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城兰州启程:西北大地红旗猎猎,黄河之水浪花欢腾。
历经两年的热切期盼,2023年5月25日下午5时30分,“重走长征路,红色书画万里行”(第四站)甘川行活动团队,在金城兰州黄河边的银峰饭店胜利会师,并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启动仪式。来自宁夏、安徽、江苏、江西、深圳等地的33位团友及当地嘉宾齐聚一堂,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启动仪式得到了甘肃省教育界、文化艺术界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到场祝贺的有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马成良、教授马鑫焱、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维君、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赵玉民、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任继军、甘肃省书画院副院长刘静河等多位重量级嘉宾。此外,江西教育出版社文恒益副社长以及江西籍著名企业家周银生董事长也专程赶来参加了团队活动。启动仪式由原合肥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伊炼老师全程主持。
活动现场,马成良、李维君、刘静河作为各方嘉宾代表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重走长征路,红色书画万里行”活动团队,由一群红色文化爱好者自发组织。
团队成员平均年龄62岁,其中有著名书法家、画家、作家、记者、退役军人、教师、退休公务员、媒体人、摄影家、企业家等。其中,来自部队的苏泽卫、鲍广庆、李真民三位首长均为大校军衔,他们在活动现场请缨持旗,成为团队的灵魂人物。
活动现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著名书画家、教育家、活动发起人马成义先生做了重点发言。来自南京的李真民首长以及深圳作家李敏分别发表了讲话。
活动现场,李敏指挥全体团友合唱了《长征》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两首革命红歌。列队站在台上的团友们,统一着装,士气高昂、激情澎湃,他们嘹亮的歌声,飞向窗外的夜空,化着黄河的滚滚波涛向东而去……
永远的哈达铺
5月26日早上8点整,全团人马正式启程,乘车前往行程的第一站—哈达铺。经过近300公里车程,终于到达我们所向往的哈达铺。
哈达铺,一个无比响亮的红色地名,它位于甘肃宕昌县,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经千难万险之后的绝处逢生之地。
在这里红军建立了以哈达铺为中心的地方苏维埃政权;尤为重要的是,中央红军通过在哈达铺找到的《大公报》等国民党的报纸,获悉陕甘有刘志丹的红军和徐海东的红军,还有稳固的革命根据地,让中国工农红军找到了最后的落脚点。从此,开启了立足陕甘暨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征程。
午饭后,我们顾不得休息,即刻来到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走进展纪念馆大厅,迎面看到一块巨大的红色宣传牌,上面有“长征--永远的哈达铺”八个金色大字。它赫然耀目!成为整个展馆的宣传主题,让我们肃然起敬。
馆里的图文资料显示:从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从四川进入甘南,于9月20日来到哈达铺。在此后一年的时间里,红二、红四方面军先后到达哈达铺,三支部队都在这里得到了及时的补给和休整。
为此,哈达铺赢得了“中国革命改变命运的重大决策地”和“长征路上的加油站”这一历史的荣耀。
随着讲解员的步伐,我们来到一个大院里,讲解员打开了立在院子中央的一块电子大屏幕,为我们播放了一段具有实景效果的电视画面,生动地还原了88年前那段真实的历史:1935年9月22日下午,毛主席、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在哈达铺关帝庙的大院里,召开了中央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
毛主席以伟人的高瞻远瞩和幽默诙谐的语言,精辟地分析了当前严峻的形势和中国革命的前景。笔者录下了其中两个最为激动人心的镜头:
镜头一:毛主席与其他中央领导走进会场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毛主席满面笑容,频频挥手向大家致意。毛主席身着打了补丁的军衣,左手叉在腰间,站在院子中央。
