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凤《母爱梦回》读后:贫困、劳碌、多子女让她与美丽、优雅绝缘,她只有将瘦弱身体尽量撑大,老母鸡一样地护着每一个孩子。
小棉袄与粗羊毛背心
——李爱凤《母爱梦回》读后
作者: 张 凌
俗话说女儿是母亲的小棉袄,但是,有些母女关系是拧巴的,这些女儿不是小棉袄,而且粗羊毛背心,不能贴身穿。这些女儿在外面可能是个好学生、好员工、好邻居甚至是好领导,可就是不能做“好”女儿。聪慧、美丽、坚韧的林徽因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她赢得当年众多顶尖才子的爱慕,也招来当年才女的嫉妒。但她和她母亲的关系就是拧巴的,有她母亲的原因,也有她自己的原因。
绝大多数的母亲都是无私地爱孩子的,但不少孩子当时或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理解母亲的爱,尤其是望女成凤、恨铁不成钢的母亲。曾看过一篇文章,文中的母亲出生在城市,高中毕业,因处在特殊年代,因家庭成分到了农村,嫁给一个文盲农民。生下女儿后,一心让女儿不重蹈自己的覆辙,逼着女儿读书。女儿也聪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上中学时,早恋了,成绩下滑,母亲将女儿关在家里一顿狠打,硬生生将一对少男少女拆散了。女儿被皮肉伤痛、失恋心痛和对母亲的恨意裹挟着读书,终于考上北京的名牌大学。皮肉的伤痛消失了,失恋的痛苦也淡忘了,只有对母亲的恨意一点也没有削减。女儿大学毕业了,出国留学了,留在欧洲发展了,结婚生子了,人到中年了,才慢慢意识到正是母亲的狠,将她托举,将她放飞……。
歌颂母爱的文艺作品很多,但很多华丽的作品只是美丽的辞藻堆砌,廉价的抒情,很难打动人心。李爱凤的《母爱梦回》粗粝真实,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可能不能理解,难以共鸣。
李爱凤的母亲没有海淀母亲鸡娃的程序,没有科学育儿的理念,她就只有一个原始的动力:母爱,爱每一个孩子。贫困、劳碌、多子女让她与美丽、优雅、从容绝缘,她只有将瘦弱身体尽量撑大,老母鸡一样地护着每一个孩子。
动物世界里的野生动物,父母任由强壮孩子抢夺有限的食物,弱小的孩子就自生自灭,这是野生动物世界的自然规律。人类父母却多偏爱体弱的孩子,李爱凤的母亲也是这样。李爱凤一岁时,病得没有气息了,别人将李爱凤放进粪箕里,拎到山边了,夭折的孩子是没有棺材的。母亲追到山边,将李爱凤抱回,李爱凤奇迹般地活过来了。李爱凤六岁时长了满头的头虱,母亲要给李爱凤剪光头发不成,又想用敌敌畏闷。李爱凤七岁因长水痘还不肯吃药,浑身溃烂,头发脱落。还是母亲不肯放弃,又一次让李爱凤起死回生,还身上不留疤痕,长出乌黑的头发。李爱凤八岁食物中毒,母亲光着脚丫,背着命悬一线的李爱凤往大队卫生所狂奔,卫生所赤脚医生从母亲背上接过李爱凤,又赶紧把李爱凤重新放回母亲的背上,催促母亲赶紧去医院,再耽搁怕是没得救了。母亲再将李爱凤背到医院,求医生、借钱、守候两天一夜,再一次将李爱凤从死神那里拉回。
小时候的李爱凤应该是体弱却内心敏感的孩子,母亲几次将她从死神那里拉回她没感觉,她就记住了母亲吟唱古老歌谣要用剪刀、敌敌畏杀死她,要用捞米饭,剁辣椒害死她。李爱凤对母亲心存芥蒂,能不喊母亲的时候,尽量不喊,能不问的时候,尽量不问。如果当年的李爱凤是个愚钝一点的孩子,没那么多发散思维,也许她会像她的姐姐们一样,是母亲的小棉袄。
因为幼年李爱凤病痛多,母亲对她的付出更多。但李爱凤因对母亲的误会所表现出来的疏离,母亲内心是痛楚的,又是宽容的。李爱凤如母亲所愿摆脱病痛长大,却没如母亲心愿继续读书。李爱凤辍学,闪婚,又往母亲心里剐了一刀,母亲又一次选择宽容。
等到李爱凤为人之母,婆婆也吟唱着古老歌谣给小婴儿剪胎毛时,李爱凤才有所悟,有所悟却无所行动,与母亲间因误会种下的蒺藜难以一夜拔掉。李爱凤驱车几百公里归宁,见到母亲,缺难以说出道歉的话,更不会像西方人那样拥抱母亲,亲吻母亲。只拿出钱交给母亲,淡淡地说:“路过”。母亲的心又被剐痛了,她希望见到的是能向母亲说体己话的女儿,是愿意在母亲面前撒娇的女儿,甚至是任性的女儿。母亲哭了:“我要钱有什么用啊?它不会对我哭,也不会对我笑,不会告诉我它是饿了,还是病了。”
母亲终于还是没等到李爱凤的道歉和感恩就走了。母亲如果在九泉之下知道李爱凤的愧疚,心结应该能打开。如果李爱凤至今仍误会母亲,九泉下的母亲也会不怨不怒,母亲对子女的爱,本来就是不求回报的。母亲不求儿女大富大贵,只求儿女平安健康,只求儿女过得比自己好。
李爱凤的文字简洁洗练不张扬,文章结构张弛有度,想必李爱凤今后将会佳作迭出,期待再看到李爱凤的佳作。
(2023.9.2)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