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卫华
说起《细流集》,乃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其《新华日报》头版的当家品牌。虽然是百字文,但短小精悍的豆腐块,却让广大读者过目不忘,感同身受,品味悠长。回顾涓涓流淌的《细流集》,如投枪匕首,针砭社会的时弊;像小溪山泉,熨慰着读者的心声。
我爱《细流集》,不仅爱她的一事一议,爱她的泾渭分明;更爱她的特色独具,以及旗帜鲜明。作为头版,除了重点的时事新闻外,能将当年豆腐块《细流集》,“烹饪”的有滋有味,实为《新华日报》一道“大菜”。
想当年,也曾为《细流集》添水加料,并有十多篇有感而发的小文,在《细流集》偶露头角。以下端出的仅是几篇一事一议的豆腐块,可让读者在分享中品尝。
文件袋的变迁
文件袋,通常是参加会议为放文件所用的袋子。近几年,它也发生着“更新换代的变迁”。
先说其变,5年前的文件袋大都为牛皮纸所做。3年前,除了党政机关开会续用外,不少单位都已改成皮夹或人造革包。而近年来,人造革的又逐渐被呢绒绸包、牛筋包、旅行包乃至皮箱所代替。
再说其迁,原来的文件袋中不是铅印的就是油印的文件。如今,文件已从袋中“迁”出,“搬”进的是床单、被面、羊毛衫;名酒、外烟、土特产——。
袋变包,文变物,暴露了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种不良风气。反映了一些人会议观念的畸形变化。看来,文山会海难搬难填,也与文件袋变成礼物包有关。
笔者以为,会议的改革是需要的。而文件袋的内容和形式,还是保持原样的为好。
不久前,苏北运河扬州段一交通检查站搬入新房。为庆祝乔迁,发出若干请帖,邀请有关单位的领导光临。并“声明”不要送玻璃扁,来点实惠的。于是,上门祝贺者人人带礼一份。少则50元,多则上百元。
眼下,这种讨“实惠”的“请帖”并不少见。小小的一张纸片成了集资、摊派、索取的“敲门砖”。一些被请单位,也认为反正是花公家的钱,大都掏的爽快,给的慷慨。
由于“请帖”能招来四方之财,许多单位和部门都纷纷效仿。于是,今天你请过来,明天他请过去。“请帖”成了名副其实的“请贴”。而“贴”的结果,不但使国家的钱财落入个人的腰包,填满集体的“金库”,而且助长了挥霍浪费、请客送礼、贪污腐化等风气的蔓延。
所以,在当前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过程中,对于这种挂“请帖”之名行“请贴”之实的歪风,也应认真加以整顿。
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将将一些直接管车管船管钱管物的人称为“现管”。
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此话一点不假。不久前,大运河苏北段某港航检查站,在检查一过往运输船队的安全设施时,由于该队未“表示”,就定为违章航行,责令罚款1000元。当队长提出不同意见,要求向他们的上级反映时,检查人员说:“告到省长那儿也得听我们的。”
无独有偶,最近一名只会开轻骑的同事,拿到了汽车驾驶执照。当别人提出疑问时,他则说:“我哥哥在车辆管理所发证,拿个照还不随手拈来。”
滥罚款、乱发证——时下,这种胜过“县官“的“现管”随处可见。他们在办事的过程中如果无利可图,则会用种种借口随意乱干或顶着不办;若能捞到“油水”,即使不合理不合法,也可以编出条条理由大开“绿灯”。难怪人言道:如今办事,除了要“哄”好当官的,还要打通“现管”的。
治理经济环境应该管一管“现管者”。如何管法?一是管现管的官,必须首先以身作则,清正廉洁。二是加强群众监督。三是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
以上三篇细流,虽属三十多年前的“豆腐块”,但拿到今天来品尝,还真有一股陈年老卤之味!
202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