

段广亭,甘肃省镇原县人,曾任乡村干部,后在杂志社为记者,记者站任职多年,先后在中央和省市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章近万篇,文章朴实无华,接近地气,很受读者品味。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副社长、认证编辑,《九天文学》杂志编委,《定远文学》编委,《祁连文学》特约作家,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