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公司制和市场化改革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部分企业改革成效浮于表面。
一、产权结构不合理,企业缺乏竞争力。一方面,A文旅集团的主营业务集中在餐饮住宿、景区经营等利润空间有限、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的传统行业,且在行业内中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存量资产多,沉没成本居高不下。长期以来,部分国有企业核心业务依赖政府授权经营,随着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政企关系逐步厘清,公权力流失和市场属性回归,致使该部分企业竞争风险加大。文旅集团的学校餐厅承包、酒店政务接待、景区经营等主营业务,均存在政府授权经营的情况。今年,餐饮公司在某一校园餐厅承包权市场化竞标中落选,且新生源及新生人口骤减,中学餐厅面临市场萎缩的危机。集团旗下大酒店也面临近邻民营企业带来的市场冲击。(目前大量酒店职工已被其挖走)在与酒店管理人员交流中发现,管理层对政府授权经营的情况依赖度、优越感极强,甚至存在其他业务占比小、可有可无的想法。文旅集团经营模式相对封闭,市场化程度不高,要实现企业的稳健发展,必须向收益较高的产业拓宽经营范围,制定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发展的能力。
二、重投资轻运营,债务风险不断累积。国有企业改革初期大量优质国有资产流失,后来部分国有资产经营者违背市场规律,在进行项目投资时未有效控制成本,过度投融资致使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路飙升,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总结经验不难发现,部分国有企业“花钱”的意愿和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赚钱”的能力显著不足,在建设项目时钱“花不明白”也不反思、不刹车,项目上一个“烂”一个,存量资产持续增加,国有资产持续亏损。个别企业向银行大量贷款,甚至向社会和员工高息融资,企业在高额利息压迫下经营效益每况愈下。在国有企业挂职期间,我发现企业并没有通过前期国有资产的重组降低资产负债率,相反在经营效益无明显改善的情况下继续大规模的举债投资,债务风险激增,部分子公司已经出现了资产抵无可抵、贷无可贷的情形。近年来,各地方城投债陆续暴雷上热搜,有分析指出,地方国有企业债务问题应该市场化解决,该政府承担的责任由政府化解,该破产的就要市场化破产。我认为,国企改制基本上为企业市场化破产清算扫清了制度阻碍。6月7日,广西发改委发文称:“国有企业在举债融资时应主动声明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所举债务是企业债务,地方政府不承担赔偿责任。”显然,各地已经开始着手处理地方国有企业累积的债务问题,我们也应该自主降低企业融资杠杆,避免或减少企业承担政府融资职能。地方政府部门作为国有资产实控人,要转变借钱发展的观念,要千方百计的让国有企业实现挣钱自足、挣钱养家,避免借钱养家,拒绝国有企业“啃老”。
三、专业型人才紧缺,职工整体素质堪忧。以文旅集团为例,集团在编职工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不足3%,没有本科以上学历或者双一流高校的在职职工;22名中层管理人员平均年龄45岁,年龄结构在国有企业不算高,但本科学历仅1人,大专学历仅3人。查阅集团人事档案发现,在职职工与其所从事工作内容的专业对口率极低。学历不是证明个人工作能力的唯一标准,但职工的学历水平是企业整体学习力、创新力的重要参考。地方国有企业是人际关系腐败的重灾区。集团部室在整理人事档案的时候发现了一本册子,其中详细记录了哪些职工是通过“走后门”录用的,虽然这部分职工基本上已经退休,但是如今类似的情况仍然严重。我在集团从事人力资源相关工作后,发现不少国企职工是通过“找关系走后门”到现在岗位的,这种风气甚至蔓延到了劳务外包人员。地方国有企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造成企业长期依靠“人情”管理,理法废弛,“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在企业干部职工思想中根深蒂固,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内在阻力。国有企业改革如果不敢于向腐败的人事制度举刀,甚至借改革谋私利,这样的国有企业即便有政府授权经营和国资改革的政策加持,也难以扭转持续亏损的定局。其实,企业并不排斥那些有关系背景的职工,只怕有关系、没能力或低素质的人被持续输送到管理甚至领导岗位上,而现在的国有企业体制机制难以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
四、个别地方国有企业一把手独断专行的官僚主义作风盛行,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淡薄,职工工作态度消极的问题突出。
