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帮村的传 说》
作者:王 禄 庭

大王帮村位于井陉县东南部,距县城25公里,东、北、南三面环山。东面翻山5公里到南芦庄,北面翻山6公里到南王庄,南面翻山8公里到苍岩山,只有西面7公里长的一条沟与外界有公路相通。在距南障城1公里处有一小山沟叫蟒沟。蟒沟里有一个小山洞,叫蟒洞。相传古时候有蟒蛇生息于此。此处蟒蛇有其独特之处,大小蟒蛇头上都有一个“王”字,故称“王字蟒”或“王蟒”。王字蟒年长日久,采天地之灵气,积日月之精华,千年修道成精,但从不伤害人。
到了楚汉相争的年代,汉王刘邦打仗路过此地。千年蟒精自然知道刘邦将是一代帝王,想讨皇封,以成正果。于是蟒精变幻形身,头枕南山尾搭北坡,横躺于两山之上间,挡住了刘邦的去路。

刘邦领兵来到巨蟒前,见状大吃一惊。但他不明白巨蟒的意思。凭借英雄胆识,顺手拔出宝剑挥空将巨蟒腰斩三段。
他正欲通过,忽然空中传来巨蟒的索命之声:“还命来!还命来!”,刘邦愕然,他急于赶路,为了搪塞喊声,随便应道:“平地还命!”,索命声顿消,刘邦领兵而去。
经过楚汉相争,刘邦打下天下,建立汉朝,坐了皇帝。传宗接代,到了汉平帝时期,当年被刘邦腰斩三截的巨蟒也转世成人。斩下的蟒头已转成王莽,腰部转成上大夫许世英,尾部转成治国将大刀苏献。三人在朝专权,王莽又是皇国丈。
事出有因。平帝寿诞日,群臣聚宴祝寿,惟独老王莽拜寿来迟,汉平帝很不高兴,怠慢了老丈人。王莽怀恨在心,伙同许世英、苏献定计用药酒害死了汉平帝。王莽篡位,于公元9年建立新朝,当了皇帝。汉平帝被王莽所害,正应了刘邦应诺的“平地(帝)还命”的诺言。
王莽执政后,为巩固新朝政权,追杀汉平帝的后裔刘秀,就是王莽赶刘秀的传说。
王莽率军追杀刘秀,曾在王蟒沟路过,由山西平定——河北井陉——元氏,沿途留下不少有趣的故事。
一 四十里干炒沟

十二岁的刘秀被王莽追赶,从山西平定进入西峪沟。此时刘秀口干舌燥,急切想搞一点水喝。但是,从山西地界进入井陉县大梁江一直到南障城,沿途经过不少村庄,竟连一口水都没有搞到。小小的一个顽童干渴了四十里,难熬至极,随即不解的埋怨了一声“难道这条沟是干炒的吗?”,这一喊不要紧,他是皇帝,金口玉言。真的把这条沟封了个“四十里干炒沟”,至今水源奇缺,人们只能靠积存雨水生存。
二 善恶报应
王莽追赶刘秀,进入了王蟒沟。追兵愈来愈近,情况十分危急。刘秀见一农夫耕田,便求农夫相救。农夫深耕一犁,将刘秀埋人犁沟中。王莽追赶到来,逼问农夫是否见一小孩,农夫说:“没有见”。这时山上有寒号鸟叫道:“沟里寻!沟里寻!”,乌鸦在树上大声反驳道:“瞎话!瞎话!”。

