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乡愁,乡愁是院子里婆娑的树影,是母亲手中的一缕饭香,是故乡一抔温热的黄土,是寂静夜里的心潮涌动。
乡愁,是家国情怀,是文脉延亘,是精神依归。
乡愁是在外仍然能够回忆起小时候村里大舞台上的戏剧!
今天回村看大戏,又一次品尝到了乡愁的味道。

明天农历7月19,是我们村的“会”,“会”和现在的“集”不一样,“集”是“集市”的简称,“集市”是某地定时为了促进商品流通,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活动,而“会”是“庙会”的简称,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当地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庙会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
明天的“会”,就是庙会,不过庙不存在了,“会”依然进行,现在的“会”更多的成为了女儿回娘家、亲戚串亲戚的的一种载体。
这不,我小妹从郑州赶回来,我趁着星期天和妻也回到老家,在家吃过晚饭,在老妈的率领下,搬着长凳子,沿着公路来到村里的文化剧场。
7:20分,剧场人声鼎沸,观众齐坐在舞台下,等着演出开始。

7:48分,锣鼓齐鸣,幕布慢慢拉开,一身蓝衫的丫鬟,她是一个丫鬟,却不同寻常。她的眼睛像水似的明净,眼波流转,如那秋日里的星辰,闪着柔和而美丽的光。
丫鬟轻移莲步,走向舞台中央,一段唱腔结束,一身黑色的贵夫人出场。这就是本场戏剧《桃花庵》的主人公窦氏。

窦氏头饰在舞台灯的照射下,银光闪闪,她外套黑衣,内穿丝绸做就的绣有牡丹的的白色打底服,此扮相显得雍容华贵。这是《桃花庵》第一场《认螟》的场景。
台上演员演的淋漓尽致,台下观众看的如痴如
随着剧情的向下发展,演员的倾情演出把一个善良、宽容、大度、沉稳的的窦氏夫人完完全全展现在观众面前。
尼姑庵的尼姑,也是本场戏的主人公,主人公一出场,她的穿着打扮,我无法用语言描述,因为关于戏剧的服饰知识我实在太缺乏,但是这个尼姑确实漂亮,难怪会吸引一个凡夫俗子,也难怪会成为一段风流佳话,被人传唱!

我小妹说,窦氏夫人能够面对自己的情敌(尼姑)还这么好。
我说,因为张才是窦氏夫人的丈夫,窦氏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尽管丈夫已逝,对于丈夫和尼姑(庙善)的遗腹子和尼姑,她亦能深爱,这就是大义,这就是大爱。
台下的老太太说,看了戏,戏如人生,人就应该像窦氏夫人一样,必须要为别人着想。
看来戏剧(文化)的教育作用挺明显的!

其实我写到这里,也有近700多字了。但是前面的描述并不是重点。
今天晚上台下的观众我看有一千多人,这在现代社会,在这个偏僻的山村,平常很难见到如此多的人,这么多的人只是在我小的时候见过,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村里的大型聚会越来越少,今天出现人山人海现象,可见“庙会”这种文化的吸引力之大,加上戏剧文化的魅力,寂静的小山村重又恢复活力。

感谢车元村的豫剧团,感谢这些热爱传统文化的村里人,他们当中有一部分是在外多年退休的干部职工,更多的是“白天腿上有泥,晚上嘴里是戏”的农民,有了他们我们村子里的文化之脉才不会中断,只要文化之脉赓续,农村就不会没落,新农村建设就大有希望。 其实我也希望更多的退休的干部职工回到农村,为老家建设做出自己应有贡献,也能圆自己叶落归根之梦!
留住乡愁,就留住人心,留住乡愁,不管走的多远,都会有一个地方让你想起时总会泪眼朦胧,会让你吟诵起“月是故乡明”的诗句!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老同学,村支部书记周占卫,在他的努力下,汇聚百方力量集资兴建起漂亮的村里大舞台,才有了今天戏剧重回乡村舞台的机会!
作者:贺志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