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陵是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博物馆
冯宝哲
在渭北高原上从西到东,逶迤排列着唐代帝王的18座陵墓,桥陵是其中石雕规模最华丽最宏大的一座,被史学界誉为唐18陵石刻艺术之冠,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家文物专家单士元教授在参观完桥陵后,认为 :“桥陵石刻甲天下”。2009年由《行游天下》杂志社等媒体及百万网友,评选中国最恢宏的十大帝王陵墓,桥陵有幸入选。
桥陵是唐睿宗李旦之墓。李旦是唐朝第五代皇帝,他是高宗李治的第八子,则天皇后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武则天跟李治共生四子,长子名弘,被武用药酒毒死;二子名贤,疑他谋反,逼令自杀;三子名显,就是唐中宗;四子名旦,就是唐睿宗。永淳二年(683年)高宗李治死后,李显即位,只过了两个月就被武则天废黜,贬为庐陵王,接着又立四子李旦为帝。睿宗即位后,只能居于别殿,不准干预国事,实际是个傀儡。公元690年,武则天连傀儡也不让他当了,干脆改唐为周,赐李旦姓武,降为皇嗣,自己当起“神圣皇帝”来。14年后,武则天已经82岁,年老多病,精神不足,反对派趁势兴起,公元705年,同平章事(宰相)张柬之逼迫武则天把皇位再交给中宗李显。当年十月武就病死了。李显复位后,皇后韦氏当权,想学武则天,组织自己的韦姓亲族,勾结武氏宗族,公元710年,用药饼毒死中宗,企图篡位。这时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便发兵平了韦武之乱,再拥他父亲睿宗为帝。睿宗复位后。选立有武功的三子李隆基为太子,并及时禅位,于公元712年退居太上皇。卒于开元四年(716年)六月,冬十月葬于桥陵,并因此将蒲城县改名奉先县,隶京兆府。开元十七年(729年),玄宗拜桥陵,制奉先县同赤县,以所管万三百户供陵寝,三府兵马供卫。
对于睿宗的褒贬后世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他窝囊,软弱懦弱,三次让位,一生无甚建树;有人说他明智,能洞察形势,选对继承人,及时交班,防止了宫廷政变,奠定了开元之治的基础。笔者认为,说他三次让位,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睿宗是两次为帝,何能三次相让?所谓第一次让母,这本来就是母亲硬逼,当时他并无实权,属于无权被废,何能算让?第二次让兄,武则天退位后他虽是皇嗣,但李显则是太子,群臣拥立其上位是明正言顺的,说是睿宗相让显然缺乏依据,因此也不存在让不让的问题。第三次让子,这是他审时度势的自觉行动,也应与让无涉,而只能称之为英明之举。因为此举避免了宫廷的血腥斗争,使人民少受战乱之苦,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社会发展,使国家繁荣昌盛,应当说他不愧睿宗之称。正是因为这次及时交班,唐玄宗李隆基为了感念父亲的让位之功,所以在父亲陵墓的修建上,精心构筑,倾力相报,于是气势恢宏的桥陵便出现在关中东部的渭北高原上。
地处秦东的蒲城县西北十五公里的地方,横亘着一条海拔为751米的山脉,名为丰山。此山自西向东,其形如桥,唐时称桥山,当地人又称苏愚山。这里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形成各自独立的山头。向南平野辽阔,与秦岭诸峰遥遥相对,山川壮丽,气象万千。唐玄宗之父唐睿宗陵寝的选址便定于此地,名曰桥陵。
