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的力量开掘
——在段晶平作品集《淘气儿子的成才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任爱玲
各位老师,晶平女士,大家好!
我今天的发言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希望可以探得这部作品的冰山一角,欢迎大家指导。
一、文字的表现力:
打开段晶平女士这本散发着墨香的《淘气儿子的成才路》,扑面而来的是她很强的叙事能力,和她的文字手段。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极具故事性。让我不禁感叹,她真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她的文字朴素又不乏隽永,幽默又不失含蓄。既接地气,又极具可读性。
“漆黑的夜晚,幽静的深谷,头灯和手电的灯光显得格外明亮,格外耀眼。前面探路的人用手电划出一个又一个圆圈,闪闪烁烁,给大家指引着前进的方向。‘阳光大哥’唱起嚓亮的山歌,讲起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捧腹大笑的段子,逗得大家乐不可支,全然忘记了恐惧。那一夜,我们是五台山上‘最靓的仔’。”——《远足》
这段语言描写,极富张力,有很强的画面感,让我们如临其境。
这样的文字几乎俯拾即是,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1、在《骑着车子上北京》一文中她写到:“儿子说他要吃一大碗面,外带一瓶‘小木屋’。”她看起来很随意的一笔,却非常熟练地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2、“如果说徒步是让儿子初步体验了艰苦,那么骑行则磨炼了他顽强的意志。”假设复句的使用,使句子多么严谨。
3、“八月的张北草原美得一塌糊涂。放眼望去,一块块碧绿的草甸像地毯一样铺展在大地上,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晨曦中,空气清新而湿润,沁人心脾,能闻到青草和野花的清香,简直是天然的 大氧吧。”
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形象生动,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八月的张北草原。
4、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司机看着儿子说:‘这个孩子了不起,小小年纪能骑这么远,佩服啊!’"从司机的视角侧面写出对儿子的佩服。“儿子回答说:‘我今天失败了,没有骑完,下次一定要骑完。”从儿子自身的角度写出儿子不仅能直面自己的失败,更重要的是有信心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不服输精神。“我转头看儿子,见他嘴唇发紫,喷嚏一个接着一个,鼻子红红的, 眼睛也开始浮肿。”从我的视角正面描写儿子的神态。文字老到,文笔洗练。
4、幽默诙谐的语言。“由于决定太突然,上了路才想起来没带身份证,幸好没有出城 区。我在原地等候儿子回家取身份证,30分钟后,儿子指着我的鼻子就是一顿训斥:“打死电话也不接,你的身份证在哪里放着?找了好 多地方根本没找到。"看手机才发现设了静音。那一刻,我觉得坏事儿了,儿子专程跑 了一趟又没有拿上,看来是出门没有看黄历,今天不宜出门呀!”(《骑着车子上北京》)这种诙谐幽默的文风,正是极具可读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5、详略的处理。“在定州我们参观了 “贡院”和“定州博物馆。”这里一定有很多感受,但作者没写,而是一笔带过,处理非常巧妙,而不至于喧宾夺主。
6、两条线交织。第一条线是写孩子的成长。读书、体育锻炼、旅行、学习艺术、参加各种活动等等。
第二条线,写母亲的培育。她的心血,她的理念,她的大胆,她的力量,她用一双母亲的的手托起的希望。
可以说,晶平女士的语言非常具有表现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塞万提斯说,笔乃心灵之舌。巴尔扎克说,文采是来自思想而不是来自辞藻。那么,晶平女士是一个具有什么样的思想的人呢?
二、母亲的高度:
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觉得非常有道理。段晶平的带娃经历,很好地给这句话做了注脚。
她在《自序》说:“没有因幼年的贫穷自卑,没有因自己一人带娃抱怨,没有因工作忙碌而放弃,没有因教育孩子而苦恼,没有因学历低而气馁,没有因遭遇异样的讥讽而低头。我就是那个愈战愈勇、内外兼修、永远积极向上、一直在路上寻找诗和远方的自带光芒的赶路人。”
这一连串的排比,从多角度写出了自己面对生活,面对孩子时积极乐观阳光开朗的心理,而这一心理,也正是她能够带出王逸飞这样优秀孩子的前提。正是这样的一棵树摇动了另一棵树,这样的一朵云推动了另一朵云,这样的一颗灵魂唤醒了另一个灵魂。她用自己干净的心灵濯洗儿子,用自己刚柔相济的的性格影响儿子,终于用“自带的光芒”照耀了孩子的前程。
1、爱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晶平女士本是一位普通的女性,平凡的妈妈,但是,我们却能从这本书中看到她过人的教育理念,和不同于常人的教育态度。当她有一天看到儿子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录取的通知书后,她知道,她的教育成功了。
让我们共同回望一下书中的这几篇文章:《幸亏没有拔苗助长》、《开启“后妈”养娃路》、《远足》、《学会骑行规矩》、《草原拉练》、《骑着车子上北京》、《帮孩子做好学业规划》、《拒绝做“低头族”从家长开始》、《家长自我提升是教育孩子的硬实力》、《分数绝不是唯一标准》、《家庭该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凡此种种,我们是不是能从中看出段晶平女士作为一个平凡母亲却有着不平凡的教育认知呢?
