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出来的"哈 怂”
某天,几位初中时期的同学相约来到一饭馆聚餐,酒过三巡且相互寒暄之后,大家心情放松地聊起了在校期间的一些趣闻乐事,其中一位同学激动地道出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那就是他曾经两次在学校开饭之前去学生灶偷拿过住校生的午餐。他的这一道白说出了我们同学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未解之谜,引来在座几位同学惊讶地直呼:“啊!原来是你啊!你个哈怂!快来打呀!”于是,我们一齐上手,象征性的喊打了一番,直到这位“哈怂”同学连连求饶。
记得那是一九七三年我们刚刚进入初中上学,学校很早就有规定,家在学校附近的学生为“通生”,通生在自己家吃住,其余乡下学生均为“住校生”,吃住在学校,并且缴纳相关费用。学校有初中部和高中部共四个年级,大约有学生一千多人。住校生每周两次回家背馍,可以从家里带些小米交到灶上换取饭票以便使用。学生灶专设两口大锅分别为初中及高中住校生馏馍及蒸红薯。每天早上上课之前,需要馏馍的同学可以将自己所要馏的食物用网兜或“展布”包好,并各自做好标记送到灶上的大蒸笼里,开饭时节由学生自己取回宿舍用餐。
在那个低标准年代家家都口粮吃紧,除极少数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可以每天在学生灶买杠子馍、冬瓜汤之类的主、副食热热火火吃饭外,大部分农家子女都是靠馏馍或开水泡馍度日。通生们回到家能吃上热饭,但家境普遍都很一般。“哈怂”同学在家经常吃不饱,当他嘴馋的时候,他就会趁中午开饭前十来分钟找个理由从教室溜出,然后窜入学生灶,从刚刚卸下的热蒸笼里瞄准一个装有白馍或干绵甜红薯的网兜,然后拎着尽快离开现场,并将食物装进随身携带的挎包里,混入放学的人群中回家食用。可他怎能体会被丢失食物的同学有多么的着急和无助呀!当年学生灶这种丢食物的现象经常发生,但凡遇到这样的事情,一般同学只会自认倒霉,然后回宿舍啃干馍或冷馍,也可去开水灶打一碗开水,来个常规的开水泡馍,就上自备的青辣子蘸盐就算完成一顿饭。但个别同学就不一样,他们找不到自己的食物,就会随手拿走别人的。这样常常就会有多人丢失食物,在学生中出现恐慌、猜忌或打架斗殴的混乱现象,严重影响学校的校风校纪。
学生灶丢食物现象多次发生后,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待次学年开学以后,学校便采取每班固定一个蒸笼,由各班在开饭前派两名男同学将蒸笼从食堂抬至教室门口,从而有效杜绝了丢失食物现象的再发生,校园也恢复了正常的秩序。
可见,“哈怂”同学当年的行为确实有些可恨,我们都曾目睹过那些丢食物同学的尴尬和无奈,也憎恨那些偷拿东西的“快手”,并为丢东西的同学打抱不平。
“哈怂”同学还坦白说:“那个时候年龄小,不懂事,就是个胆大。一方面在自己家常常苞谷面馍吃不饱,想起别人家的白蒸馍,就想解解馋;另一方面出于对住校生用餐的好奇才去偷拿的,从未考虑对他人会造成伤害。”他还一再为当年的不良行为表示歉意。
一代伟人曾经说过,知错改错就是好同志。加之低标准时期都是为了填饱肚子,初中学生又很幼稚,犯一点小错误也在所难免,所以酒桌上大家提议罚“哈怂”三杯酒了事,既往不咎,可见同学们的姿态还是比较高的,只是这个“哈怂”的绰号恐怕从此难以取消了。
闲聊中得知“哈怂”同学初中毕业后还当了几年兵,经过部队的锻炼,思想觉悟大大提高,复员退伍后一直在家务农,还先后从事过农副产品加工、长途贩运、水果经纪等工作,由于机灵活泼,脑子聪明,有经济头脑,他曾一度成为村上的致富带头人,还被群众推选担任村干部多年,这让我们对“哈怂”刮目相看,自然他又接到三杯奖励酒,并祝愿“哈怂”同学能够继续通过勤劳和智慧致富,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同时我们也祝福他健康快乐!
作者简介
吴民海,陕西澄城人,澄城县作家协会会员,退休职工。
(202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