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粽叶情
潘刚华
我很早就听说广东肇庆的山水可以伦比于甲天下的桂林。2022年8月初的三伏天,新冠疫情还在反反复复来袭,我有幸去了一趟风景如画的肇庆。
虽然每天新闻媒体报道新冠疫情依然严重,但在去往广东肇庆的路上,我发现火车站进站口出站口乘客依然熙熙攘攘、人口攒动。不过,乘客们都很谨慎小心保持距离,都很自觉佩戴口罩、很守规矩地出行。且南来北往的乘客都必须排队免费进行核酸检测,排队检测核酸的队伍长长的,次序井然。
我从广州东站转乘火车,人还未到佛山站,佛山市防疫部门的电话就打了过来,询问我的身体状况和做核酸检验次数等一些记录。还特别强调我到达肇庆住地后还要做一次核酸检测。虽然电话打扰了乘客,但我从心底里由衷地夸赞广东省的防疫工作做得十分到位。
我这一趟出行还算顺利。到达肇庆的第一天,我就听说在羚羊峡公园內,整个公园景区的沿路上可以随处看到和采到粽叶,这让我感到很新奇。这也难怪。我很早就听说肇庆除了是驰名中外的砚都盛产端砚外,还是著名的裹蒸粽子发源地。当然肇庆还有鸡蟹煲、芡实、七星剑花、猪油渣闷、莲藕等土特产。
当地人告诉我,肇庆人制裹蒸粽非常讲究,一要选用具有色绿、叶香、防腐的冬叶作裹蒸的外皮;二要选用上好糯米和当年绿豆;三是做馅的猪肉以肥瘦相间的为上乘;四要加五香粉、曲酒作调料,以使馅味醇香、肥而不腻。将浸泡过的糯米和绿豆沙、猪肉馅等用模具包出有棱角的裹蒸来;之后把裹蒸放到桶里用明火煲煮十个小时以上,直至糯米、绿豆、猪肉完全融合为止,吃起来香糯醇厚,还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据说肇庆人制裹蒸始于秦代,当时农民为方便田间劳作,便用竹叶或芒叶裹以大米,煮熟后随身携带以作干粮,这就是最早的裹蒸粽了。
不少中外游客都闻名而来,不仅购买裹蒸粽作为旅游的礼物,还有意了解裹蒸粽的制作过程及历史。裹蒸粽作为肇庆的一张名片,名不虚传。
我和家人都喜欢吃粽子。从小长到大,虽然见过母亲包粽子需要粽叶包裹,也见过每年端午节前有小商贩用挑担售卖绿油油、气味芳香,闻上去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的粽叶。但我还未看见过粽叶是怎样生长的?粽叶是长在树上,还是长在农田里?活了大半辈子的我还一概不知,也没有见过,这次我终于逮着机会了。
于是我心底里立刻荡起一阵涟漪和猜想。但我又怀疑八月份烈日炎炎的夏季这个时令粽叶差不多也都凋零了,我又立马感叹只可惜时不我待。我还是有亲眼去看看粽叶生长的原始状态的冲动,哪怕是能采上几片枯萎的粽叶,也会让我心满意足、不虚此行。
晚上,我备了一把剪刀、去超市买了一些干粮、大瓶子农夫山泉水和三个大号塑料袋,听说半山腰还可以灌装鼎湖山泉。我又找了一个干净的8升的空水桶带上,想品尝和体验一下喝原汁原味的山泉甘甜的滋味。虽然我带着白天一路上舟车劳顿的疲惫,但躺在床上,很是兴奋,竟然翻来覆去没有睡好觉。
好不容易熬到天蒙蒙亮,我迫不及待早起整理行装行囊,胡乱地吃了一点早餐,就拉着来肇庆疗养、六十开外、步履蹒跚的姐姐一起出发了。
