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耄耋白话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善教育者无弃人
憨子(刘彦强)
提要: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这可视为“善教育者无弃人”的教育思想。老子依据“善为不善人之师,不善为善人之资”,提出“贵师爱资,是谓要妙”的处世方法。
[原文]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无瑕谪②;善数③,不用筹策④;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⑤;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⑥。是以圣人常善救⑦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⑧。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⑨。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⑩。
[注释]
①、辙迹:辙,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迹,人行过后留下的痕迹。善,善于。后面的四个“善”字都做善于解。②、瑕谪:瑕、谪都是玉上面的疵病,这里是过失、失语的意思。③、数:计算。④、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工具,即竹码子,相当于今天的算盘。⑤、关楗:栓梢,门栓。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⑥、绳约:绳索。约,音yāo,指用绳捆物。⑦救:治疗、纠正,引申为挽救,教育。⑧、袭明:袭,衣服。明,明智、智慧。袭明,内藏智慧聪明。⑨、资:人之所籍,取。引申为提供借鉴。⑩、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句;善于计数的,用不着打算盘;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善于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耄耋白话]
本章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作比喻,说明“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那么圣人是如何做到“无弃人”、“无弃物”的呢?这就是第二个层次的内容。老子以他的辩证思想说明圣人会从两个方面看待不同的人。善良的人可以做恶人的老师,引导他们向善;恶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防止善人做错事。不尊重可以做老师的善人,不爱惜恶人可资借鉴的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实际上还是极度的糊涂。
就此内容而言,本章可以视为老子告诉人们人应该坚守的做人处事原则,即“善救人”而“无弃人”;“善救物”而“无弃物”。
何以为“善救人”、“善救物”,老子用了“是谓袭明”四个字说明。何谓“袭明”,就是“圣人”内藏的智慧。这最大的智慧就是“道法自然”,顺其自然。也就是说,“圣人”的“善救人”就是按照被救者自然存在的特长去教育人。所谓“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具体体现。
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的原则来看我们的教育思想,其实有很多东西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比如“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几乎是我们中国家长教师的一致思想。但是我们可以自问一下,孩子听师长的话,师长能把社会上的一切都教给孩子吗?师长的话都是正确的吗?就算是正确的,符合孩子的自然特长吗?我想,没有一个师长敢于站出来说“我能”。既然你不能,那么凭什么要求孩子要听你的话呢?听你的话,孩子必然会失去了大量应该知道的东西,到复杂的社会中面对家长教师没有说过的事物而变得无所适从;听你的话,孩子可能会被迫放弃自己喜爱的,能够充分发挥其特长的学科,也就是俗语说的“赶着鸭子上架,撵着鸡下水”。而且,从根子上说,认为“听话”就是好孩子,好学生,事实上就已经把一大批不听话的孩子抛弃了。这哪里还有“无弃人”一说。
进一步看,很多教育者不辞辛苦的研究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应试教育现在已经成为专家们的众矢之的,这似乎无可厚非,但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素质教育就是正确的吗?实际上,素质教育并没有涉及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做到教育的“善救人,故无弃人”。例如我们按照素质教育的思想规定了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试问一下,谁能保证就这几种素养能让学生应付走上社会所要面对的复杂现象?而且,为了实现这些素养,必然又要制定一系列教育规则教育要求,必然又有对实现学科素养的教学方法与测试方法的研究。其结果就是罗素早已批评过的新一轮的教育倒退。这种倒退表现在四个方面:限制学生自由的严格纪律的恢复,不问事由的要求学生服从认同,对老师与教材的唯命是听,对知识的消极灌输。这种教育,得到了俯首帖耳的臣民,但却失去了具有自由奋发的公民,得到了墨守成规的工匠,却失去了敢于打破陈规的创新者。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使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学生无弃人?老子给出的办法是“道法自然”,一切应顺其自然,教育也不例外,用潘光旦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就是给人以自由”。就是给学生自由发挥发展自己喜好特长的自由,给学生以自由探索研究的自由,让学生在自己的研究探索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像我们的教育这样,只有与书本、领导一致才是正确的。
突然想到耶鲁大学法学院的两幅浮雕。正门一幅,老师在讲课,慷慨陈词,下面所有的学生都在睡觉。后门一幅,学生分成两排,争论的不可开交,但老师在睡觉。
希望我们能有耶鲁大学法学院后门浮雕反映的那样的教育。
2019年9月7日于平民医院 2023-7-3修改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教学之余,也写些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以哲理性见长。有百余篇散文、诗歌散见于多种刊物,并有《佳儿传奇》、《生死孽缘》、《雪夜惊魂》、《情断大年夜》等小说问世。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