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笔绘卢发生先生之一
◎ 章 之 龙
认识卢发生先生缘于生平第一次吃火锅,那种烧木炭的红铜火锅。那年我七岁还是八岁。记得是一个冬夜,在许源泉公馆退园的一个办公室,一群穿着灰色、黑色军干服中山服的男人围立在办公桌周围边捞边聊。其中有个穿咖啡色猎装的中年男人尤其引人注目,他就是卢发生先生。火锅里煮着的应该是羊肉煮豆丝,我去的时候估计羊肉已经没了,父亲捞了半天捞出一根软软的一小节豆丝左手接在下面小心翼翼地送到眼巴巴望着他的我的嘴里。那根豆丝很香,有点辣。
又一个晚上,父亲牵着我的手说去街上看电视-----卢发生先生编剧的电视。八十年代初期,电视可是个稀罕物,我跟着父亲兴高采烈进去的时候发现屋子里已经挤满了人,卢先生给大人们散着香烟,还不忘给孩子们一把瓜子两颗水果糖。大约一个小时以后期待已久的电视片放映了,也许是瓜子和糖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除了片子的名字《主任娘子》,内容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又过了几年,某天父亲回来并带回一大把牙膏牙刷(那种小块肥皂小盒牙膏和一支牙刷现在叫做旅行牙刷套装)。父亲说是卢老师送的,那天才得知卢老师早已结束了与夫人两地分居的生活,从新洲二中调到了武汉。
其间再无交集。
再见卢发生先生已是三十多年后。卢先生年近古稀,终于未能克服自己的家乡情结、小镇情结重新回到仓埠置业定居。按照他的说法是忘不掉故乡的春天的蛙声、夏天的蟋蟀、秋天的蝉鸣、冬天的雪人;还要故乡随波漂移的浮萍、蹦跳的“参子鱼”激起的浪花、横行霸道的小蟹耀武扬威的神气、粘粘滑滑水草的婀娜多姿。。还有“推铁环、“跳绳子、“跳房子”、母亲的唠叨、父亲讲的故事……他说这些都是他关于故乡的全部。
卢发生先生比我74岁的父亲小两岁,照此看来似乎已经老了。不知道为什么,他在我心里却还是那个一群灰黑军干服中山服里那个着咖啡色猎装的意气风发、潇洒自如、谈笑风生的青年。
卢老师网名“鄂东大汉”,这个略显粗鄙的名字在新洲仓埠用“脍炙人口”、“闻名遐迩”来形容毫不为过。“仓埠没什么可牛的”是每一个仓埠人的自豪与骄傲。红遍朋友圈,红遍有仓埠人的每一个地方。因为卢发生先生离开武汉,重新回到风光不再、蔽塞落后、衰败不堪的小镇,让我有更多机会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了卢发生先生,并有幸读到他大量未曾见诸报端的文字。
卢发生先生生于1946年,做过教师,当过工人、美术师、包装设计师、报社记者与期刊杂志编辑。曾供职于“北京金利来广告公司”、“中华魂基金会”、“最高检影视中心法制中国栏目。卢先生的大半生与文字打交道,与笔打交道。却自诩不会写诗,写一点三流的散文,不入流的时评杂文。正是这个不会写诗的人却写出了《写给诗的诗》

写给诗的诗
卢发生
敷衍
一首诗中只有一句是我意之所衷
凭此一句 大胆的敷衍成篇
这般
用一朵蔷薇的妄念敷衍整个春天
格律音韵未能求工
全部的十四行 十三行的冒撞
辗转
短章里 处处存在着破绽和缺陷
写诗的人往往过于大胆
将那平常当作罕见 短暂当作恒远
将你
当作自己任性书写的笔端
恰恰
用一朵蔷薇的妄念 敷衍成了整个春天
总是慢了许多拍
想要唱歌的人
却是慢了许多许多拍
高音的曲子 且用着降调谱出来
在你生活中的出现
我也是慢了许多许多拍
看那返景深林的斜照
已经映照上深浅斑驳的青苔
月光的暗夜
幽篁外弦应人语的徘徊
独坐的弹琴 长啸
平淡着前往后来者的悲哀
你我的生活
总是慢了许多许多拍
望断此生的行程
惚然记念侧身迟迟退却的未来
不要总讨论诗
讨论那些无可奈何的事
你可知暗夜灯火
车外的荒原
一闪而过
不要总讨论
本应保持沉默的事
如果你未见过真正的荒原
诗也无能无力
你可知,说多了
言语会褪色
那灯火也会熄灭
在这之后,如何可以
可以从这个世界脱身而去
像一条漏网之鱼
从夜的大海中倏然消失
孤独
书写是一种单向度的裸裎
阅读者可以对书写者肆意冒犯和侵淫
盗取想法 曲解 怀疑
倜然 看着独自一人的冲突前行
