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蒋氏故里行
公明
蒋氏故居,即蒋介石前后几辈的故居。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境内,昔日蒋氏家族就于此地生活、工作、娱乐等。199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其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被列为中国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7年12月2日,蒋氏故居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蒋氏故居系群体建筑,它包括丰镐房、小洋房、玉泰盐铺。其中丰镐房在溪口中街,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850平方米,大门、素居、报本堂、独立小楼系原有,为清代建筑,其余都系蒋氏1929年扩建。小洋房为三间二层楼房,西式,前临剡溪,后依武山,占地24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310平方米,建于1930年。玉泰盐铺位于溪口中街篾匠弄口,乃蒋介石出生之地,前后两进,前进三间一弄楼房,后进为平房,占地716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清末以来,盐铺曾两次失火,房屋系1946年所建。小洋房为西式两层楼房,临剡溪、倚武山,1930年建,蒋经国留苏回奉,偕妻方良、子孝文居此。
相传旧时溪口人有传统习俗,即为祖房立名,且力求古雅。蒋介石父辈三兄弟,其祖房分别名为夏房、商房和周房。蒋父行三,是谓周房。蒋父病故后次年,蒋介石兄弟分家,众长辈议论,嘱其兄弟各立房名。从上辈“周房”及蒋介石在宗谱中属“周字辈”(谱名“周泰”),推及西周两位帝王的都城——丰邑和镐京,各取第一字定为房名,分给蒋介石的祖房故而名为“丰镐房”。丰镐两字,丰,代表蒋介石一房;镐,代表其亡弟蒋瑞青一房。瑞青早死,由蒋介石兼祧承袭,故称丰镐房。当初周文王建都于丰邑,周武王建都于镐京,都创造了一番伟业。因此祖屋传到蒋介石这一辈时,他就从“丰、镐”二京中各取一字,给经国、纬国两个儿子,分别取了建丰、建镐的乳名。所有的这些都透露出一个信息:蒋介石一直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
位于三里长街中段的丰镐房大门对面,有一座形如笔架的山,得名笔架山。当年,这里曾流行“对着笔架山,代代儿孙会做官”的说法。因此,迷信风水的蒋介石在翻修丰镐房时,对大门不敢有丝毫改动。蒋介石、蒋经国两代人的婚礼,都是在丰镐房里举行的。后来,这里成为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的住所。它的建筑布局为传统的前厅后堂,两厢四堂格局。楼轩相接,廊庑回环,墨柱赭壁,富丽堂皇。前厅及左右还有三个花园。厅堂廊庑内布满雕刻彩画。报本堂是蒋家祭祖宗拜天地的地方,当年蒋经国与她妻子的婚礼就是在这补办的。而报本堂三个字是由国民党元老吴敬恒写的。在报本堂外面还可以看到一块扁额,上面书写的是“寓理帅气”四个字。寓是寄托,理是道理,帅是统帅,气是气质,也就是说用外在的道理来统帅内在的气质,是蒋介石在蒋经国四十岁生日的时候提写的两面还有蒋介石亲书的“报本尊亲是谓道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对联,表示对其子蒋经国寄予厚望。
报本堂走廊两面刻着三国演义里面的几出故事,有“甘露寺”“夜战马超”“关羽战长沙”等,除此之外呢还有八仙过海的故事和姜子牙钓鱼的故事等等,这些雕刻都是镀金的,而且非常精细,这是为了体现蒋家是一个有钱有势的家族。而东厢房的走廊上刻的是岳飞的故事,有岳母刺字,操场比武等等,这表明蒋介石是一个讲究忠孝礼义廉的人。
往前走不久,就看见一座独立小楼,这是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住的地方。在这里驻足观看,可以看到王采玉故居里的楼梯非常的狭窄,只能供一个人双手扶着楼梯上下楼。这是蒋介石在他的母亲王采玉死后六年建造的,目的是让他的母亲魂兮归来的时候能够方便在上面行走而精心设计的。由此可见,这个杀伐果断的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对其母亲确确实实还是非常孝顺的。
丰镐房是蒋介石小时候居住的地方,但他与宋美龄结婚后回故乡是却是居住在文昌阁。文昌阁初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因阁内供奉首奎星,故又名“奎阁”,有“奎阁凌霄”之称,是清代溪口十景之一。1924年清明,蒋介石回乡扫墓,见其破败不堪,出资请他的哥哥蒋介卿召集民工拆除重建,次年完工后建成了一座飞檐翘角的两层楼阁式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蒋介石把它取名为“乐亭”并作《武岭乐亭记》来描述其美景。1927年12月,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后每到溪口,常在此小住,成了他们的私人别墅。文昌阁一楼为会客室,二楼是蒋介石、宋美龄的卧室和起居室。居室中的床却与别人的不一样,它有六个脚。一般的床都是四个脚,代表了四平八稳。但是蒋介石是个政坛上的风云人物,他总不希望自己的官位权利一直停留在一个地方,当然是希望节节高升,所以六个脚的床代表了六六大顺,也代表着蒋介石的勃勃野心。