(一)在企业的管理和改革工作中,领导者雷厉风行、强力推进有余,民主科学、遵规守纪不足。工作中,领导者擅用组织权威搞一言堂,管理制度脱离实际,民主决策走走形式,内部监督形同虚设,类似先定结果再走形式补材料的情况十分突出。工作中发现,集团董事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形同虚设,需要民主决策的环节所需材料基本靠编造。招聘考试打招呼、托人情,录用、竞聘等程序不透明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整理集团在岗职工档案时发现,个别职工在缺乏相关管理经验、没有相关从业资历的情况下被直接录用为企业高管,还有简化招录程序、编造竞岗人员材料录用的企业管理人员。2017年,国能中电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CEO白云峰参与拍摄的央视纪录片《城市梦想》首集《北漂的日子》播出。节目中年轻的上市公司CEO白云峰“化身”实习大学生,与北京送奶工李根建同吃同住同劳动,每日仅睡4个小时,在零下10度的深夜将新鲜的牛奶分送到城市的每个角落。目睹李根建一家谋生的不易,在为期四天的体验生活中白云峰数次泪崩。活动结束后,白云峰帮助节目中的“师傅”解决了一系列生活难题。有评论说,“我们应该做的,不是让高材生送牛奶,也不是让送奶工一步登天。而是让他们付出的努力,能得到相当的回报。”个别领导久居官位,习惯了挥舞权力的魔杖,轻轻一点“土鸡变凤凰”,轻轻一挥便令国有资产亏损。同志们,自觉维护企业公平、公正、透明的竞争规则,是企业大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管理者不用人唯贤而任人唯亲,企业终究会有无人可用的一天。企业直接承担着生产经营任务,管理团队专业素养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效益,在用人时要因问题设岗,谁有能力解决问题谁上岗,而不是给某些特定人留岗、设岗。对照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国有企业的初心和使命当是“为职工谋幸福,为企业谋振兴”。如果一家企业连生存都难保障,何谈职工幸福、企业振兴?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相关企业负责人的履职尽责情况是否与其担负的使命任务相适应呢?维护领导的权威是必然要求,同时也要容忍他人有不同的意见甚至争论,“红红脸,出出汗”才能得到民主科学的决策。然而,通过与不同岗位的职工交流发现,集团内决策建议很难有效上通下达,各部室、子公司内部均存在集团工作内容不向职工传达,部门内工作计划、决策内容不与同事沟通,管理不规范、不透明,甚至职工开展正常工作要靠“小道消息”,一些职工沦为“一问三不知的睁眼瞎”。目前看,各上下级间矛盾有进一步深化的风险。至于这种管理人员与基层职工“隔离”的风气如何形成的,便无从深究了。(近期该集团办公室公开了集团邮箱,鼓励大家建言献策,然而从实施办法和建言献策的内容来看,效果不佳)说破了,独断专行是部分管理人员为达到对企业职工逐级强化控制的目的而采取的“愚政”手段,可悲的是这种层层愚弄、上行下效的管理状态似乎牢不可破。虽然我们都清楚“愚政”维护的不是组织权威,而是维护了个人官威,最终指向的是个人私利,但是由于这种管理理念在确保企业稳定方面有奇效,又平衡了各方利益,各级也便听之任之了。
(二)国有企业高管年薪制,企业经营效益不与其薪资收入挂钩,部分高管和管理人员安于现状不希望改革。国有企业上至领导下到职工都知道企业必须改革,但是各级推动改革的意愿不强。与民营企业高管的“咄咄气势”相反,很多国有企业的高管在工作中沉稳扎实、低调和气,普遍存在害怕改革会影响企业稳定和自身利益的心态。部分国企领导、中层干部喜欢把“维护企业稳定是讲政治、顾大局”当做应付改革的挡箭牌,认为只要确保企业能够持续运营,经营风险在同级国有企业中不是第一个“暴雷”失控,不是最大的“雷”,就可以高枕无忧。不得不承认,长期以来个别领导干部在潜意识里已经将地方国有资产当成了榨取利益的“私产”。交流中发现,有的领导干部对深化企业改革的问题讳莫如深,甚至认为不涉及自身考核晋升的建议不要提。
(三)普通职工不愿跳出工作舒适区,改革意识不强。国有企业人均工资水平较高,但收入差距较大,基层职工提高收入的愿望难以实现。而且,企业普遍没有落实绩效考核制度,大家干多干少都一样,一些认干、肯干的职工也选择了随波逐流、追风躺平。我在工作时发现,集团干部职工悲观消极情绪较重,其中不乏有“企业早晚破产”的言论。有的职工工作标准之低,甚至使人心生“干工作有没有带脑子”的感喟。经营效益差,职工收入低,工作消极混日子,企业经营陷入恶性循环。小结:企业出现问题,必然是领导班子的问题。部队干部走上基层指挥岗位前,都要下放到基层连队当兵、当班长,即便成长为中级军官后仍然与战士同吃住、同训练,这种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值得地方同志借鉴。我们应当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培养机制”,改善组织任命的领导干部与企业“水土不服”的问题。我们党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深入一线、深入职工,听真话、察实情,不唯书、不唯上、务实事。