我做足了旅行功课,我们踏上了去往羚羊峡公园专线公交车,也许时间尚早,宽敞的车上只有两三个乘客。我坐在座位上,用手机查找有关粽叶的资料。粽叶又称箸叶,生长在广袤的丛山峻岭中,根系发达,生命力强,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水土保护植被,而且还是一种取之不竭的财富,是山区百姓的“绿色银行”。它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叶绿素和多种氨基酸等成份,可以提取天然香精香料和食品添加剂。它不仅能用于包粽子,还用于包装其他的食品及餐桌上的装饰和食品的陪衬,还可用于编制器皿、做合饭盒和剪成各种形状。粽叶是天然生长的,没有任何毒害和污染,并且年年可采,季季可收,做为食品包装,具备无污染和使用的“一次性”。因此,被当今营养学家称之为“天然绿色食品”。
《本草纲目》中早就有记载,粽叶具有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痈肿等功效。《中药大词典》中也介绍粽叶有这些功效。近年来研究证明,箸叶中的多糖物还具有抗癌的效果。具有天然的芳香,有较强的抗免氧化、抗菌、抑菌等作用,是一种天然的功能食品添加剂和保健品新原料。
原来,粽叶有这么多特点和功效。也更增添了我去寻找粽叶的信心和干劲。
在我们黄石每到端午节之前市面上虽有粽叶卖,但一般是商贩从外地运来贩卖的。几筐装满粽叶的担子里,绿油油的粽叶带着露珠,也或者是被商贩淋湿保鲜喷洒而成的。粽叶清香的味道扑鼻而来,弥足弥漫着周围的空气,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和味道。买粽叶的人们围着贩卖粽叶的担子细心挑选自己中意的叶片。印象中粽叶一片从3分钱到5分钱,卖到收尾,小一点的叶子最后可以被贱价抛售。端午节的节日氛围扎根在普通老百姓的血脉之中。
不知怎的?最近有十多年我再也没有亲眼见过粽叶在我们当地交易的场景。思绪还是停留在往日脑海的记忆中。
到达羚羊峡公园门口,天空中突然飘起来毛毛雨丝。雨丝撒在身上感觉有一点丝丝凉意。但我不希望雨点下得太大,因为雨大上山肯定很困难。
走进羚羊峡公园大门口,感觉公园里绿树成荫,四周地面干净整洁,眼前有3条路线供游客选择。举目观望四周,向左,就是通往羚羊峡的山路,向中直走就可以望见著名的川流不息的珠江主干流西江。横穿肇庆的西江是径流量仅次于长江的全国第二大河。由西江、北江支流绥江、贺江组成的江河水网,素有“黄金水道”之称。而西江就卧枕在羚羊峡公园山脚下。向右,是沿江而下的堤岸边人行道。我们跟着一两个游客后面,向左进发,走了百步远我发现登山口处的旁边有醒目提示:“大雨谢绝爬山”的字样。我猜想,也许大雨会造成山体滑坡或者山上泉水多易出现山洪?
一路约一两百米青石板台阶。然后是时而普通的土质路面、时而铺就的青石板路面。山路不陡,几处山泉穿越羚羊峡山上的植被。泉水流向西江,西江水又滋养着肇庆人民。
老天似乎很眷顾我们。太阳公公躲了起来。但雨丝依然飘散。我感觉天气很闷热,不一会儿衣服已经被汗湿了。我们拾级而上,视野也开阔起来。川流不息的西江水流湍急。运货的船只来来往往于江面上。
从山上飞流直下的泉水直入西江。直视对岸,让我有着站在羚羊峡口有似我们黄石西塞山扼住长江咽喉一般的感受。只有我们外地人才几步一回头拍照留影。西江虽然平均只有约一公里的宽度。但见运沙的货船、机帆船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船只在繁忙中往来如梭、井然有序。远眺整个公园,感觉空气清新,负氧离子自然很多,环境清幽。因为今天天气闷热,又似下雨天几乎无风,来公园游玩的游客不太多。上山的游客多半为中老年都带着一两个大水壶。有的还带着简易的小拖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山泉水对这里勤劳的居民来说是大自然赐予他们长久的恩惠。