1949年,蒋介石不再六六大顺,而是事事不顺。处在内外交困之中的他辞去民国总统职务,将总统职务交给李宗仁代理之后,就回到这里居住。当然蒋介石是不甘寂寞的人,绝不会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利,国民政府的种种决策都是由他在这里遥控决定的,李宗仁则成了他手中的提线木偶。就连国民政府的首席和谈代表张治中要去北平与共产党谈判,离开之前也要到这里向蒋介石请示。后来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地扫荡着“委员长”的队伍,眼见大势已去,自感回天无力,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则于4月25日下午3点拜别祖堂,其后辗转于上海、福建、广东、四川等地,于12月10日下午2点飞离成都,下午6点30分抵达台北。从此,他们只能隔着海峡,遥望故土。
如今,在文昌阁附近,还可以看见蒋介石的徘徊的身影,还在哪里流连忘返,那是与蒋介石有点相像的人扮演的,游人还可以与他合影,付给一定的费用。不知道蒋介石地下有知,作何感想?
距文昌阁不远,是一座小洋房,它是蒋经国与他的苏联妻子芬娜住的地方。为什么叫取名为小洋房呢?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当时普通百姓建造房屋的建筑材料都是用木头的,而小洋房的材料是用水泥和石灰,这石灰在当时被称之为洋灰;其二是因为它的面积很小,只有300平方米,所以就取名为了小洋房。小洋房呢是在1930年的时候由蒋介石出资建造的。在蒋介石眼里,惟他才有资格住进小洋房。但是在1937年的时候,蒋经国带着妻子儿女回到溪口,由于没有地方住所以就住在了这里。蒋经国的妻子原名叫芬娜,后来蒋介石为她取了一个中文名叫蒋方娘,当时其他人都非常满意这个名字,但毛福梅却有点不太乐意,说自己还要叫自己的媳妇为“娘”,这不是倒辈了?蒋介石想了想就改为“方良”,有“方正贤良”的意思,后来就改成了“蒋方良”。
小洋房二楼是蒋经国当时修身养性的地方,这里有蒋经国当时用过的书房,卧室等。里面还陈列了蒋经国的照片,有少年蒋经国,青年蒋经国,中年蒋经国以及老年蒋经国。楼下还可以看到有块“以血洗血”的石碑,这四个字是由蒋经国在他母亲毛福梅被日本飞机炸死的时候含泪写下的,发誓一定要用日本人的血来祭奠母亲。
2014年3月22日上午,蒋介石的孙子、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在摩诃殿祭扫完祖母毛福梅墓后,让身边的人帮他拍张自己站在祖母毛福梅墓前的照片。他说,往年回来祭祖扫墓都是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照片,这次想自己拍些照片留作纪念。在2000年的时候,蒋孝严第一次带着全家来奉化溪口祭祖扫墓。至今,他已经是第6次到奉化老家来了。当然,此次他到奉化来,还有另外一个任务在身,作为旨在推动两岸教育文化交流的台湾章亚若教育基金会的董事长,他是来参加“第四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的。
2009年11月16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介石之孙蒋孝严和北京东润菊香书屋董事长、毛泽东外孙女孔东梅在台北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孙中山先生油画前握手、合影,相见言欢。这是自1945年蒋介石、毛泽东重庆谈判时握手、合影六十多年后,其后人的第一次合影、握手。当日,海协会副会长王在希率海协会文化教育团,在台北拜会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就两岸文教交流交换意见。正是:“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龚飞,男,60后,退休职工,中共党员,四川泸州人,大学本科,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入选家庭。中国散文学会和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泸州市龚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泸州本土文苑联谊会秘书长。散文《话说牙齿》《说“春”》荣获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三等奖,散文《我家住在长江边》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散文《书为伴》《我的称呼》《做客农家》入选《新诗文选》《四川精短散文选》《盛世长讴》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