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牧

五台山白塔
这是一种象征,纯洁的象征。接近两千年历史的白塔,象征精神的和灵魂的纯洁,不带任何欲望。佛家信奉修为,信奉净身来净身去。而清心寡欲与慈悲,则是佛家崇尚的最大修为,毕生的追求。
《论语》曰:无欲则刚,意指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一样的欲望。借喻人,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才能达到大义凛然的境界。林则徐有联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更进一步的阐释。借此寓此,则是绝对确切。
暮春,拾级五台山上,立台阶望白塔,始觉清风悠悠,春阳熙熙;始悟来路浅浅,归途漫漫。如同清风扬起的一粒微尘,人生于岁月飘泊数十度三百六十五里长路之后,最终归于自然界。
任何生命,融入大地是为归宿。于佛家而言,最是诚挚方皈依。佛家的所谓皈依,不仅是入空门之人心所往之、身所投之,更包括灵魂归之、终了融之。五台山的白塔,就是佛家修为归之的一种象征。

五台山位居山西省忻州市的五台县,系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被称为“金五台”。五台山并非一座山,而是华北屋脊之上的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的合称。
五台山寺庙众多,但只分青庙与黄庙,是国内唯一融青庙黄庙为一体的佛系特例。青庙是汉传佛教之所,黄庙乃藏传佛教之在。著名如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广济寺、万佛阁等,白塔仿佛图腾,耸立主峰之间。因内藏佛主释尊佛传舍利,所以也叫释迦牟尼佛传舍利塔。拜塔者,年逾百万计。
肇始汉时,建于北魏的白塔,历千年岁月屡毁屡建。现存大白塔,据传重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大塔形制为覆钵式尼泊尔大白塔,俗称白塔。过去的残塔被裹建其中,寓意慈悲为怀,包容曾经。
慈悲和包容,是一种境界。青黄寺庙集于一山,汉藏佛教共容一处,这本身就打破了教派排斥,水火不容的旧习。走出五台看五台,方知五台山之磅礴,方知五台白塔历两千年依然如故,与慈悲、包容分不开。

清西陵荒草
燕赵一水系,原上两相依。出京城西去百余公里,便是保定界内易县境。
车至易县,便想起易水。这一寻常河流因荆轲仗剑刺秦王的典故而成名。相传燕王之太子丹为阻秦国兼并燕国,率千人送别肩负重任的荆轲至易水。易水河畔暮云深重、凛风阵阵。击乐师高渐离为好友唱易水歌“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唐时骆宾王吟有“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其后便衍生出易水寒为送别或离愁悲壮之意。
循着这一历史轨迹,我们走进易水河畔清西陵。拂去历史的尘埃,易水已无秦时痕迹,但有古风悠悠、清波粼粼。燕子丹犯事后的头悬之处寻无踪,荆轲诀别早已成绝唱,最终留痕的是清时帝王豪冢群。
清西陵位于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背倚半环山脉,面临迤逦易水河,是雍正皇帝亲自钦定的风水宝地。800多平方公里的山地建有14座陵墓,是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陵寝建筑类型最齐全的古代皇家陵墓群。

我们重点造访泰陵,即建于1730年至1736年的雍正陵,也是清西陵区内首座高规格陵寝。泰陵前有起伏若卧龙的元宝山,后有龙椅格局的永宁山,左右分布有序的陪陵建筑,乃风水意境绝佳处。陵内葬有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
沿着2500米长的神道走过去,南向北错落有序排列着石牌坊、大红门、圣德神功碑亭、石像生、方城明楼和宝顶等若干颇具规格的单体建筑,排列阵势如故宫格局。虽历经三个多世纪,但泰陵至今保存壮观态势,显示雍正年间大清繁荣与稳定的景象。
时过境迁。曾经的大清已过去百年,除了明清史学、文学、影视中人提及或引用清时的盛衰史料,已无人在意那段令人嘘唏的曾经。偌大的陵区,除了山丘河流,就是良畴平川,除了稀疏树木,就是一地荒草。闲问牵马的汉子为什么陵区多荒草?答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又不能随便开垦种庄稼,不长草又能长什么呢?
我们骑上这汉子放牧的游乐马儿,转悠于泰陵的箭楼前后。三月初的南方虽已晴暖显春,但北方依然偏凉。尽管如此,已有雨燕南来、鸿雁北上。看脚下黄草,已绽青吐翠。料想几日后的仲春,便是一地青葱。真乃草木无言千秋是,物是人非草依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