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03”那些年
文/刘凤英

往事随风几十年,昨夜梦里飘如烟。
旁人不解其中味,一笔难写苦辣咸。
太行山的鼓山脚下有一个座小小的山头叫盘龙山,东依苍龙庙,西瞰滏口陉,南望㵚阳河,北依响堂山。在这座偏僻的山角下曾经有一座大型国有煤机企业--峰峰金属支架厂,创建于国家小三线建设时期的1968年,它的前身是煤炭部在邯郸的一个煤矿机械保密仓库,代号“03”,后来“03就成了这个企业的简称。2016年,历经半个世纪风吹雨打的“03”厂在惨烈的煤机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含泪分流职工,忍痛退出了煤机行业的大舞台。
我没有见过多大的世面,人生最好的30年是在“03”度过的。我和她一起被荣耀与辉煌激励,也和她一起在煤机市场的竞争中奋力拼搏。她铿锵的锻锤声、闪亮的焊光花、高耸入云的龙门吊、一望无际的铁路线都记录着我和她在一起的难以忘怀的那些年。
一、蹦蹦跳跳的羊角辫
1982年12 月, 刚刚高中毕业19周岁的我怀揣着宏伟理想来到03厂,成了这个国有企业的一名工人。当时这个厂是煤炭部的直属企业, 主导产品是煤矿金属摩擦支柱、铰接顶梁, 产品远销越南、阿尔巴尼亚、坦桑尼亚和印度尼西亚。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奖励,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质量行检双第一名。1979年后,金属摩擦支柱连续12年,饺接顶梁连续11年被命名为河北省,煤炭部优质产品。这个厂工资高、待遇好省内闻名,多少适龄青年削尖了脑袋想挤都挤不进去,我算是个幸运儿。
我那时刚走出校门半年,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又低又丑,实在不怎么好看,不过因为带了一副眼镜勉强像个“文化人”。我对工作和生活都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和憧憬,我终于走出校门不再为考试而发愁了,我认为上班是我人生辞旧迎新的重大转折,我每天都蹦蹦跳跳地很快乐,傻傻地翘着两条细细的羊角辫。
二、细细的辨子大大的脸

我刚进厂时被人事科告知,先做临时工,一年后转成长期工。 但一年后企业取消了长期工这种用工制度, 我和一同进厂的 70 名兄弟姐妹成了这个厂第一批合同制工人。 就在我成为合同制工人的那一年,1983年9月,03厂的HZWA型金属摩擦支柱产品荣获国家煤矿支护产品银奖(最高奖)。拿回奖杯的9月24日被定为厂庆日,这一天全厂欢庆,每名职工发一套西装在食堂聚餐一顿,真是盛况空前。我虽然是个刚进厂的黄毛丫头,03厂并没有几个人认识我,但03厂在峰峰出了名,我家的左邻右舍都知道我这个梳着两条羊角辫的小姑娘在03厂上班,我头发虽少脸可大了,多少人羡慕我啊!我懂得厂兴我荣的道理,我被这个荣耀的企业激励着,立志好好干,当好主人翁,为企业发展做最大的贡献。
三、我被现实撞断了翅膀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主人翁还真是不好当。 那时我在顶梁车间做仿型工, 就是将约四、 五米长, 三十厘米宽、 五厘米厚的钢板切割成顶梁上一块块男鞋大小叫耳板的配件。我清楚地记得,那时生产任务是 8 小时135 块耳板,多干多得。 我身高不足1米6,体重不足 90 斤,根本不是出力的材料,干起活来像一只瘦弱的小鸟在偌大的钢板间跳来跳去,一天到晚忙得焦头烂额。但还是经常因为完不成生产任务而被领导批评、师傅嫌弃。 我和一个姓武的女师傅共用一台仿型车,武师傅干活十分麻利,但每次接我的班时,仿型车已被我折腾地乱了方寸,她得调整好一会才能把产品尺寸调合格,直接影响了她的工作效率。她一次又一次向车间强烈要求不和我共用一台车,我这个又瘦又小的羊角辨尴尬至极。好在上世纪 80 年代还没有下岗这一说,五年之后,正赶上顶梁、支柱两车间合并成梁柱车间,我被调到支柱车间做支柱配件滑瓦的小钻车工、后来梁柱车间又开发了井下安全网编织项目,我又被安排到了做编织网的工作。当时企业的机械化程度还不高,生产工还是需要有体力,生产任务大时我累的全身浮肿。因为活干得不好我经常会被排休在家,日子过得很有些拮据。
那时上班对我来说就是上刑场, 一进车间门我就毛发直竖、 心口被撕裂般地疼痛 。(未完待续)
编辑刘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