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民间老手艺(五)
何永年
剪鞋样、花样。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百姓比较贫穷,鞋子大多自家做,因此有不少卖鞋样子的,最有名气的是张姓老奶奶,地点在游府西街的西头。游府西街现在位置就是苏皖边区政府旧址院墙南边的巷子,现仍叫游府西街。张奶奶剪的鞋样,品种齐全,男女鞋、大人儿童鞋、方口园口鞋、单鞋棉鞋,购买者感不中意的可以当场剪。难能可贵的是,张奶奶除剪卖鞋样,剪鞋头花样更是一绝,按节气剪时兴的花样,如八月中秋节剪的是兔子,莲藕;五月端午节剪老虎;春节剪的花样更多。她剪的花样全是脱手剪来,从不需画样,更可以随购买者要求随意剪,所剪花样栩栩如生,微妙微肖,如莲藕的藕结、藕须都非常精细。因此张奶奶的花样远近闻名,老远的女士都慕名而来。除儿童鞋头花样外,新娘、老太、大姑娘、年轻媳妇都有需求。除鞋头花样,门帘上的门檐、蚊帐上的帐檐也多绣花。总之,张奶奶有求必应,可谓心灵手巧,名气很大。
剪鞋头花样用的是很薄的纸,贴在鞋头鞋帮上,再“按图索骥”,绣花针穿上各色丝线绣将起来。已于2015年5月24日去世,时年98岁高龄的我的老岳母,在世时也是一位剪花样高手,但她不卖花样,全为自家儿孙按时按节绣花鞋,别人有求概不拒绝,无偿帮助。
现今卖花样的虽早绝迹,但剪纸艺术已发扬光大,有的剪纸名家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编草帽辫。
草帽编织业,简称草帽辫,是编结遮阳草帽的主要原料。当年,在清江浦周边农村,由于此项编织行业能给贫困的劳动者增加点收入,编织手艺很快在农村妇女中流传开来,妇女把编织草帽辫当做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后来机械化收割,缺少优质麦杆,因而草帽辫越来越少,不得不从其他省市购进,再行编结为草帽。后来,白布遮阳帽大量生产,再后来,漂亮、可以折叠、便携的各式遮阳伞大量上市,草帽渐退出人们视线,草帽辫便无用武之地。
上世纪七十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来中国访问时,中国政府赠给他的礼物就是宽沿草帽。
制油布伞。
自从各种样式、轻便、美观的折叠伞、遮阳遮雨伞面市后,笨重、不便携带的油布伞被淘汰。笔者记得清江浦当年生产油布伞的有三个地方:环城东路竹器厂,和平东路制伞厂,石码头街制伞社。制作油布伞工序不少,主要分伞骨、伞芦盘、伞柄、伞衣、伞架、装伞衣、熬油、油伞等八大道工序和几十道小工序,工具主要有锉刀、锤子、锯子、钻子、缝纫机、剪刀、量尺等。由于是手工制作,制作技艺长期以来全靠老师傅的口传心授,师徒传承,世代相传,工匠全凭悟性和长期的实践积累才能掌握。一把油布伞从原材料到成品一般需一周左右时间。目前市面上偶能见到露天摊贩撑用的大油布伞,经询问得知,为以前留下的老旧伞,现在已经不生产了。油布伞多为黄色。
生产毛笔。
淮安市西大街在解放前有爱群毛笔店,解放后在原基础上成立了利群毛笔社,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消失。这一段历史,淮安市政协文史委陈瑾先生已于2006年10月,在淮海晚报作过介绍,这里不再赘述。虽然毛笔不再生产了,但是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仍有许多店家销售,因此我市众多书画家及学生仍可很容易买到,但都是商家从外地批发来。
毛笔从选料到制成,经过选、配、垫、梳、圆、修、捋等12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择料、水盆(分配料、提材、脱脂、梳理、顺齐、清洗、圆头、扎头等)、修笔、刻字、包装五个大的工序,工序中又以水盆和修笔最为复杂。毛笔的笔头选用优质大黄狼尾毛为主料,配以适量香狸尾毛、兔须、獾针、貉子胸毛、羊毛、
鸡毛等细尾毛,经过百余道工序,手工精制而成。毛笔共有290多个规格,400多个品种。按笔头长度分,有大楷、中楷、小楷;按笔头材料分,有狼毫、羊毫、兼毫、紫毫(山兔毛)、金鸡毫、石獾毫及胎毛笔等;按用途分,有字笔、画笔、修像笔、眉笔等。笔杆按产品等级用料选用中国湖南特产的湘妃、福建凤眼等名竹,镶嵌有粤、桂产乌黑发亮的水牛角和上好的玉石旋制的笔斗、 笔顶。开峰尖细,书写流利,柔而不软,刚而含蓄,经久耐磨,"圆、健、尖、齐" 四德兼备。除书法家,老年大学也有书法课,文房四宝生意还不错。
制作木杆秤。
木杆秤已经很少见到,都被磅秤和电子秤取代了,它们各有利弊,暂且不说。木杆秤在我国已有3000年的历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几乎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曾几何时,杆秤是走街串巷、集市摆摊商贩们买卖交易称量必需的工具。
