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郭鹏翔,21岁的他已经先后斩获了6次全国和亚洲划艇冠军,成为皮划艇界最耀眼的明星。
为了一段跨国恋,踏上了乌克兰。在异国艰苦创业,他餐饮业上的成功,让他完成了自己的财富积累,提高了他的社会地位,被评为乌克兰餐饮协会的副主席,还促进中乌体育界之间的交流。
2013年后,他回国创业,将乌克兰的特色商品引入中国,在天河区黄埔大道阳光酒店和番禺区开办乌克兰风情的“VODKA BAR”西餐酒吧,受到了顾客的好评。

郭鹏翔
每一个运动员都知道,上一次比赛的成绩,并不能决定下一次比赛的输赢,因此每次上场前,他们都要学会在心理上给自己“清零”,忘却曾经的成败,专注于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
郭鹏翔,一个年少成名的亚洲划艇冠军,面对人生的几度沉浮,他不断主动将自己“归零”,脚踏实地,从头开始,终于成就了一段精彩人生。
踏上皮划艇运动员之路,源自于郭鹏翔童年一个朴素而稚嫩的梦想:能够像哥哥一样,每天能穿上印有“河南”字样的运动服,每天能吃上有三个肉包子和两个鸡蛋的丰盛早餐。郭鹏翔出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工厂的一名中层干部,母亲是电视台的一名会计。郭鹏翔从小学习就非常刻苦,小学毕业时,他以全市第五名的成绩考取了河南省重点中学——平顶山市一中。然而,初三那年,武汉体院附属竞技体校教练到平顶山招生,成绩优异,原本可以顺利考上高中的郭鹏翔却不顾父母和班主任的反对,毅然参加了武汉体育学院竞技体校划艇队,从此走上了专业运动员之路。
原来,郭鹏翔和哥哥都有着令人艳羡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天赋。哥哥曾经是平顶山市排球队运动员,后来被特招去武汉体育学院竞技体校从事皮划艇运动,郭鹏翔虽然没有任何运动基础,但是13岁的他已经有1.78米的身高,被教练视为不可多得的“潜力股”。

1986年,郭鹏翔和哥哥双人划艇
“那时候家里穷,看着哥哥每天穿着队服神气十足,而且伙食那么好,就特别羡慕。”就这样,初中一毕业,郭鹏翔就离开了家,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皮划艇运动生涯。
然而,运动员的路并不好走。从未进行过专业训练,各项指标都排在最后的郭鹏翔在体校训练时吃尽了苦头。体校的学习训练安排非常紧凑:每天凌晨5点起床训练,7点才能吃早餐,上午上文化课,下午又是紧锣密鼓的训练,晚上7点半开始晚自习。第一个月结束后,体重就从74公斤猛降到67公斤。
武汉是“四大火炉”之一,每年夏天,白天太阳猛烈“烧烤”,夜间犹如置身“蒸笼”,人们没有一丝喘息的机会。对于皮划艇运动员来说,夏天更意味着难以忍受的煎熬,火辣辣的阳光不仅晒在运动员们的皮肤上,还照在平静的湖面上,形成刺眼的镜面反射,给训练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由于阳光的照射,湖水产生了巨大的反射热量,湖面烟雾缭绕,又闷又热,一天下来,郭鹏翔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我记得夏天的时候,湖里的水一点都不清凉,简直像开水一样,溅在身上没有一丝凉意。”郭鹏翔回忆道。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冬天的训练之艰苦,比起夏天有过之而无不及。武汉虽然不像北方城市那样大雪纷飞,但冬天的气温保持在零下3、4度左右,湖水冰冷刺骨。一堂训练课下来,郭鹏翔的脸上全是汗水凝成的冰碴,双手长了十来个冻疮,又红又痒。一天清晨,天蒙蒙亮,郭鹏翔在训练中因为视线受限,没有看到水面上的一块木板,插桨一下子插到了木板上,他瞬间失去了平衡,整个身子栽进了湖里。冰冷的湖水把他冻僵了,身子不住地发抖,他咬紧牙关,慢慢游回了岸边,拧干了衣服,坚持划完了预定的距离。
功夫不负有心人,郭鹏翔的刻苦训练,使他慢慢地缩短了和其他运动员之间的距离,并最终反超了同伴们。
1987年,15岁的他首次参加比赛,在全国青年皮划艇锦标赛中,一鸣惊人取得了两个亚军和一个季军的成绩。第二年,他被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系破格录取,成为了一名大学生运动员,每年都获得学院三好学生荣誉,并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毕业成绩取得了运动训练学学士学位。

