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永不落幕

( 以下内容选自《作文素材·高考版》第10辑“教考衔接”栏目)
近日,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印发《“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 案》),共同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
《方案》旨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增强科学探索的好奇心,真正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立志为党成才、为国奉献。而科学精神,也是高考语文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对应“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本任务群研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著作,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科学与文化论著的能力,开阔视野,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PART · 01 科学与人文的对谈

(图源网络,下同)
人文浸润科技,科技弘扬人文。科学与人文历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筑起人类文明的大厦。要做新时代的追梦人,青年要有对科学精神的崇尚与追求,也要有人文情怀的涵养与修为。
谈到科学与文学的风格,莫言说:“文学针对的多是人和人类的情感,而科学则侧重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事物和物质原理。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是无中生有,很多作品都是经过现实人物想象加工的综合,但又不能和某个人‘对上号’,这是文学更自由的地方。”
PART · 02 科学精神是什么?

FUTURE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思想遗产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是科学文化深层结构中蕴含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大椿教授在《论科学精神》一文中,提出科学精神应包含理性信念、实证方法、批判态度、试错模式。

PART · 03 追寻科学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大椿教授认为,要从四个方面来弘扬科学精神。唯有让科学精神在全社会深入人心,自觉以科学精神为引导,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科技事业、解决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问题。

从科幻设定到科幻故事
三条创作路径
看点 1
科幻名家萧星寒倾情创作
萧星寒,科幻与科普双栖作家,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协会员;已出版《终极失控》《决战奇点》《星空的旋律》等图书,多次获得华语科幻星云奖、原石奖等奖项
看点 2
科幻小说创作方法多样且实用
细致分析科幻小说的背景如何设定,精彩情节如何搭建,写作思路如何升级;小说创作的每个环节都有多样方法可供选择,讲解深入浅出,便于理解运用
精彩内容详见《作文素材·高考版》
第10辑P54-63
“教考衔接”栏目
科幻小说写作方法深解析
科幻写作有技巧!

全国少儿科幻联盟-融媒体中心
控制与选择:简评萧星寒的创作
来源于: 文艺报 | 韩松/文
萧星寒是从一名普通的科幻读者成长起来的作家,本职工作是老师,写作并非专职。因此,很难想象他如此惊人的文字产量,以及能写出诸如《骰子已掷出》《弓形虫》这样高水准的科幻作品。 在萧星寒的近作中,我读到了当下现实的某些表征,但并不尽是,要比那宽泛得多。究其原因,是他在创作中更加深入人的心理。在传染病灾难与行为控制等科幻设定下,人的思想严重扭曲,来自外界的黑暗竟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被坦然接受,甚至沾沾自喜,这是最可怕的。因此萧星寒的近作普遍具有极强的讽喻性。
《弓形虫》是一部关于高危传染性疾病的中篇小说。弓形虫主要寄生在以猫为代表的猫科动物体内,一旦感染人体,会突破并侵犯免疫系统。而变异后的弓形虫将控制人的思维,使人丧失对常识的判断,做出违背本意的行为,造成的危害越大,患者越快乐。面对批评,他们会激烈地反击。病人有捍卫自己领地的强烈欲望,甚至会胁迫决策者做出有失偏颇的判断,终致社会秩序陷入慌乱……
方方面面如临大敌,严加防控,所幸躲过了灾难。但是,无法确定这是弓形虫隐匿还是人类努力抗击的结果。作者暗示,看似已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可能只是暂时的。
在《骰子已掷出》中,萧星寒引入时下应用广泛的大数据理论,将故事背景设定为人类受到虚拟系统的全面控制,看似选择众多,实则反倒失去了选择自由的无奈与彷徨。无论是否接受,事实已然如此——标题引用恺撒的经典名句,恰如其分地暗合了小说的深层思想,可谓点睛之笔。
萧星寒的科幻创作经过了由“技术流”到“文学性”的历程。看不见人与机器的战争,却越发引人深思。他的文字传达出一种寓言似的真实感,代入感强,亦真亦幻,读罢令人不寒而栗。这也是文学创作的本意。萧星寒善于把大量笔墨倾注到小人物身上,写他们的生存与话语,使作品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一群小人物在重大危机中,都做出了选择,却又没有选择——他们往往是善恶同体。
在这个科幻般的现实中,未来越来越难以预料了,人类仿佛都被身外之物控制着。这时,我们该何去何从?小说也提示我们,科幻应该往哪里去。如今我们选择了更多的科学技术,赞赏“硬核”;我们也更倾力于写得更加惊奇,让人读得更爽。但社会、思想、情感、人物,与之并不矛盾,并且无疑需要得到更广泛的重视,才能助力中国科幻文学取得更大的突破。对此,作为小说创作者的萧星寒,是意识到并且正在践行的。
---------(^-^)---------
相关阅读:
从小播下科学的种子,弘扬科学家精神!中高考改革和命题将更科学
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教育部等十八部委在5月29日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引导孩子从小种下科学的种子,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树立科技报国远大志向,将对中小学和大学科学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来看看与中小学生紧密关联的几大举措,“大树成长营”进行了整理。
1、形成“大科学”的教材和学科体系
课程教材是中小学教育之基,要健全课程教材体系,完善科学教育标准。要形成“大科学”的学科体系,包括中小学科学,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相关学科,强化年级学段有机衔接,统筹规划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体现实践性、综合性。
2、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

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一切的创新都来源于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中小学科学教育要不断创新,除了课时保障外,要优化教案、学案,加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指导。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提升作业设计水平,培养学生深度思维。探索项目式、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并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手段。
3、引导中小学生多参与科学实践活动
今后每所中小学要设置一名科学副校长,并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至少结对1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机构,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开展实践活动。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少年科学院、流动科技馆等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前往科学教育场所,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用好社会大课堂,面向广大家庭和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

4、中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要更“科学”。发挥中考、高考等考试指挥棒作用,完善试题形式,命题中要增强试题的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减少机械刷题,引导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加强实验考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5、发现有潜质学生,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目前高校参与的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包括: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高校科学营等,要探索建立选拔培养长效机制,在选拔、培育、使用上的各自侧重点,提高培养效率。首次提出将举办试点建设科技高中,加强大学与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衔接。
此外,《意见》 还明确,加强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实施家庭科学教育,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开展科学教育研究;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小学,引领科学教育发展;.引导企业援建基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将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大树成长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