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都市头条
文/耿志平(甘肃)


两年前的今天,我与都市头条结缘,具体的说是段广亭老师把我带进了都市头条这个文学殿堂。从那天起我开始我走上了写作之路,至今已发表395篇各类文章,成了一个业余作者,把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以及景物描写下来,从中获得了许多快乐,有时也有迷茫和困惑。是段老师的鼓励和支持让我坚持了下来,虽然文章不成熟,也有许多缺点,但它就像我的孩子,是我用心写的,所以每一篇都弥足珍贵。
起初写文章是因为父母离世,心里空落落的无处安放,才把对父母的思念和与他们生活几十年的点滴用文字记录下来。有人劝我,写文章是个苦差事,写的玩玩就好,不要太认真,也不要有成名成家的想法,毕竟几十年没有真正接触过文学,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当第一篇处女作《漫步秋晨》 在都市头条发表后,有两三万的阅读量(87700多阅读量,编者),让我始料不及,令我兴奋不已,比中了大奖还高兴。也让我有了写作的动力,那一阶段,像打了鸡血一样,文思泉涌,往往一气呵成,写的文章也比较满意,有时候一天可以写两三篇而不觉得累,总有话题要写,那是我最充实的时候!
后来,陆陆续续写了一些散文,诗歌,微小说,打油诗,做了各种尝试,有几篇被段广亭老师推荐给《九天文学》杂志发表了,实现了我从小文字变铅字的梦想,那种感觉真的很好。以后还在《茹河》《激流》《黄河象》《陇东报》上发表了文章。感谢编辑老师的认可。
为了写起来得心应手,我每天有空就努力读书,做笔记,摘抄了一部分好词好句好段,向那些优秀的大作家学习,莫言的《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食草家族》《天堂蒜薹之歌》《晚熟的人》这些重量级作品,都被我啃了下来。余华的作品也不例外《兄弟》《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更多的是主人公在绝境中努力求生的欲望和不屈,给人力量。三毛的作品是我学生时代就喜欢的,到现在也不舍弃。散文特别喜欢汪曾祺和林清玄的,每天摆在床头,随时翻看,当然,也看了其他作家的作品,不一一赘述。最让我泪奔的是《汤姆叔叔》《额儿古纳河右岸》《追风筝的人》,看得我泪流满面,不能自己。文字带给我无尽的快乐和充实满足。不再留恋无用社交,沉迷手机,我觉得自己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原本正直的个性也觉悟更提高了,写作可以引用的东西多了,虽然当时看书似乎只看了热闹,但无形中还是对我有很大的益处和帮助。
说这么多读书的话题,似乎与《都市头条》有点偏,但正是这些读书的日子和经历,才能让我写出一篇篇文章,虽然不成熟,结构不完整,没啥技巧,也有可能措词不当,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进到《都市头条》这个朝气蓬勃的团队,让我认识了社长、主编刘艳英老师,她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更是一位敬业的编辑。还有许多优秀的老师,比如惟吾德馨老师,文殊老师,刘文轩老师,文清老师,书乐老师,王正东老师,杜向阳老师,苟平刚学弟……每天都可以在《都市头条》看到许多优秀的作品,受益匪浅。身边的几位学校老师也加入了《都市头条》,让我们成了亦师亦友的文友。

