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民间吹手之感
文图/魏月星/江苏

在镇江的东乡,自古就遗留了红白喜事《吹手》这一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并流传至今不变,算是东乡人喜闻乐见丧事中的一件大事!
谁家老人去世必须请他们来热闹一番,一条龙地服务到位。他们通常以吹拉弹唱伴歌舞的形式来逗人开心,安抚主家忘却伤痛。总之来说,“是种骗钱把式!”按道理来讲,“伤心事,不应该欢乐才是!”可现在的人,往往会偏离良心的方向。逆施倒行地尽量做到快乐些!反觉得有钱能使鬼推磨,阔气点才出风头。简直让人不可理喻!然后鞭炮唢呐声中把死人往山上一送完事,从此爸妈的音容永远消失了!

整个大港东乡几十万人口中的各个小区里,几乎每天都有老人死去。只要一看到搭着花帐篷,就知道谁家老人走了,最快的三天,稍微上规矩的人家一般都是五天、七天送葬上山。
去年冬天新冠肺炎开放后,小区里的老人不幸地一个接一个的死去。使得吹鼓手们根本忙不济,有人出高价钱殡葬,有的人家草草了事就上山了。但火化场这一关根本过不去需要排队才行,甚至一个星期才能轮得到。这怎么办呢?只能好话短说红包开口才能轮上火化,要不然十天半月只能等候,很难说轮上火化!
人类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的事,反而因为死亡偏偏养肥了这帮吹鼓手们。有谁家老人卧病不起,分散在各个小区里专业的吹鼓手们,第一时间如馋猫嗅到鱼腥味一样,很快地寻找到主家谈好价钱等待。如果价钱谈不合,也会有另外吹手戏班子人扑上门来,总之是争先恐后包揽!毕竟是个赚钱活计谁不争呢?我母亲三年前病逝我是亲身经历的,一起殡葬费总共花了三万多元。
可现实的社会不同以往啦!记得我小时侯大集体时侯,破除迷信决不允许有这些事滋生的。就沒听过吹手这一说辞。最多每个生产队自发八个男劳力是“宗上人”抬棺材而已,根本没人铺张浪费。那时的人基本很穷,从不讲究排场,自家亲戚吃吃粗茶淡饭就行了。

吹手自古就有,改革开放后有些才艺的人,像死鱼翻身得水一样,重新跳跃起来,冒起尖夹搞起戏班子,并一直繁衍到今天,永不衰败,越发越排场。毕竟他们的竞争力也很强,既要唱好戏还要价钱便宜。那么就不断地改革创新剧本,不能老是三样化,不然不合大众的口味。他们既要老中青三结合,也要多招纳些年轻美貌的女子,而且要个个能歌善舞的才行,目的是提高剧团的知明度。才艺比较高超的人在吹拉弹唱方面最为吃香,号称安微黄梅戏剧团退役的才女,表演小品、滑稽戏场场观众都能爆满帐篷,总是赢得大家的使劲喝彩。其它有才华的演员也不逊色,配合的非常默契,都全面地做到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地为大众献艺!
然而镇江东乡人,称死人临上山夜晚叫“大年夜”,亲朋好友一起宴席吃饭必须出丧礼钱。那么吹手班里有文化的人把每家的钱记录下来,再用毛笔写在大红纸上,榜贴墙上公布于众。
乡里乡亲亲戚晚辈们,戴着白布帽黑布孝,女儿女婿腰扎白布条,孝子孝媳披麻戴孝腰间系着草绳。按辈份依次磕头向死人道别,儿女们悲痛的跪在灵柩旁诉哭着父母之苦之功!礼毕后亲戚朋友们进入宴席吃饭。
然后吹鼓手们把扩音喇叭放的很响,奏着哀伤的歌曲。吸引着左右各小区的人前来观看增加人气,绝大多数都是一些闲聊的老人,早早地等侯着宴席散了,挨个地拎着小板凳坐着那里。他们的神情充满着兴奋剂,嘴里也不停地念叨着:“要多唱些古装戏就好啦!”比如锡剧中的《珍珠塔》、扬剧中《双推磨》都是她们百看不厌的好戏。但中年人就不同,偏偏爱看小品滑稽戏。小伙子姑娘们最爱听流行歌曲。小孩子们吵吵闹闹,使整个场面你一言他一句吵吵嚷嚷很是红火。有的老人却说,“看戏就是要唱戏,不唱戏,唱歌有什么意思!”话说的一点不错,那么戏班子会精心地为大家服务。只要大家的掌声拍的响,口哨吹的欢。他们的表演节奏会越加的激烈!例如小品中"呆子王二与傻姑娘”这对情人,真实地反应了那个年代包办婚姻所产生的近亲结婚,父母一不小心生下了这对活宝,使得观众捧腹大笑赞不绝口!

有时碰巧路过我也喜欢看一会儿,享受一下眼福。但看后心里难免会有些难过!总觉得一个人辛苦了一辈子,到临终的生死离别线上就那么一刹间,太令人可怕!为了儿女情长!他们已走过了健康桥却迎来了奈何桥,这漫长的岁月里是多么的苦酸与不甘心呀!想想人这辈子活着的时侯还真不容易!活着时候好比参天大树撒枝生叶,历经风雨霜打到一年又一年的枯老,落叶归根化作泥土。就这么简单地步入天堂的不归路,会是那么的平静安祥沒有带走任何遗憾!吹手的千变万化对他们半音未闻,滴水未沾,有什么意义呢?

作者简介:魏月星,63年出生,江苏镇江新区大港人。爱好诗词,发表过小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