他微笑地说:“同志们哪!今天是9月22日,再过几天就是阳历十月。自去年我们离开瑞金,过了于都河,至今快一年了。一年来,我们走了两万多里路。打破了敌人无数次的围追堵截,蒋介石做梦都想消灭我们,但我们还是走过来了。我们过了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过了腊子口。现在坐在哈达铺的关帝庙里安安逸逸地开会了,这本身就是伟大的胜利啊!”毛主席的讲话赢得了长时间的掌声……
镜头二:毛主席面带微笑,用诙谐的话语说:“很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比较详细的消息,让我们知道,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和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我们的革命根据地!”当听到这里时,同志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热烈鼓起掌来。
这时,毛主席挥手要大家安静下来,他深情地说:“我和同志们都在惦念着身在第四方面军的朱总司令和刘伯承参谋长,我们也都在惦念着第四方面军的同志们。我相信他们是赞成北上抗日这一正确方针的。总有一天,他们会沿着我们北上的道路,穿过草地,北上陕甘,与我们会合,一同站在抗日的最前线!”此时,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同志们的心里都是热乎乎的。
最后,毛主席用他洪亮的嗓音号召大家说:“同志们,胜利前进吧!到陕北只有七八百里地了,那里就是最后的目的地,就是我们的抗日前进阵地” ……毛主席挥起了拳头,结束了他鼓舞人心的讲话。
伟人的声音久久回荡在哈达铺上空,也深深印刻在了我们的心里。我们每个人都沉浸在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之中……
参观结束后,团里的书法家们向纪念馆捐赠了红色书画作品。分别是:马成义老师的书法作品《长征》、牛学刚老师的书画作品《菩萨蛮·黄鹤楼》、苏克勤老师的书法作品《长征》、马志和老师的书法作品《毛泽东诗词四条屏》、马汉录老师的书法作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吕燕老师的书法作品《蜀素帖诗一首》。中国太极画派开创人、著名国画家王中老师捐献了他精心创作的国画《报春图》。
纪念馆为所有捐献了书画作品的艺术家颁发了作品收藏证书。
腊子口战役的小英雄
离开哈达铺,我们前往腊子口战役纪念馆。这一路,大巴车一直在狭窄的山间公路上行驶,只见车窗两边,山高林密,感觉夜色开始暗了下来。
6点40分,车开进了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的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大门。
让我们深受感动的是,纪念馆领导和所有身着军装的讲解员早早就在展馆大门前排着整齐的队列迎候我们。
天险腊子口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一场极为惨烈的战役,有人说,它的惨烈程度不亚于飞夺泸定桥。
从讲解员生动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了腊子口战役的全过程:1935年9月16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四团逼近甘肃南部腊子口。
这里是红军北上的最后一道屏障。腊子口素称“天险”:口子宽约30米,两边是悬崖绝壁,中间是腊子沟,沟上有座木桥,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道。
国民党军在桥头和山崖上筑有坚固的碉堡,并由一个营的兵力扼守隘口,还有一个营的兵力配置在隘口后边的三角地带。此外,敌军的主力部队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县一带,可随时赶来增援。
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役,只能胜利不能失败,毛主席亲自坐镇指挥。这场战役由红四团担任攻击任务。
当天夜晚,第一波攻击开始。团政委杨成武指挥第六连在密集火力的掩护下,战士们的五次进攻均未奏效,还造成了很大伤亡。
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趴在阵地前沿反复观察,终于发现敌人在防守上的两个弱点:一、敌人的碉堡都没有顶盖;二、敌人将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在正面,两侧和山顶都没有设防。
两位首长意识到,如果有人能从悬崖绝壁上攀爬上去,就可以往碉堡里投掷手榴弹。
问题是腊子口两边的悬崖绝壁都是垂直的,别说是爬上去,让人看一眼都会觉得晕眩,如何能攀爬上去呢?
两位首长即刻召集全团营以上干部开会。但会议开得很艰难,谁都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很快又召开了士兵动员大会。
最后,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位苗族小战士举手站了起来。他说:“我能攀爬上去,只要我爬上去了,就可以放下绳子,别说是一个连,一个营也能上去!”