我在这本书的扉页上看到了梁志宏先生为她写的序言,梁先生说:“作为一个母亲,面对青春期充满骚动与逆反的儿子,作者总是用发丝般细腻柔美的心去关心和引导他,用天空一样蔚蓝宽广的胸怀去包容和接纳他,用无形无痕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和帮助他。用母亲的点点心血和日常行为轻轻叩开儿子的心灵之门。”
“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儿子主动用自己的零花钱为地震灾区捐款,参与绿色行动、保护美丽家园等活动,还经常干家务活。为了全面提升儿子的素养,作者还带他参加全国青运会开幕式等社会活动。儿子逐渐成为一个思想进步、品学兼优、有责任感、勇于担当的孩子。”
2、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
可以说,晶平是一位有智慧的母亲。她的智慧源于她爱读书,爱学习,爱思考并以身作则,勇于实践,言传身教。
她在《幸亏没有拔苗助长》中说“教育孩子要能“狠"下心来,其实“狠心"才是长远的、真正的、根本的爱。我们都知道,犹太人非常聪明,他们教育孩子特别 “狠心” 。我的“狠心"是从《犹太人的智慧》这本书中学到的,我把这 种教育理念运用到了儿子身上。”
她说“记得台湾著名教育学家、实验心理学博士洪兰教授在《好孩子,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中说过:三分天注定,强调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差异性,正是这种差异性,为后天发挥教育的功用提供了平台和基础,每个孩子的个性必须得到尊重;七分靠教育,说明教育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教育可以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家长把握好这七分教育,就大有可为。”《老师告状莫生气》
她引用《颜氏家训》中的话,“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她认为,“但最值得欣慰和自豪的是十二年来我对儿子“止语"的成功教育。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提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海明威在《丧钟为谁鸣》中说:“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生学会闭嘴。'《话痨的变化》
我们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能否在文字的背后看到晶平女士热爱读书、勤于思考和勇于实践的身影呢?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晶平的带娃生涯中,我们看到了她不但注重培养孩子的毅力,还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用行动实践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以后骑行的几天里,我们都是计划上午骑行,下午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他们才看到了如此俊美的风光,写出了如此飘逸的文字。“远望娘子关瀑布,一帘飞瀑犹如一席白纱,非常素美;近观,水流直泄而下,撞击深潭,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此情此景,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骑着车子上北京》)
4、勇于在儿子面前承认错误。“但当看到儿子无辜的表情时,我立马发现了自己的失态。给儿子道歉道:‘是妈没能掌控好自己的情绪,请你原谅。’”
此外,她还特别善于从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中总结道理。“从这次事件中我体会到:不要老师一批评孩子就火冒三丈,情绪失控,要给自己留个冷静期,分析原因、经过,判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老师告状莫生气》)
三、作品的哲理性:
日常的生活是琐碎的,冗繁的,不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各种人情世故,人际交往等等。然而,晶平都把这些当成了生活赋予她的财富,并在其中开掘出了普遍的哲理。
她说:“这可真是验证了一个道理:人生是一座可以挖掘、开拓的金矿, 人们的勤奋程度不同,给予人们的回报也不相同。”
她说:“美国历史学冢塔拉•韦斯特弗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书中有一句话:‘只有依靠自己,胜算才更大。’我很喜欢这句话,也经常给儿子讲。人生就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你若不轻易低头, 就没有人能战胜你。人这一生,别人只能给你一阵风,真正能渡你到彼岸的唯有自己。无论路途有多坎坷,最终都会铸就你人生的髙度。”(《角色互换》)
我们在她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她开掘出来的人生哲理:
在学习中遇到好的老师、好的玩伴,要懂得学会感恩。
教师节、同学生日,要送个小礼物,感谢他们一路陪伴。
别人的爱让你感到温暖,你的爱让别人更加真诚,懂得感恩是件快乐的事情。
诚实守信是孩子一生必须具备的。
做人是否诚实守信是能否赢得别人尊重的重要前提。
遇事多往好处想,保持乐观的心态。
要自信满满,坚定自己的初心,不被外界扰乱你的想法。
教育到底是什么?是苏霍姆林斯基?是杜威?是布鲁姆?还是陶行知?
在儿子面前,她是家长,是母亲,也是校长,是政教主任,班主任,是政治老师,历史老师,地理老师,体育老师,艺术老师,是心理咨询师,但,更是朋友。当年京派作家汪曾祺先生就曾写过一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事实证明,平等的父子关系或母子关系更能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
我们再请看以下几个文章标题:
《交通安全不可忽视》、《叛逆的孩子不可怕》、《正确处理青春期的男女关系》、《培养收集的习惯》、《阅读写作兴趣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逛书店成瘾》、《得语文者得天下》、《鼓励孩子多参加各类比赛和竞赛》、《冰雪运动不只有快乐》等等。
这不应该是每一位中小学家长、中小学教师,甚至校长的教育手册吗?
学科素养的核心是什么?仅仅是知识+积累+总结+意志品质+行为习惯吗?
不是每一道江河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功发芽。
冰心先生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淘气儿子的成才路》,不仅是段晶平女士文笔的展示,更是她教育智慧的结晶,是她爱的力量开掘的希望之光。
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但可以从中汲取文字背后的力量和勇气,责任与担当。也许还会悟出些什么?慢慢懂得如何观天地,观自身,观众生。
我想,这一点,在当下浮躁的社会环境里,应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名在一线岗位上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教师,今天,我在晶平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在此,我特向段晶平女士致敬!祝她继续精进,不断拓宽思路,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字!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2023年8月26日

【作者简介:】
任爱玲,笔名西月。山西文水人,居太原。山西省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理事并太原分会会长,晋祠稻田书院驻院作家。多篇作品刊载于《时代作家》、《黄河》、《都市》、《文学高地》、《齐鲁文学》、《山西日报》等报刊。有诗文入选《一阙天歌梦之路》、《文韵书香》、《沸点》等20余种选本。曾多次参加全国诗文大赛并获奖。出版著作有散文集《静水潺湲的日子》、《许你一世清浅》等,诗集有《今夜西窗又雨》、《尘世之光》等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