正值开元盛世,玄宗李隆基以空前规格为其父营建了皇陵。桥陵的建制与乾陵相仿,以山为冢,在山腹开凿地下宫殿,在地面上绕山筑城。陵园包括整个苏愚山,较已探知之乾陵、顺陵为大。陵区仿照京师长安建造,陵寝坐北面南,玄宫位于丰山正峰东坡,前瞻广阔的关中沃野,后枕雄伟的山峰丘峦。借天然之气,展气吞山河,磅礴壮观的雄姿。陵穴海拔高程为736.7米,高出周围平地250米左右。陵墙周长约13公里,整个平面呈一规矩的刀把形。陵墙四周各开一门,前为朱雀门,后为玄武门,左为青龙门,右为白虎门。各门两侧均有门阙和石刻,陵墙四隅各建有角阙。陵园占地面积达8.5平方公里。陵前神道长625米、宽110米,呈南北走向,神道两旁是各组高大的石刻。
桥陵建成于大唐立国近百年的开元年间,这时国力强盛,社会升平,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前所未有的全盛时期,它反映在艺术造型上是力求展现富贵气象的宏大、壮丽,在陵墓建制上的高大宏伟,在精神内涵上的雍容、威武、博达、充实。因之,桥陵是唐代繁荣昌盛在陵墓建造和石刻艺术上的代表。作为盛唐帝王陵墓,无论从规模的宏大,数量的繁多,技艺的纯熟,造型的雄伟,气势的轩昂,程式的完善等方面来审视,它都充分体现了盛唐风貌,其石刻艺术的雄浑气势不仅表现在外在形式的高峻宏伟,更表现于其内在气度的充实大气。这种气度不是有意的装扮、夸示,而是一种自然流露。许多优秀作品达到了极端博达深沉的精神内涵与极端简捷单纯的在外在形式的统一。其人物的雍容大度,雄狮的威猛狞厉,通过壮硕的块体上沸涌起伏的动感,流动线形中的气韵节律,都能够充分显露出充实、富丽、博大、雄恢的盛唐景象。是以后的明十三陵和清皇陵都无法相比的。距今虽已历经1300多年的风蚀雨剥,但所保留的50多尊巨大石刻:石狮、石华表、石翼兽、石鸵鸟、石马、石人等,却依然眉目清晰,生动自然。石雕排列成行,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代表了大唐石刻工艺的最高成就,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博物馆。透过精湛的石刻技艺,我们仿佛目睹了大唐盛世的繁荣昌盛。
朱雀门外的石刻,排列在宽度相当于今天的十个车道的神道两旁,气势和规模令人惊叹。其次序由南往北分别为:
一、石狮
石狮具有守护陵墓的威力,是封建法权不可触犯的象征,它主要是向人们夸饰雄烈、仪卫亡灵,予人以震慑,是人化了的“兽”的形象。按例,唐陵四门均有石狮1对,桥陵朱雀门外1对石狮,体态硕大,高达2.8米。昂首露齿,隆鼻突目,胸肌挺起,前肢直撑,呈蹲踞状,雌雄分明,巨头卷毛,肌肤丰满,造型雄伟、镌刻细腻,通过结构变化,体魄显得格外有力。充分刻化出兽国之王威严无比的形象。保存完好、堪称石刻艺术的珍品。其它青龙、白虎、玄武门外均有石狮1对,其中青龙门外回头望狮尤为生动,亦为唐陵石刻所罕见,白虎、玄武门外的石狮则显洒脱、活泼,均保存完整,显示出一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奇妙结合。
二、华表
又称“望柱”,属仪卫性石刻,象征“王者纳谏”、“识衡路”。位于神道最南端,原为1对,如同门阙一样,分立东西两侧。现存西边完整者1座。通高8.64米,由底座、柱身和柱顶三部分组成:底座为正方形,雕有12瓣覆莲,侧面有神兽和花草纹的线刻图案;柱身为八棱形,线雕缠枝卷叶纹及各种祥禽瑞兽图案。柱顶为仰莲承桃。东边的1座已倒塌残缺,仅存柱顶、柱座。刻工十分精细。如此巨大的体量的华表,在当时雕刻、运输、组装都是十分困难的。这也说明盛唐时期,为这座陵园的建设,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三、獬豸
俗称“独角兽”或“石翼兽”,是古代传说中能辨曲直的异兽,是天之灵兽独角犀的化身,属陵前瑞兽。为桥陵神道上最著名的石刻。位于华表北侧,东西各有一尊,身高约3米,造型生动威猛,独角牛鼻,双目圆睁,利齿外露,身腰浑圆,四肢短粗。两肋下长有双翼,腹部下方有一个石柱,上承兽体,下连石座,表面浮雕卷云纹,保存完好。这种大型圆雕,是由一整块青石雕刻而成,重达10吨左右,体形巨大,是一种可飞可行的神兽,古代陵墓的石雕中十分罕见,在十八座唐陵中绝无仅有。东侧獬豸基座刻有“富平田氏”四字,这给人们提供了石刻出处的信息,说明了石刻的匠工就是邻县富平人。