《都市头条》让我的文字被很多人知道和阅读,首先得感谢有这么好的公平、热情、不偏袒的平台,更应该感谢段广亭老师对我不离不弃的支持和鼓励,他对新人的支持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很多时候抱病坚持编辑作品,每天都能推出好几篇来自不同省份的作品,从不因为你是新人就怠慢你,而是耐心修改措辞,错别字,每篇文章都配了好听的音乐和相宜的图片,这种敬业精神让我感动和暖心,佩服。他是我文学之路的领路人,对他的尊重不敢有丝毫懈怠和不敬,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只能努力写作,算是对老师的报答。后来,刘艳英老师和段广亭老师认真分析了我的写作发展未来,以浓浓的惜才之情把我荐举到编委会考核,破格授予编辑职位,加铀鼓力让我飞的更高更远!
当然写作也有困惑和瓶颈期,有一段时间感觉写不出来。写出来的文章,总觉得干巴巴没有看头。认为自己江郎才尽,甚至有放弃的念头。但是心里又实在不甘,就搁置几天,等有灵感了再来写。有人说当你觉得自己写的不够好的时候,也就是在进步的时候,也许有可能。当读着别人优美的文章,总是会感叹:同样的文字,为什么在别人的笔下就变得那么的优美、诗意,可以一读再读,百读不厌。我为什么就不会用那些华丽的词藻?就不能写出诗意的句子?这也许与文化程度和所处的环境有关,更多的是与自己的写作风格有关。很多时候我总觉得我的文章写得太平淡,有位老师曾经说过,写文章就要写的热闹,让人有看头,有读下去的吸引力。但一个人的风格一旦形成是不会改变的。我也曾尝试着改变,但写出来总觉得不像是自己的,所以就放弃了那些想法,仍然坚持自己接近地气,朴实无华的写作风格。
一路走来,七百多个日夜。收获了快乐了也更充实。也得感谢那些默默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同学,还有读过我文章的读者老师。每个人都是别人的过客,在文学之路上有你们的陪伴,我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感恩遇见,感谢支持!
文学之路艰辛漫长,人活到老学到老。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会继续我热爱的写作,希望能写出更多能拿得出手的优秀作品以飨读者,也不枉我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写作我在路上,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

(附作者处女作以飨读者,编者。)
漫 步 秋 晨
一场久违的雨,终结了夏天的炙热,让流火的季节落幕了。瞬间让街道失去了花花绿绿的色彩。薄如蝉翼的衣裙,已被爱美的女人们依依不舍的换了下来,还有少许女生还在做最后的洋溢,飘逸着她们的自信,还在追逐夏的帷幕……夏天,是女人的季节。那一个个光滑细腻、健美丰盈的双腿也被牛仔裤包裹起来,小白鞋的亮点提升了许多。街道上的色彩似乎暗了些,休闲的黑、白、灰色搭成了主流。仿佛这成熟的季节更加庄重起来。
随着新学年的开始,数以千计的孩子们在路上活跃起来,她们一个个叽叽歪歪、打打闹闹、成群结队的从人行道上蜂蛹而过,少不了三三两两的在路边的小摊驻足,有的吸溜着雪糕,有的抱着书本,还有拿着辣条在空中指手画脚、嘴唇沾着辣浆、红油都滲到了下颚,胸前零零碎碎的小红点污了妈妈刚换洗干净的校服。贪吃的小鬼们,又岂会顾及这些呢?那是属于少年的美好时光,曾经年轻过的我只有羡慕的份儿。我多么希望自己也可以如同她们一样,在街头自由肆意、洋洋洒洒,这早已成为一种奢望了。
米黄色的槐花从树上落下来,洒满停泊的车辆,咋一看,俏如一幅幅秀美的秋色赋。天天大口吹哨的蝉虫也不知所踪,树叶经过秋雨的洗礼,充分亮出了质底,满足地在枝头俯瞰来来往往的行人和川流不息的车辆。
街边叫卖的摊贩似乎也没那么火急火燎了,在那儿慢悠悠地有一声没一声地喊叫着:“本地西瓜一块钱一斤”,“老品种毛桃十块钱四斤”,“红辣椒两块钱一斤”……路过的人有些停下脚步去挑心仪的瓜果蔬菜,漫游踏步的人也不少,他们或许和我一样,也在享受这空气里弥漫的瓜果香。而那些卖菜的大叔和大妈们,却很用心的把自家种的带着泥土和露水的新鲜蔬菜以及瓜果,放在街边卖,为的是贴补家用,还时不时跟顾客讨价还价,他们或许没人光顾这路边的景致,只是期待着多几个买主,好早点收摊。或许还有孙儿们在家等着享用零食呢!
我唏嘘着这秋晨的邂逅,满载着收集的乐趣,用文字做礼物,赠送给这清爽的秋晨。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成为庆阳网红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