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7日,和同学相约乘19路公交到达靖安新区路口下车,然后徒步往大坪子方向,目的地是海拔3198米的雷达站。下公交后,沿着蛇形的盘山公路,吹着惬意的山风,在云雾缭绕中爬行约四个半小时,到达大坪子村。抬头看看村外不远处的山,怎么也看不见那座有标志性建筑的山峰——雷达站。偶有近处山谷里涌出的团雾,像要形成龙卷风的架势,接天连地,阴森可怕。困惑之余,询问了当地的村民得知到雷达站还有近十公里,为了保持返程的体力,无奈之下只好放弃目的地,决定返回了。
隐约看到村子的侧面有一条小路,出于好奇心,就向村民询问如果朝那条小路走能不能到达靖安街上。朴实热情的村民告诉我们可以的,说那条小路就是以前他们到靖安赶集的唯一道路。叫我们一直朝着小路走,可以以废弃的电杆作标记辨方向,一直走下去就是白岩脚了。道谢过村民,我们就顺着小路走,大约六七百米后,进入了山林。此时才发觉这哪里是小路,简直就是一条小水沟,被水冲得坑坑洼洼,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石头半隐半现,有些地方有点像盐津茶马古道石头上的马脚印,只是历经风雨的洗礼,没有了往日的光泽。行走在这样一条两米左右宽的山路上,每走一步都不能大意,不小心就容易崴脚;行走在这样的山路上,自然会想起那些人背马驮的艰苦年代,仿佛可以看见三五个赶集归来的村民,有的背着沉甸甸箩筐,正喘着气;有的把箩筐放在石坎上正在休息;还有的牵着马匹,马背上驮着沉重的货物,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爬。
依山而下,纵深丛林,越走感觉小路越窄,有的地方甚至被两边的灌木所遮挡。山上虽然没有高大的树木,但交错丛生的各种灌木,带刺的、不带刺的、知名的、不知名的,参差错落,足以给你遮天蔽日之感。丛林里,听不到秋蝉鸣,也听不到各种鸟虫声,时有淡雾拂过。林中的手机信号时断时续,有的地方连东南西北都无法辨认,走着走着免不了心生恐惧。
下行近两小时,到了一片相对视野开阔之地,有几户废弃一样的民房,旁边是长满荒草的山地。有几只山羊正在专注地吃草,还有的直接爬到斜生着的灌木上去啃树叶。也就在此地,没有了路影,也看不到废弃电杆,我们怀疑走错方向了。着急时决定原路返回寻盘山公路,也就在此时,不远处的两个牧羊人好像明白了我们的心思,大声向我们喊:“这点还不是下得去的嘛!顺着这点直噜噜(方言,一直的意思)地下去就是白岩脚了。”
朝着好心的牧羊人所指的方向,我们又深入丛林,不多时就看到了废弃的电杆。这一段的小路比上一段难走了许多,好些地方都是浸出水的,非常湿滑。灌木比上一段高而茂盛,大多数树干上都铺满深色的苔藓,满山满林的枯枝杂草、落叶,杂而有序,自然有形,足以证明许多年无人涉足,大有原始森林的气派。不知不觉的穿行间,视野渐渐宽了,从树枝缝隙间可以看到远处的层层青山、不远处的村庄,层次分明。
走着走着,眼前左右两边各呈现出一座石峰,在丛林掩映中拔地而起。最奇特的是靠左边那一座,上青下白,色彩过度得自然协调,那断面就像刀切状,从不同的位置看有不同的风姿。大概白岩脚就是因为这一座岩石而得名的吧。仰望峰顶的植物与岩石融为一体,就像巨人披着的蓑衣,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气势逼人的石峰脚经过,心惊胆寒。
走出丛林,穿过几百米退耕的台地,就到了龙潭村的一个小村庄,踏上乡村水泥路,回望穿越过的大山,云雾缭绕间带着几分神秘,打心底佩服自己,满满的征服自豪感。
这一次的徒行,虽然没有到达目的地,但一点也不遗憾,穿越丛林就像探险一样,有惊无险,极具挑战性。
生活,不刻意要有诗的情怀,也不一定要去远方,眼前一样能找到"风景这边独好″的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