四、石鸵鸟
也称朱雀或鸾鸟。我国本不出鸵鸟,汉时从波斯传入。中亚各国曾多次赠送鸵鸟给中国,物以稀为贵,因此被视为吉祥的象征。桥陵石鸵鸟位于獬豸北侧约28米之处,东西各1尊。高肉浮雕,雕刻在高约两米的石屏表面。雕刻洗练,造型生动,体态雍容,做回头观望状,栩栩如生。鸵鸟矫健的双腿,一前一后,立于假山之上,曲颈回首,紧贴双翼,眼睛炯炯有神,好像警觉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羽毛丰满、形态自然、刻法细腻,颈部的石雕呈淡黄色,雕刻有微小的绒毛,如同真鸵鸟一般。远非乾陵、建陵、景陵、崇陵等陵的鸵鸟石雕可比,现保存完好,为石刻艺术中难得的珍品。
五、石马
也被称为“仗马”或“鞍马”,代表当时的仪仗。石马五对排列在石鸵鸟北侧,东西相对,南北两马之间,距离均为28米。石马的高度在1.7米至2米之间,身体的长度在2.3米至2.6米之间,形态不一,鞍鞯等装饰品也各具特色。有的有镫,有的无镫,有的鞍马上似披轻纱,有的长鬃披于一旁,有的短鬃结成二花或三花,有的鞍马后置莲花座,装饰得华丽无比。但是远远望去,队列整齐划一,仿佛盛装待发。石马的四肢与底座连为一体,体型健壮,精神抖擞。鬃毛被剪平整,额前耳侧都有细致的装饰品,鞍子、衬托马鞍的垫子、马颈上的皮带、肚带及马屁股上的革带俱全,甚至连马背上的“障泥”也看得很清楚。这些石马大多昂首挺胸,目视前方,巍然矗立。但是,西侧南起第四匹石马,头部却微微向北转去,望向高大的丰山,是个例外,可谓巧夺天工。现存石马多数头部损坏,大部分没有嘴。传说是石马成精,偷吃米面,被当地老百姓把嘴打掉了。只有东侧南起第二匹石马保存完好。玄武门外还有破残石马3对。
六、翁仲
俗称“石人”。唐制,乾陵以后,神道两侧列侍臣(石人)10对作为仪仗,以折射宗法秩序观念。桥陵也不例外,10对石人,东西相对,南北排列,间距28米,现在多数完好。身高3.67米至4.28米不等,均为武将的装束。头上戴鹘冠,中间饰飞鹰,身着高斜领宽袖袍,褒衣博带,袖口过膝,足登高头履,双手拄剑,剑均入鞘,庄严肃穆。有的凝视远方,有的垂眉沉思,有的面带隐忧,有的低眸含笑。形态各异,镂刻逼真,惟妙惟肖。其工艺为诸唐陵之冠。造像全为武将,没有文臣,表明了盛唐时期国势强盛,军力强大。体现出盛唐的风格。高大雄伟,正气凛然。它们代表唐代的直阁将军,守卫着唐睿宗李旦,保护桥陵安宁无事。东侧南起第四件石人,体量、服饰和外观均与其他石人一模一样。但是,他的双手拄剑,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右手的小拇指微微翘起,竟然呈“兰花”状。在西侧石人队列的最北端,树林里站立着一对体型较小的石人,高约1.28米,头部残缺。在其它唐陵中少见。为什么站在此地?过去,一直存在争议。近年,经过考古发掘,在这里发现一处蕃酋殿遗址,证明它可能是殿内的外国使臣雕像。这些石造像中还出现了胡人的造型,也反映出唐代社会政权比较开放的一个侧面。唐代皇室是允许胡人入朝做官的,唐代的将领有许多都是胡人,这与当时的政治形态是相符合的。
桥陵的石刻艺术,是当时的石雕大师们,继承和发展汉魏六朝的传统技艺,又发挥自己的写实手法和高超技艺,生动地表现出各类石刻的精神面貌,给人以质的感受和美的享受,充分体现盛唐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繁荣景象 充分体现大唐盛世辉煌的艺术成就。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珍宝。参观桥陵,使人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激励着我们,为实现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盛,继续努力奋斗。