孤独的人是否真的可耻
如果他不再冒险写下任何一个字
作为将来可能备受攻击的证据
修筑城堡 穹形的厚壁 十二重的帘幕
人造的星空堪堪与灯火同辉
只是偷袭 猝不及防的发生
一只隐身的鸟儿在浓密的月桂树荫里
其鸣喈喈
盲目扑扇羽翅 试图挣脱阻拦遮蔽着它的绿荫
寻觅
诗人寻找的不是读者
不在意读者的情绪
他只乘坐灵感的羽翼
浮沉于龟甲 竹片 炊烟 老犁
寻寻觅觅
一横一竖的楔形文字,生动 生僻
不解的梅花一朵一朵顾自落地
最终完整的一部诗集
字 词 句,自然成章
只留心印 不留笔迹
荒谬
“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辛波丝卡
如今我不再写得流畅
推敲出的每一个字
面目愈加的模糊乏味
无庸置疑 这短短的十四行中
不会寻找到让你倍感疼痛的诗句
唯有卑微以赋深情
所有的叠词用韵
只能源自于内心的热烈之意
可惜 那因你而生的隐秘巨大的赐予
惊鸿照影般得倏然而逝
可惜
尘世在你的前后如此漫长
我们不能够只对一个人起了相思
我也不能够 一直为你写诗
矜持
在不能完全书写美之前
不如停笔
静坐在夏天的溪岸边
等候着一只翠鸟
等候它展翅的翠羽 夺人眼帘
你我所能经历的生活
只有很小的部分微妙美好
绝大部分的存在 沉重难堪
那么就去看看翠鸟
看翠鸟飞离枝头的瞬间
河水不再清澈
现在为了寻找翠鸟
你得一步一步避开人间
它们一样遭受着挣扎的污秽
而且只能矜持 隐忍着巨大的伤感
一千个像翠鸟这样美好的生灵
它们从未在这世间留言
它们只在枝头、林间、水中停驻
将光芒藏在翠羽、皮毛、鳞片里面
它们会展翅、飞翔、奔跑、游曳
在你凝目的童年
曾经有一个小小的完美天堂
完整呈现
在我看来,这何止是诗歌?简直就是一篇关于现代诗歌的檄文。也许说得过于危言耸听了吧?但是我仍然固执地这么认为。我国是诗词歌赋的王国,唐诗宋词自古以来倍受崇尚与青睐。 被称为文学之文学,又曰“文学王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好的诗词其思想与艺术统一并且融会贯通。达到其他文学形式所不可及的思想境界。而在当今社会中,诗歌进入一个新的探索与发展阶段,在诗歌走向繁荣的旅途中,出现新的困惑与艰难。那就是摒弃古诗词创作的旧模式,却尚未形成衡量与评价探索性新诗歌的思维模式。诗人鱼龙混杂,故作高深,用大量的词汇堆积出似是而非、无病呻吟的作品,一些狂热极极富激情的文学青年陷入机械创作的误区不能自拔,沾沾自喜、狂热自恋。他们认为,对“寺”而“言”是为诗,即神的语言。晦涩难懂,非神鬼不得其衷。脱离生活、脱离自然的东西就是闭门造车,词语堆砌拼凑出来的东西只会是不痛不痒,顾左右而言他,心口不一、不知所以很难打动人心。卢老师主张诗歌绝不能脱离生活,要在人生阅历、生活感知、经验和不断积累中沉淀、提炼。不能因写而写,敷衍成篇。
一个“”不会写诗的人“”却 道出了写诗的真谛,做诗的“技巧”,实在是“虚伪”。偷笑
卢发生先生说《我不是愤青》。而他对于世间不平之事仍然常怀义愤。因为这人间没有世外桃源,也没有真正的隐庐佛国。义愤往往与热情与良知有关,与社会责任感有关。喜欢看卢老师的杂文,每每读来,无不怒气凌人、义愤填膺。却少了刀光剑影,多了些许“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伤感与无奈。我想,此时此刻卢先生的心境应该是跟辛弃疾一样“可恨、'应怜”的吧?毕竟当世并不乏鲁迅,而鲁迅已死。呜呼!哀哉!
“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儿辈担当”。当卢发生先生在折扇上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也许他意识到自己老了。镜子伴人生,忽然之间,鬓角频添白发,皱纹爬满额头眼角。对镜自怜,徒生惆怅与伤感肯定是有的。但是读卢发生先生,字里行间更多的是“老翼伏励,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

卢发生近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