现在还处于疫情期间的日子,人依然要戴口罩。戴上口罩,在闷热的环境中出汗多,口罩中潮湿、时而有水滴渗出,很不爽。不一会儿,随处可见的粽叶就展现在我们眼前,放眼望去好大一片植被,粽叶几乎漫山遍野、杂乱地生长。羚羊峡整个山体绵延感觉望不到尽头。原来粽叶是长在大大小小的树上。树高大多约1米至2米。其实,她们的样子长得很像我们长江流域湖泊港汊边的芦苇之类的植物,也许她们与芦苇同宗同源,只是芦苇等类似植物的叶子太小了,不能用于包粽子。
也许是被人足捷先登,我看中的大叶子或者品相好一些的粽叶大多长在我轻易够不着的崖壁上或坡底下一、两尺开外垂悬着。我要一手攀抓别的粗壮的树枝站立,一手用剪刀剪下看中的粽叶。每摘一片自己中意的粽叶,都要费点九牛二虎之力。姐姐在一旁给我当帮手接过我剪下的粽叶,并时常提醒我小心一点别踩空滑倒。我们说说笑笑也不感觉累。姐姐突然说她已经就读中学的孙女特别喜欢吃粽子,姐姐说市面上粽叶平时也买不到,她想让我多弄一点粽叶她带回去,放进冰箱保存起来。
望着姐姐的眼神,我脑海里浮现着她看着孙女能美美吃上她亲手包的热腾腾的粽子的幸福感。感觉她那眼神甚至想把整个山上的粽叶都搬回家去也不嫌多。这满满的祖辈对孙辈的爱意流露在她的言语和脸上每一条眼角的皱纹中。我能体谅姐姐退休后十多年来不顾年纪渐长背井离乡吃苦耐劳外出打工就是想给予儿孙辈更好的一点生活。这正体现了我们中国老百姓普遍的传统思想观念。为了姐姐的一片爱孙之心,我很卖力地挑选并摘取一片片较大的粽叶。
我们在一个供人休憩的亭子里休息了一会儿,吃罢干粮和喝着带来的农夫山泉。我感觉身体有点累,但心情很舒畅。我想着还有一个任务是灌一桶山泉水。走到不远处,就有哗啦啦的泉水从高处喷涌而下。山上有多处泉眼可供人们取水。我捧起一把山泉先洗把脸再掬一把喝起来,清凉且味道还确实有一丝淡淡甜味。我用带来的水壶灌装满满一桶。起身背起来就走。我发现每处取水的地方都安装有水龙头。沿线地崖壁根部还有长长的、一眼望不到头的两三根通往山下白色的塑料水管。我猜想这些水管是运输山泉水往山下的,山泉水经过水厂处理,变成满足肇庆市及周边地区居民一桶桶生活用水。
下午两点半左右,姐姐很高兴地左手右手各拎着一大袋粽叶满载而归,我左手提着一大袋粽叶,右肩扛着一桶山泉水走走停停,气喘吁吁地开始打道回府。到达羚羊峡公园出口处时,一个执勤的保安拦住了我们,说粽叶不准带出公园。姐姐解释道:“我们沿途都没有看见‘不准摘粽叶’的提示牌呀”!保安看见我们是外地人,还是通情达理地让我们带走一袋粽叶。我刹那间感觉我们两个“湖北佬”今天给湖北人丢脸了。竟然没有想到这些野生的粽叶虽然遍布整个羚羊峡山体,但不能随便采摘的。不拿公园一草一木的准则是不需要人提醒的。瞬间让我的脸羞得一下子红到耳根。我们竟然还提着“战利品”大摇大摆地招摇过市。
带着忏悔和懊恼的心情我们出了公园却又上错了公交车。热情的司机让我们不要慌张,告诉我们可以在过十几站后的一个公交车站再转乘,他还说到时候他会提醒我们。司机优质的服务态度立马让我们扫兴的心情一下子烟消云散。不过,今天我很满足自己完成了多年前想见识一下粽叶生长的预想目标,只是姐姐感到沮伤和遗憾。她苦笑着感叹道:“我们今天白白忙活了大半天”。
作者简介:

潘刚华,男,1965年3月出生。中学数学高级教师,中国职教学会高级会员。近几年偶有散文、随笔见诸报端。2015年中篇小说《黄石的儿女》在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