笔者有诗赞曰:
伟岸轩昂雕艺精,神州石刻数桥陵。
隆鼻突目彪狮厉,利齿圆腰獬豸雄。
烈马披鞍形健壮,侍臣拄剑态雍容。
盛唐风韵今犹在,明智交班念睿宗。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一九三八年一月生。高级经济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渭南市楹联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现顾问。《渭南联苑》原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著有《风雨留痕》等书五卷,二百多万字。
编辑:叶子 熊静中
美编:惜缘
文字审核:惠玲玲
制作:瀛洲居士
刊头题字:胡兴民
图标制作:旭晓霞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中华诗经阁总社
荣誉顾问 张文汉 韩春见 熊静中 沈阳 石生 郭仁炳 浬鎏洋 王亚中 秦玉才 周镇添
名誉总社长 王今伟
总社长兼总编 王连社 副总社长 胡乃华 副总编 惠玲玲
总监 蓝天
文化总监 铃龙
中华诗经阁江苏分社社长 泰然 荣誉社长 陈立新
副社长兼总编 辛谷 副总编 汪雯 编审 铃龙
中华诗经阁内蒙古分社社长 夏青海
副社长 牛素梅 主编兼群管 刘东华
中华诗经阁陕西分社社长 惠玲玲
副社长 张培良
总编 李广远 副总编 翟英
中华诗经阁山东分社社长 赵芳香
总编 铃龙
宣传部
部长 刘建荣(河北)
副部长 左福启(河北)明雪琴(河北)
宣委
李宗平 张志国 唐生平 刘莹心 王素香 李绍芝 王杰侠 暴金娈 赵富娥以及所有编辑部成员
诗经部
部长 董杰(河北)
副部长 卢华山(河北)
编委
韩爱华(河北)惠玲玲(陕西)刘书琴(河北)毛恒昌(上海)石富城(重庆)李延军(陕西)杨莹(陕西)彭小毓(陕西)刘德生(陕西)王荣(辽宁)张建民(陕西)(添加中)
楹联部
部长 白公平(河北)
副部长 李彦蓉(河北)
编委
泰然(江苏)邱百灵(甘肃)周富成(江苏)(添加中)
音频部
特邀部长 巧丽(新疆)
部长 于冰(河北)
副部长 骏马(河北)梦露(黑龙江)
编委
香乡(北京) 冬日艳阳(黑龙江) 田浩(天津) 心语心声(山西) 碧海青天(河北) 喜洋洋 英子 张志国(河北)枫叶(宁夏)悠闲(湖北) 山涧红枫 李严 惠玲玲(陕西)冯文静(陕西)刘崇甫(陕西)李民龙(陕西)陈莉(陕西)谢丽(陕西)孙琦(黑龙江)宋淑平(山东)杨海荣(陕西)月儿(黑龙江)李红琴(北京)王秀茹(陕西)杨晓红(陕西)穆涓涓(陕西)默韵(陕西)贾景华(陕西)高晓莉(陕西)凌子(黑龙江)莫莉(陕西)婉清(陕西)张卫静 张颖 孟繁燕(秦皇岛)张晓凤(陕西)谢艳芳(陕西)罗玲珠(陕西)程亚利(陕西)大囡(河北)贞礼(陕西)杨海静(陕西)乔晓莹(陕西)姜雅范(黑龙江)
格律部
部长 翟英(陕西)
副部长 夏青海(内蒙古)刘激扬(河北)
编委
秋禺(江苏)乡音(湖北)孙春梅(河北) 刘淑芬(辽宁) 槐增良(河北)佘正发(湖北)么忠文(北京)白公平(河北) 马到成功(河北)李庆山(河北)李曼秀(河北)郝福生(河北)田永香(广东)孙上舒(黑龙江)娄洪魁(河北)朱建美(江苏)钟家奇(湖南)陈天培(广东)凌远科(广东)冯新民(陕西)(添加中)
词曲赋部
部长 汪雯(江苏)
副部长 文墨冰言 胜利(河北)
编委 周镇添(广东)张永庄 (河北) 李杰猛(湖北)连丙堂(河北)李振汉(辽宁)陈立新(江苏)铃龙(江苏)蒋兴国(江苏)葛君(海南)付胜光(陕西)冯宝哲(陕西)(添加中)
古风部
部长 李元超(河北)
副部长 魏增才(河北)
编委
