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家简介】汤其耕,研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普陀区美协顾问兼理事会监事长,致公党上海书画院副院长,禅源书画院院长,上海书画院、上海市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师,上海佛学院特聘教授等。
曾任上海书协理事,行书、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普陀区书协主席,美协副主席,文联副主席,上海觉群佛教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上海玉佛禅寺专职书画师等。
1989年、1992年两度应邀在名古屋最大的三越百货店举办个人书画展,并常年展销。
为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和斯里兰卡驻上海总领事馆作大型布置画等。

《雄浑柔美总相宜》
——谈汤其耕的中国画创作
文/潘龙华
那年夏初,在江南名刹玉佛禅寺汤其耕画室,笔者有幸先睹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而绘制的大幅力作《巍巍太行》。
伫立画前,不得不被画家构图布局之气魄所折服。曾去过大西北延安太行写生的汤先生,以黑色为基调,密密匝匝的大石块,垒石为岭为脊为壁。由近及远,交替推进,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真实反应了太行亘古不变的沉雄,倔强,刚毅的原始形貌。再以曙红,赭石,朱砂来润湿,顿现古铜色效果。与是否,巍巍太行,铜墙铁壁,呼之欲出。体现出华夏民族坚不可摧的御敌决心和不可战胜的英勇气概。
为了让画面饱满而不塞,粗犷而灵动,画家又用块状带状之云雾缠绕山梁沟壑。近景溪水留白,远景曙红一抹。最值得称道的是:岩间岭顶随山势而蜿蜓不绝的红高粱,让画面”层林尽染”,蓬勃生机。也侧面歌颂了“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老革命根据地是中国人民希望所在,突显画家驾驭全局的能力和匠心。
画家用饱满的激情和出色的笔墨,突出中国人民抗战的英雄史诗。在万山丛中,画幅近中心位置简洁几笔,画了几排屋舍,一条醒目的抗战标语,一面风中猎猎的红旗。此刻,画面似有阵阵歌声,让人澎湃:“红日出现在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汤其耕在探究水墨过程中,从不愿重复自己。从表现北方太行山脉的粗犷壮美,笔至江南水乡的清灵俊秀,雄浑柔美。画家一直走在探索创新的路上。
汤先生常说:“水墨世界、博大精深,学无止境。近年来我更专心于园林庙宇题材的创作,更想在构图笔墨上做些探索。他边说边向我展示一幅画作。这是收录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选拔展作品集中的佳构。
画为《南园春深》。场面宏大、百般气象。整幅构图丰富密集,曲廊、雕楼、长亭、短桥小阁临流、花窗枕石,一塘春水时隐时现,更兼花团锦簇、树木繁茂、可谓鳞次栉比、密密匝匝,蔚为大观也。
由于画家精心结构,穿插有姿,使人不仅未感到眼花缭乱,反而被一派欣欣向荣的江南园林所吸引。
面对园林盛景,大有似曾相识何处见,更臻梦境无处寻之叹。让人联想到红楼梦中“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对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这可谓辩证法,而汤先生的画亦如此。这是画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踏名园古刹,无数写生上千存照的结晶。
我正徜徉于画家的园林美图中,汤先生又向我展示了另一幅小品《南园春色》。宛如《南园春深》的姐妹篇。如果说《南园春深》是精华荟萃,洋洋洒洒的金陵大观园,《南园春色》称得上姑苏巷间深藏不露的一处美宅。
画面构图简洁巧妙,仅几处亭廊、水榭、叠石,貌似随意置放,却在动感的漾水、浮莲、枝叶的穿插、环绕、掩映下,错落有致、张弛适度。正如我国园林泰斗陈从周老先生所言:“亭台楼阁、安排布局、皆需恰如其分。”画家汤其耕得其髓,正把南园一江南园林之美,“普渡”给芸芸众生。
画家汤其耕深谙笔墨之道,系沪上知名书家,其墨宝常出现在江南诸多园林庙宇楼台的匾额和抱柱上。眼前《南园春色》图,用笔古拙、笔墨技法上采用了行草,木刻诸长处。折钗股圆劲力均,屋漏痕依稀可见。粗看笔势歪歪扭扭,跌跌撞撞。实则润拙有度,刚柔相济,出新而不怪,苍秀亦并出。他还以拙、厚、重、迟自设阻力,笔法的密度形成大型团块。更显现江南园林的沧桑和大美。
艺术的内美更在于对题材的构想与表现。汤其耕画家的南园系列题材,仍是人生经验,心路历程的凝聚与融合。
佛日: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汤其耕先生二十七岁沐礼供职于上海玉佛禅寺,号潇湘居士,至今三十多个春秋。在晨钟悠扬,佛火灼灼,诵经传法之声绵延的氛围中,他心灵充盈安详、澄明。更对名园胜地,琳宫梵宇这些体量硕大,华美壮丽的建筑心仪不改。
一次,他应邀在太仓南园雅聚。暮云四合时,他悄然离开笔会现场,端起相机四处留照。画家深深地被这座清初大画家王时敏携叠山大师张南垣,其造园与绘画为一体的名园吸引。就此,汤其耕专心于园林题材之创作,一反早期以苇草、枝蔓、秀岩,瓦舍为内容的创作。尝试用宿墨渗以胭脂,用单色为线条色块,先生一贯以为这是一种庙堂抱柱古木的原色,他爱之用之。
都说在时光艺术中,最能表达生命意像的就是水墨丹青承载的心灵意像。为艺术为水墨燃烧,汤其耕酷爱书画,心中有诗梦般的炽热情怀。他用自身体验、寻找契合自我表达的语境。
告别画家汤其耕先生,已是夜幕垂空,华灯初上。回望玉佛寺香雾缭绕飞檐凌空。
我想,在这俗世红尘,有多少艺术家焦躁不安,难以心静;又有多少艺术家正潜心伏案专心创作,不受世俗困扰。正如王劫音先生说:“有不少优秀的现代水墨画家着迷于中国文化,并找到了新的切入点和研究角度。在他们的作品中,虽然已难以找到常见的传说笔墨和程式,却传递出更本质更内在的中国精神。”
我想这应是对画家汤其耕先生最好的诠释。
潘龙华于海上德韻书屋
注:此文已载《上海美术》杂志。







注:中国百名书画家、百名企业家《双百集》由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奇草书院、丑小鸭文学杂志、海外华英文学联盟合作举办(中国百名书画家、百名企业家《双百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