听了他的话,全场顿时鸦雀无声,所有官兵都吃惊地看着他。
小战士才十七岁,身材矮小,皮肤黝黑,闪动着一对明亮的大眼睛。
小战士没有正式的名字,大家都称呼他“云贵川”。因为他参军之后,已经走过云南、贵州和四川三省。
小战士告诉大家,他从小就在山里采药、砍柴。见惯了悬崖峭壁,也练就了一身攀岩的绝技。
他攀岩时,只需用一根长竹竿,竿头绑上一个结实的铁钩,用它勾住悬崖上的树根、岩缝或石嘴,就可以攀爬上去。于是,立刻确定了作战计划:由团长黄开湘带领一批战士攀登悬崖迂回包剿敌人,政委杨成武率领一个营的兵力正面强攻。
但杨成武对“云贵川”攀登绝壁还是有点担心,他亲自用一匹高头大马把小战士送到了绝壁下一个敌人看不见的死角。他轻声对小战士说:“你爬爬看,一定要小心啊!”只见小战士赤着脚,腰上缠绕着用绑腿连接起来的长绳。拿起长竹竿,一下就勾住了悬崖上一棵小树的树根,接着又往下拽了拽,感觉没什么问题。于是他猛地向山崖上一蹿,像只小猴一样攀了上去……
到天黑时,“云贵川”从山顶放下绳索,那些腰间挂满手榴弹的战士抓住绳索一个个攀上了悬崖……
经过一昼夜的激战。英勇善战的红军出奇制胜,击溃了守军,全面攻克腊子口天险,打通了红军北上的通道。
那位可爱的“云贵川”现在在哪?讲解员没有给我们答案。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里也没有提及,在长征史料里也无任何记载。但小英雄“云贵川”的名字,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晚上八点十分,我们离开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在夜幕中,纪念馆全体工作人员列队向我们挥手告别。
可歌可泣的若尔盖
5月27日上午,我们进入四川若尔盖地界,大巴车开始在绿色的草原上行驶。透过车窗,所见之处,全是碧绿的草原。极目远方,一个个绿色的小山包蜿蜒起伏,山间云雾缭绕,醉人的绿色流向天际。
一群群牦牛和可爱的羊群不时出现在我们眼帘。它们悠闲地吃着青草,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静谧和安宁……
第一次见到美丽的若尔盖草原,团友们非常兴奋,接连唱起了《北京的金山上》《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青藏高原》《天路》。
电台播音员出生的伊炼老师用他充满磁性的天籁之音,深情地为大伙演唱了一首《游牧时光》。就连苏泽卫首长也给大伙演唱了蒙古歌曲《酒歌》。
苏泽卫首长的歌声粗狂、豪迈、极富深情,赢得了全车人的掌声和欢呼声。
上午十点五十分,团队下榻于若尔盖县凯德丰大酒店。
若尔盖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撰中心主任张建荣专程赶来陪同我们用午餐,然后带我们前往巴西会议纪念馆参观。
巴西会议纪念馆坐落在群山之巅,馆内的讲解员是一位皮肤黝黑、身形健硕的藏族小伙,他是馆内唯一的讲解员,汉语讲得很流利。
他是一位红色文化的公益志愿者,非常热爱眼前这份工作。通过馆内的各种图片和文字,加上藏族小伙的生动讲述,一幅幅历史的画面在我们的脑海里呈现,我们渐渐沉浸在当年的故事里。
从1935年8月21日开始,中央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右路军由毛主席、周恩来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松潘草地。
松潘草地纵横300多公里,人迹罕至,遍布沼泽和泥潭,气候变化无常,环境极为险恶。
经过七天的艰难跋涉,右路军终于到达草地的尽头班佑地区。在过草地的行军途中,面临饥饿、恶劣气候、严重缺氧、遍地沼泽无法宿营、夜间失温等致命威胁,红军将士们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
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几乎把周边的草根啃光,野菜挖光、甚至嚼自己的皮带,喝路边的毒水、吃路边的毒草,红军将士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突破了人类生存的极限,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张主任告诉我们: 有人这样计算过:红军过草地时,平均每30米就会有一名战士倒下。红军三过草地之后,部队总体减员达到数万人。
张主任还特别讲到:红军三过草地时,有数以千计的红军因伤病等原因没能跟上大部队,而流落在了若尔盖茫茫草原上。因为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不同,加上伤病的折磨和其它历史原因,使得他们在当地的生存环境极为艰难。于是,有大部分人陆续离开了这里。
若尔盖解放初期,据政府有关部门统计,生活在若尔盖的红军还有300余人,到1984年政府部门再次确认红军身份时,只剩下了29名红军生活在若尔盖境内。
