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东陵游记(5)
五、孝陵为何没有被盗
众所周知,清朝自顺治皇帝入关,到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一共维持了267年,和唐朝(289年)、明朝(276年)差不多,都是不足300年。在清朝没有灭亡以前,清朝的皇陵都有专门的护陵机构和队伍,因此清朝的三处皇陵,保存得都很好。但是自从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退翻清朝以后,清朝皇陵的保护就成了问题。
清朝灭亡不到20年,也就是1928年,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东陵盗墓问题,军阀孙殿英打着“军事演习”的幌子,将清东陵包围起来,在光天化日之下,野蛮盗掘了乾隆墓和慈禧墓。
又过了17年,也就是1945年,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所辖东陵的冀东军区15军分区情报队队长张尽忠,伙同王绍义、穆树轩、贾正国、张尽忠、田大化、关增会、杨之草、等人,又一次明目张胆地对东陵发起大规模盗墓的活动。参与盗墓活动的有东陵附近十几个村子一百多人,其中有不少是守陵人的后代。这次盗墓活动,比孙殿英更猖獗、更疯狂、规模更大,整个清东陵14座陵寝,157人的陵墓几乎无一幸免。
然而,唯独顺治皇帝的孝陵,是清东陵所有墓葬中,唯一没有被盗的陵墓。孝陵之所以没有被盗,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东陵地区一直有这样的传说,孝陵是空的,也就是地宫里没有埋葬帝后的棺椁尸体。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顺治皇帝的人生经历不太顺畅,他先是经历了丧子之痛,紧接着他最最宠爱的妃子董鄂氏也去世了,这两件事对他的打击非常大。顺治皇帝悲痛欲绝,万念俱灰,最后连皇帝都不想当了。于是,“顺治出家”便成为清史上的三大迷案之一。据说顺治皇帝天天吃斋念佛,最后竟然遁入空门到五台山当和尚去了。康熙曾几次上五台山寻父,认父。既然顺治皇帝是信奉佛教之人,认为出家人死后可以升天,所以他死后要求子孙把他火化,只留骨灰。陵寝内自然也就只有皇帝和两个皇后的骨灰坛子。盗墓贼都是冲着宝藏去的,既然地宫是空的,自然就没有宝藏,盗贼也就无心盗挖。
根据史料的记载,顺治帝的陪葬品在入葬时,也随着梓宫(棺材)一起火化,无数的珍宝化为灰烬。显然,让盗墓者担着巨大的风险去盗掘这样一座帝陵,是得不偿失的。所以,顺治皇帝的地宫得以完整保存。
孝陵没有被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顺治皇帝平时崇尚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和厚葬。在孝陵的神功圣德碑上赫然醒目的镌刻着这样一句话:“皇考遵命,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这就明摆着说,陵寝里没有随葬珍宝,告诫盗墓者盗挖是徒劳的,白费力气。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孝陵地宫工程坚固,不易盗掘。据说在其他陵寝都已经被盗的情景下,也曾有盗贼盯上孝陵,试图盗挖,他们连续盗挖好几天,由于地宫入口的工程太坚固了,极为费力,加之当时各村都有民兵组织,看守严密,盗挖时又不敢搞出太大的动静。中间又被民兵发现好几次,被迫停止盗挖,只好放弃。
不过我认为,主要是孝陵墓内只有帝后的骨灰坛子,而没有陪葬金银珠宝,这才是没有被盗的最主要原因。军阀孙殿英之所以优先选择盗掘乾隆墓和慈禧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两个人穷奢极欲,陪葬了大量金银珠宝和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