“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特别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这样才有利于了解真实情况,才有利于把工作做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只有在企业基层扎实的工作过,擅经营、懂业务,后面走向领导岗位时才能干实事、谋实招、出实效。五、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成效自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至今已有8年,为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各地国有企业围绕战略重组、市场化转型和管理升级进行的制度体系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从客观上评论,我们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做的大量工作是有效的,取得的很多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从企业经营状态看,多数职工,尤其是劳务外包职工履职尽责情况较好,确保了集团各项业务稳定运营。但是从形式上看,多数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基本上属于“一个身子两张皮”,改革成效止于表面;从内容上看,部分国有企业老业务老思路,管理制度失灵;从经营效益上看,有成绩没业绩,企业运营方式、工作作风没有转变,经营效益没有根本性扭转,经营性风险并未有效化解。诸如部分国有企业产业布局缺乏战略性,主营业务依赖政府授权,盈利能力差;发展依赖融资,将融资视为成绩;领导班子能力趋同化,缺乏经营型人才;人才进出机制失灵,有能力的进不来,混日子的下不去;管理层对深化国企改革心存抵触,改革流于形式等问题依然严重。为什么一些占据资源优势的国有企业问题丛生、不盈反亏?追根溯源,人是阻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根本因素。
(一)抓经济发展是改革的核心要义。中央经济会议中指出,“2023年要深化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履行社会责任不应该成为商业类国有企业经营亏损的理由。网络上流传着一种说法,“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以此表达,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重要性。地方上有钱才能发展,企业有钱才能生存,人民群众有钱才能消除社会主要矛盾。政府部门应当转变向国有企业要钱时的暧昧态度,响应党中央理直气壮发展国有企业的号召,理直气壮向国有企业要利润。因此,经营成绩不能只是写在报告里的数字和自欺欺人的预期收益,而是真金白银的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不客气的说,如果一家企业不能赚钱,一个领导班子不会赚钱,是有问题的、有罪的。组织上安排大家到国有企业任职的目的,绝不是想让大家拿着高薪反倒把国有资产搞亏损的。
(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可避免的,我们要直面矛盾,敢于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当前,我们党和国家在激流涌荡的国际变革中承受着巨大考验,总书记教育我们要通过“自我革命”使党的政治生命永葆活力,使政府的治理能力实现涅槃。同样的,要深化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实现地方国有企业稳健发展,不可能照顾到每个职工的现有利益,只能优先确保集体利益,再平衡整体利益。分帽子记恩,挪位子记仇。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然矛盾尖锐、斗争激烈,对此我们是有预期的。
作者简介:张龙龙,曾在某大型上市公司和某集团公司任职,目前在A市某国有企业挂职锻炼。挂职期间,作者深入一线,务实工作,对该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显著性、普遍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希望此文能够引发有关人士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讨论。因条件限制,文中个别数据可能存在不准确的情况,欢迎斧正,所言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张龙龙,曾在某大型上市公司和某集团公司任职,目前在A市某国有企业挂职锻炼。挂职期间,作者深入一线,务实工作,对该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显著性、普遍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希望此文能够引发有关人士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讨论。因条件限制,文中个别数据可能存在不准确的情况,欢迎斧正,所言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