张主任讲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让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少团友在听讲解的时候,泪流满面,甚至哽咽不已。
我们感谢张主任,我们打心眼里赞赏他,他是若尔盖地区红色文化的优秀宣传者和传承者,请大家记住他的名字,他叫张建荣,一个地地道道的若尔盖人。

从纪念馆出来,我们来到了不远处的“巴西会议”遗址。这里原先是一座叫班佑寺的庙宇,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只剩下了几堵斑驳的泥墙立在空旷的草坪上。
它的前方,立着一块暗红色的大石头,上面镌刻着“巴西会议遗址”六个鲜红的大字。
在这里,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机关,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使党和红军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摆脱了政治困境,其意义十分深远。
离开巴西会议遗址,我们又来到了以“胜利曙光”命名的班佑红军烈士纪念碑跟前。
这座纪念碑建造得很有气势,它其实是一座大型红色文化雕塑群,由左右两部分组成。
左边的雕塑造型是:一群红军将士抱着枪、背靠背、静静地坐在河滩上,所有人都呈沉睡状。右边的雕塑造型是:三位红军将士用无比悲痛的眼神,凝望着在地上沉睡的战友,站在最中间的那位战士的肩背上还趴着一名奄奄一息的小战士。在雕塑群下方长长的碑座上,镌刻着几段魏碑体文字,大约有400多字,笔者逐字逐句地阅读了好几遍。
雕塑的创作者摘录了王平将军撰写的《王平回忆录》里的一段文字:红三军在草地上走了整整七天,终于进到班佑。我们红十一团过了班佑河,已经走出了七十多里地。彭德怀军长对我说:班佑河那边还有几百人没有过来,命令我带一个营返回去接应他们过河。刚过草地再返回几十里,接应那么多掉队的人,谈何容易。我带着一个营往回走,大家疲惫地抬不动脚。
走到河滩上,用望远镜向河对岸观察,那河滩上坐着至少有七八百人。我先带通讯员和侦查员涉水过去看看情况。一看,哎呀,他们背靠背静静地坐着,一动不动。我逐个查看,全都没气了。我默默地看着这悲壮的场面,泪水夺眶而出。多好的同志们啊!他们一步一摇地爬出了草地,却没能走出班佑河。他们带走的是伤病和饥饿,留下的却是曙光和胜利。
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一个一个把他们放倒,一方面是想让他们走得舒服些,一方面再仔细地检查一遍,不能拉下一个还没有咽气的同志。最后发现一个小战士还有点气,我让侦查员把他背上,但过了河他也断了气。
我们满含泪水,脱下军帽,默默向烈士们默哀,鞠躬告别。然后急忙返回追赶大部队。
读完这几段文字,泪水已经迷糊了我的双眼。这是我一生中看到的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文字,它绝对是红军长征史上最美的悲壮!我无法描述自己当时悲痛的心情。我想,这就是可歌可泣的若尔盖啊!
途经天险腊子口
28日早上7时40分,我们离开若尔盖,出发前往甘肃陇南,据说有四个半小时的车程,可谓不短。
为了打发路途的沉寂,马成义团长突然点将,要我带领团友们搞点娱乐活动,活跃一下旅途的气氛。于是,我只能硬着头皮上阵。我先是发表了自己这两天的感慨。然后,我把三位部队首长先后请出来讲话。
接着,我又把牛老师、伊老师请出来讲话。等到没人再讲话了,我便开始指挥全团大合唱。
集体项目一结束,我就开始点将,把张俊仓、吕燕、夏明等老师一个个请出来给大伙唱歌。好在有大家的积极配合,两个小时的旅途很快过去。
这时,马团长说,我们即将路过天险腊子口战役遗址和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大家要在这里停留一些时间。
在距离腊子口战役纪念碑约一里路的停车场,我们全部下了车,全团人马沿着公路一侧步行去纪念碑拍照合影。
在走到距离纪念碑不到百把米的地方,迎面看到左前方有一面巨大的岩壁,上面镌刻着“天险腊子口”五个大字,下方还刻有“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和“紧跟毛主席”两行大字。
在离岩壁几米远的地方,有一座圆形的大碉堡。毫无疑问,这里就是当年腊子口战役的遗址。只不过今天看到的腊子口景区,已是林木葱茏,基本被草木的绿色所覆盖。
来到腊子口战役纪念碑跟前,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这里拍了合影。
紧接着,团队举行了甘川之行和江西之行队旗的交接仪式。马成义团长和来自江西教育出版社的文恒益副社长,作为两个团队的代表,完成了队旗的交接仪式,预示着明年的江西红色之旅已提前进入了倒计时。
中午,全体团友在停车场里吃午餐,团友从车底下拖出来两箱大饼,这是马成义团长提前从宁夏购买好的干粮,有一位团友戏称为“红军饼”。
于是,大伙儿有的站,有的蹲,有的坐地上,每人喝着清凉的矿泉水,啃着干硬的“红军饼”,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别有一番情趣!