制作木杆秤被称为“百工之首”,做秤的工匠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德行,做公平秤,不做亏心秤。木杆秤的制作过程极其繁琐,有刮秤杆、安装、校秤、标刻度、钻秤眼、补秤星、上色、抛光等1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必须精工细作,精益求精,不差分毫,否则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影响到秤的准确性。
木杆秤按秤杆长短及秤锤大小分大、中、小等多种型号,按用途又分为钩秤(用秤钩系物称重)和盘秤(用铜、铝、铁盘放物称重)。最大号杆秤可称重250公斤,最小号杆秤—戥子秤(戥读等),只能称几克重,用于秤量贵重物品,如黄金。中药房抓配中药则用不大的盘秤。
对于拥有几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国来说,木杆秤代表着古人的聪明和智慧,是一种历史的延续。 千百年来,木杆秤也可算作华夏“国粹”。木杆秤轻巧、经典,便于携带,使用也很便利,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
做秤选用的木杆较为挑剔,需要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柞栎木、红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为了保证木杆不开裂,选后的材料要放在干燥处堆放两个伏天后才能使用。木材经凿、刨的处理后,变成了笔直的又长又细的椭园柱体,再用细砂布沾水,打磨得又光又滑,也有的用蓼珠子来回擦拭。从这一点看,秤匠绝对也可称得上是一位极好的木匠。木杆两端套上金属皮后,杆秤便出现其雏形。
接下来的,便是精细的活计,制定重量刻度。秤匠也需懂得物理、数学,否则定刻度时颇费力。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盘后定支点,用砝码校验,这是一个极为细致的过程。杆秤师傅左手食指不停地轻轻拨动秤砣,当木杆处于平衡时,用双脚规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这道记号就叫定盘星 ,其余便按此推断重量。
杆秤上密密麻麻地出现了各种记号,旁人是看不懂的。杆秤匠用一把极为精致的 戥子对着记号打眼,一杆秤上有多少星,便需多少眼。一枝承受15公斤的秤要钻近300个眼,这道程序很需耐心,稍不注意就会戳穿木杆而报废。
将一段段的细铝丝插入眼中,折断,锉平,便留下了一个个星点。星点的排列结构也成了各秤匠之间辨认自己产品的标识。几百个眼,当然要几百次穿插、折断、锉平。也有些秤匠为了省时省事,把水银抹入眼中,便成了星点。杆秤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上色,需要青黑色秤杆的,用五倍子 、青矾捏碎沾水后涂抹;喜欢红褐色的,用泡过的红茶渣、石灰 搓揉抛光。秤的颜色完全凭客户的喜好来决定。
杆秤匠制作杆秤技术是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
近日,笔者在花街找到开设百年秤店老板古连俊先生,他无奈地说,木杆秤已被电子秤取代,购买者廖若晨星,我虽被定为市杆秆制作技艺传承人,但现已没有新的传承人了。
做马桶。
马桶又称为恭桶,据史书上说,因为皇帝也用,便尊称为恭桶,此外,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子孙桶。马桶早已绝迹。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普遍使用搪瓷甚或金属坐便器,何等的方便、卫生。即使像笔者现所在的、于1959年拆迁的老旧小区--闸北新村,现称为棚户区,至今好多人家还没有卫生间与抽水马桶,多用痰盂(应称为便盆)拎到公共厕所冲倒,从未见拎马桶的。
1959年西长街房屋折迁之前,我家紧邻的东隔壁便是赵云成马桶店,因为是西长街第一家,又是百家姓首姓,店主说尽让买家爱听的喜庆话,因此生意很红火,凡购买马桶者都是结婚喜庆事,是女孩子出嫁时必备的嫁妆,好多购买者慕名而来,图个吉利。新买的马桶三日香,尤其婚庆当天马桶里会放喜糖、花生、红枣等喜庆食品,留待看新房闹新娘的男小孩抓取。
我家附近有多家木器店,马桶店仅此一家,其制作工艺比较特殊,马桶为腰鼓状,每一快桶板都是弧形的,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工艺较复杂。
在使用马桶年代,往往有近郊农民早晨拉来粪车,或挑粪桶,挨家逐户收集马桶粪便,拉回家为农田施肥,冬天时还拉来大白菜送给这些倒马桶的人家,用以腌咸菜,如果说是等价交换,其实一点也不等值。可见,当年农民是非常辛苦、实在的。
(待续)
2017年第八期《淮安新闻》
何永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