闫俊山(河北)成俊峰(陕西)唐永恩(上海)李德宛(陕西)(添加中)
新诗部
部长 胡乃华(辽宁)
副部长 张荫成(河北)
编委
杨慧月(湖北) 卢庆学(河北)吴萍(安徽)赵雪梅(吉林)杨永振(北京)邓自然(湖南)赵芳香(陕西)王苍洲(陕西)李耀国(天津)攸春仙(山西)钟家奇(湖南)刘小奇(陕西)许增正(陕西)(添加中)
散文部
部长 莹心(山东)
副部长 李华(河北)
编委
铁裕(云南) 王玉(河南)清风月(河北)王新平(陕西)李东林(陕西)(添加中)冷月(北京)潘远芬(天津)袁占凯(河北)田方芝(山东) 李密林(河北)齐英华(山西)陈新安(陕西)王全峰(陕西)
小说部
部长 贺宝璇(山东)
副部长 张合军(河北)任春铭(山东)
编委
王振伟(吉林)李拴强(陕西)(添加中)
杂文部
部长 熊静中(河北)
副部长 王俊颖(河北)
编委(添加中)
书画部
部长 胡胜利(北京)
副部长 王栓柱(河北)
编委
王春阳(河北) 邢富强(河北)仇建庄(陕西)刘进海(陕西)周继业(陕西)支铁锤(陕西)姚万杰(陕西)许炳荣(陕西)雷鸿飞(陕西)计泽潭(河北)雷百计(陕西)乔永胜(陕西)岳七虎(陕西)田小弟(陕西)毛凯(陕西)齐宝田(山东)卢绪高(山东)冯登厚(陕西)张培良(陕西)贺志明(陕西)潘琦(陕西)徒超(陕西)周君明(陕西)王学艺(陕西)(添加中)
影视部
部长 耿进柱(河北)
副部长 高聪英(河北)
编委
宋闯(黑龙江)许毅斌(陕西)任山泉(陕西)(添加中)
榜书部
部长 胡兴民(陕西)
副部长 郭青凡(陕西)
编委
雨田四郎(陕西) 程引岳(陕西)田德有(陕西)张学印(陕西)赵云斌(陕西)胡玉全(陕西)肖红斌(陕西)陈宏伟(陕西)张培良(陕西)刘进海(陕西)潘琦(陕西)陈兴顺(陕西)齐宝田(山东)
美编部
部长 王彩维(陕西)
副部长 郑翠利(陕西)
编委
婉萍(山东) 王申未(陕西) 梁聪苗(陕西)赵香利(陕西)孟五利(陕西)(添加中)
诗评部
部长 秦本云(湖北)
副部长 宋京平(四川)
评委
刘朝智(陕西)李剑东(黑龙江)刘丰彦(陕西)高润南(陕西)(添加中)
直播部
部长 李海龙(陕西)
编委 李民龙(陕西) 任隽(陕西)
戏曲部
部长 刘奎芬
副部长 刘冬至 孟凡志 李飞
艺术指导 葛建州 孟凡志
部长助理 王俊茹 王焕生
后勤管理 孟凡成
摄像 王建民
编委
陈瑞发 张庆增 罗淑花 罗淑琴 杨双银 崔文秀 王新玲 陈秀峰 蔡香梅 刘秀清 毕站稳 汤富花 刘永清 邓春兰 刘铁桥 刘香平 孔维华 王福利 李凤霞 张凤霞 方明 裘艳华
中华诗经阁——传播诗经文化,弘扬正能量,以公益为宗旨,以奉献为准绳。诸子因兴趣爱好而志同,因传统文化而道合。期待国内外才子佳人入驻,尽情展示您的风采!
温馨提示:投稿、荐稿、组稿、音频配制、赞赏、点赞、留言、转发、推介等均属友情体现!衷心感谢!
【免责声明】
1、本平台基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发布链接,但并不意味着支持赞同所有诗、文的观点和态度,并不意味着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并不意味着文体文本合格或合乎要求。诗、文是否原创,无法考证,坚持奉行文责自负之原则。
2、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下载、或以其他形式复制、使用本平台链接图片等,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本平台所采用的音频图片等,如有不妥,请及时通知予以删除。如无意中侵犯了某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平台将立即删除。
4、本平台对于涉及政治、文化、权益等一切责任概不承担,均由相关作者或单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