看到团友们有滋有味地啃着“红军饼”,我突然想起这些年里,人们常开玩笑说:“要问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要问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看来,让我们在马路边啃大饼,绝对是马成义团长的一个精心设计,可谓用心良苦啊!我要给他一个大大的赞!
红色会宁永放光芒
连续两天,我们分别参观了兵变纪念馆、天水大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红色景点。于5月31日,迎来了行程的最后一天。
这天一大早,我们冒雨离开天水,前往甘肃会宁。车开到会宁,已经接近十一点。马团长一声令下,全团人马一起走进了一家清真餐馆。当天的午餐是每人一碗羊肉炒面片。等到2点30分开馆时间,我们进入长征胜利纪念馆景区。
这时,我惊奇地发现,在景区大门的上方,有一面巨大的宣传牌匾,牌匾是红军三个方面军的军旗重叠在一起形状。在巨大的军旗上,有两行金色的毛体字,那是毛主席当年的亲笔题词: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我越看越觉得有趣!这句题词,形象地抒发了伟人对“会宁”这一地名的喜爱,也抒发了伟人对三军胜利会师之后的喜悦之情。
进入展厅大门,前方是一排伟人的雕塑,女讲解员带领我们唱起了《长征》,齐整嘹亮的歌声响彻大厅,女讲解员直夸我们唱得好。
展馆内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一间间展馆认真地看,一边认真地听,讲解员还时不时带领我们唱,带领我们朗诵。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通过电子大屏幕,我们观看到了三大红军会师当天晚上联欢大会的实景表演 ……
站在大屏幕跟前的我们,谁不是浮想联翩,心海激荡?!此刻,我在心里呐喊:“红色会宁永放光芒!祝福红色会宁明天更美好!” ……
和以往不同,我们这天是怀着愉悦的心情走出展馆的,因为我们的心情和当年红军将士的心情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沉浸在红军胜利大会师的喜悦之中。
在展馆外面,马老师向纪念馆捐赠了他最后一幅书法作品《长征》并和纪念馆领导和讲解员合影留念。
在临别时刻,张俊仓老师一声令下,所有团友登上会师门城楼,各自摆出潇洒的姿势,他用无人机从各个角度给大家拍了全景照。
离开会宁,我们即刻返回兰州,因为有一场最具西北特色的丰盛晚宴在等待着我们凯旋!
这不是尾声
为期八天的重走长征路活动圆满结束了,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不舍回到了各自的家乡。
活动团队虽已解散,但今天的分别正是为了明年四月江西红色之旅的再相逢。
到那一天,南昌八一起义指挥部城头的军旗将向你们招手,秋收起义的火把将为你们点燃,八百里井岗的杜鹃花将为你们怒放,还有红都瑞金清凉甘甜的红井水在等着给你们接风洗尘……
连续八天的红色之旅甘川行,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长征精神,让我进一步找到了自身的不足。
与此同时,在长征路上结识了这么多良师益友,让我的晚年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我记得,在参观巴西会议纪念馆的那天下午,马成义团长突然问我:“李老师,您对我们组织这样的活动有什么看法?” 我的回答是:我们的红色之旅不只是为了看几个红色景点,也不只是为了听几个感人的革命故事。而是通过这样的活动,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奋斗史,学习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激励我们不断修正自己的“三观”,激励我们努力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时代新人,为社会为子孙后代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是我们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回报。
亲爱的团友们,明年江西见!
撰稿:李 敏
编辑:刘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