刘秀躺在犁沟里,觉得憋气,正巧鼻子前面有一小虫在动弹,顿时透出一丝凉气。王莽军退去后,刘秀出了犁沟,随手将小虫身首撕断。农夫责备刘秀说:“它为你透气才没把你憋死,你不该恩将仇报!”,刘秀这才明白过来,很是后悔,随即用一根白草棍将虫子身首串连起来,使小虫存活。
这小虫叫蝼蛄。至今蝼蛄的脖子只有白草棍那么细,皆因刘秀所为。
刘秀惩罚搬淡话的寒号鸟:“冬天赤裸裸,夏天一身毛”,两季都不让它好受;封赏为自己说话的乌鸦“遍天下”,乌鸦天下到处有。
三 树木受皇封
刘秀经过犁沟避难后继续东行。
因追兵暂退又兼长途劳累,饥饿难当,刘秀仰面躺在一棵老桑树下休息片刻。时逢桑葚成熟季节,正巧有一桑葚落进他的口中,他品尝了一下,香甜可口,非常好吃,马上上树美餐了一顿。临危救命,对美味的印象太深了。后来他当了皇帝,吃的山珍海味,也没有忘记救命的美味桑葚,专程来找这棵桑树,一来重新品尝桑葚的美味,二来对这棵救命树进行封赏。但因没有记准季节,误把正在落籽的樗树当成当年的桑树,封为“建筑之王” 。旁边的桑树受到了莫大的冤枉,顿时气崩了肚子,水流满地。刘秀见状知道封错了,赶快补救。封桑树“骑骡压马不上房”。花椒树见到如此荒唐的场面,不禁开口大笑,只笑的满脸通红,支不起腰。


至今,樗木为上等建房木料,桑木虽不上房,却骑骡压马,成了制作鞍叉的上等木料。
一场荒唐的封赏,改变了两个树种的命运:每当桑树想起当年老祖宗的冤枉,就免不了气得旧病复发,肚皮崩裂,水流不止;花椒树祖辈流传到现在,还一直笑得支不起腰,果实满脸通红,且笑口难合。
这一气一笑不要紧,给它们及它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了至今,不,将是永远不可痊愈的后遗症。
四 难以更改的村名

刘秀吃饱了桑葚,稍做休息便继续顺沟东行,翻过王蟒沟的东山梁(大岭)进入了南芦庄地界,路过割子岭向元氏方向艰难的逃命。
王莽追兵暂退出沟后,四处打探,得知刘秀确已进入王蟒沟,便又向沟里追来。到达前头庄一带,查看地形,才知道进入了东、北、南三面环山的闭塞山沟。继续追赶,需要翻山。坡陡、无路且灌木丛生,王莽所乘銮驾根本无法通过。无奈,只好把銮驾暂时掩蔽于前头庄里边一个更加偏僻的小山沟,步行翻过大岭追赶刘秀。一个偏僻的小山沟,因当年掩蔽过新朝皇帝王莽的銮驾,沟里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被称作“掩驾沟”村。
五 桥小名讳大
王莽率军追过王蟒沟的东山梁到了割子岭村,不见刘秀踪迹,在村东的山岭上手拄钢叉四处了望,三股钢叉在山石上插出深深的痕迹,至今犹存。
刘秀在前逃,王莽在后紧紧追赶。从割子岭下坡,追至元氏岭底村附近时,眼看被追上,万分危急!刘秀无奈藏到了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桥下。此时,只见有两只蜘蛛马上抽丝布网,将桥口封了个严严实实。王莽追到跟前,一看桥洞密布蛛网,断定桥下绝不会有人,便过桥追赶而去。惊险至极!刘秀被吓出了一身冷汗。

天不灭刘,小桥救了刘秀一命。刘秀得帝后,此桥被封为“藏龙桥”,至今小桥犹存。
刘秀小桥避难后,逐步摆脱王莽追兵,遍访天下名将,招兵买马,扩充力量,最终推翻了王莽政权,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刘秀即光武帝。
以上故事,从汉代流传至今。因有王莽赶刘秀的传说,又有蟒沟及“王字蟒”的存在,我村所在的18里深山沟被称为王蟒沟。王蟒沟内三个自然村:大王帮、前头庄、掩驾沟,对外总称‘三王蟒’或‘王蟒’。因我村在三个村中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称为大王蟒或王蟒村。一直到明代,因避讳“蟒”字,才更名为“大王帮”村。直到今天,动笔写出的村名为“大王帮”,张口说出的村名仍为“大王蟒”或“王蟒村”。

(以上传说只是传说而已,无从考正。有的不合史实,有的不合逻辑,你也只是看看而已,别去相信,也别太认真就是了。)
备注:此稿由王录增推荐。王录增,县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四级调研员,县政协第八、九届委员、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