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韵律中的情感表现说 (二)
字声平仄中的情感表现
(1)
朱 林
前几次发言谈的是诗词韵律中的长短句形式具有情感表现的特征,大体上表现为:长句长于叙述,短句长于激情,长短句相配合更能表现曲折、复杂、激动之声情。——句式是诗词韵律中的骨架,是节奏表现,是诗词情感韵律中最为主要的特征。相对于字声平仄,以及韵类明暗等,也最容易理解,最容易在新创作诗词时运用。当然,对以后再去欣赏诗词中的情感表现,也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现在开始讲诗词韵律中的字声平仄具有情感表现的特征了,就要求学习时一定要懂得字声的平仄是怎么个读法的,比如按现在的普通话的读法念——中华伟大四个字,要知道“中”读阴平,如用乐谱标出来,可以是5—(搜—)悠长;“华”可以是56(搜啦)上扬;“伟”可以是536(搜咪啦)或者是53i(搜咪兜)先往下再上扬;“大”就要读唱为i 6(兜啦)下降。——正好是阴平、阳平、上(读为赏)声、去声,即阴、阳、上、去。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古时人的读音与现在普通话的读音是会有区别的,但大体上不会差得太多,否则,现在就不会读懂古诗文了。对于古时的读音,我们已无法考证,而从今天的实际运用来说,只能是用我们现在普通话的读音来加以理解和认识。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古时的四声是为:平、上、去、入。对于古诗词中的“入声”还必须要有所了解,这是因为现在看到的古诗词中的“入声”,古人在当年是当作特定的声请表现来运用的,以后用专门一讲来举例说明。——而这一点对于我们淮安人来说,还是容易理解和运用的,因为我们淮安的地方语言中还保留着与古诗词中差不多的入声字韵。如“一七”“铁协”“录竹”“刮搭”“屋促”等,都还是有短促的入声声调的。
说句题外话,我在给淮海戏撰写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时,特别强调了同为“拉魂腔”剧种体系的淮海戏、泗州戏、柳琴戏,只有淮海戏还保留着入声字韵,而其他两个已经没有入声了。我的老家泗洪流行的是泗州戏,家乡的地方语言中就已经没有入声字韵了。作为南北过渡地区的剧种,淮海戏更具有特定的代表性。
对于字声平仄也有情感表现的特征,说实在的,我也是在接受研究淮海戏的任务后,在阅读淮海戏传统剧目剧本时,才开始有所启发的。
刚调到艺研室工作时,有一天随手拿过一本《淮海戏传统剧目汇编》翻阅,一看到《陈州放粮》中有段唱词押的全是上声韵:
勒马停鞭坐鞍桥,陈州老民听根苗:
种地人,要起早,背粪箕,拾粪好,
泥草堆,压屋爪,多养猪,少玩鸟,
未做活,先吃饱,锄地莫留围根草。
孝父母,敬哥嫂,兄弟手足要和好,
妯娌之间不要吵,邻居和睦少烦恼。
老夫话儿记心梢,一辈到老没仗吵。
唱词总体上乡土韵味十足,看得我只想笑。就请教学长老师、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专家周武彦先生,“怎么押韵都是上声啊?”周老师说,你没想想那上声字的标记符号吗?向下后又拐了弯再向上,说明什么?说明“委婉、婉转”哪!这一段是包公劝农民要好好生产劳动的,委婉婉转的上声韵正与关爱农民的情感相适应、相吻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