1991年,郭鹏翔参加亚洲锦标赛
从首次参赛开始,郭鹏翔愈战愈勇,势不可挡。1989年,郭鹏翔在南京举行的全国皮划艇冠军赛上获得个人全能第三名,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国家级运动健将。18岁那年,他第一次拿到全国锦标赛一万米单人划艇的全国冠军,并连续3年蝉联该项目的冠军。到1993年,21岁的他已经先后斩获了6次全国和亚洲冠军,成为皮划艇界最耀眼的明星。他的肺活量达到了惊人的7200毫升,是普通成年男子肺活量的两倍多,人们称赞他是名副其实的“水上机器”。
然而,运动员的生涯注定是短暂的。就在1993年,他的腰伤变得不容忽视,再加上主教练张晴晖的身体原因,队里急缺助理教练。于是,在参加了当年的全运会后,郭鹏翔随即挂桨,转而成为母校武汉体育学院的一名皮划艇专业教练。
“皮划艇运动给我带来的影响是一辈子的。”郭鹏翔这样总结道,“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伴随我走过了人生中无数个日日夜夜。”
皮划艇运动不仅给郭鹏翔带来了无数的荣耀,还给他带来了陪伴一生的爱情。
1991年,武汉体育学院的老师来到乌克兰基辅体育大学推广武术,正在该校读一年级的金发女孩阿桑娜被古老的中国文化深深吸引。1992年,凭着对中国文化的痴迷和对中国武术的挚爱,阿桑娜被推荐到武汉体院学习武术专业。
千里姻缘一线牵。恰逢此时,为了备战全运会,河南省体委特地聘请了哈萨克斯坦的皮划艇教练到武汉体育学院指导训练,阿桑娜因与该教练语言相通,就成为了皮划艇队的“编外”翻译,由此与郭鹏翔相识。
尽管国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甚至语言沟通都有点障碍,但还是挡不住两人之间炽热又甜蜜的感情。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郭鹏翔和阿桑娜朝夕相处,懵懵懂懂的怦然心动也升华成许诺白头的爱情。
1995年,阿桑娜完成了所有学业,按照协议,她必须返回乌克兰,这段跨国恋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郭鹏翔和阿桑娜的父母都极力反对他们的恋情。阿桑娜的父亲是乌克兰一政治要员,按规定是不允许有异国亲属关系;而郭鹏翔的父母则认为,儿子经过多年磨炼,好不容易才取得教练的身份,成为学校重点培养的对象,不应该为了一段恋情而放弃大好前程。

1995年,郭鹏翔与妻子结婚
然而对于这对情投意合的年轻恋人来说,未来可以凭自己的双手打拼,但失去对方却是无法忍受的。于是,25岁的郭鹏翔毅然放弃自己拼搏了十多年的皮划艇运动,辞去教练一职,跟着恋人来到了陌生的异国他乡。
为爱冲动看似很浪漫,残酷的现实生活却好似一盆冷水,冷不丁地泼在了郭鹏翔的头上。到达乌克兰的首都基辅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无法适应这里的生活。饮食习惯的迥异,一时无法理解的风俗习惯,甚至是与武汉大不相同的气候环境,都给郭鹏翔带来了无数的困扰。而最令他头疼的是,他完全听不懂乌克兰语,除了妻子以外,他无法跟任何当地人正常沟通。
开弓没有回头箭。郭鹏翔最不缺的,就是多年来深深刻在骨子里的不服输的精神。不懂乌克兰语,他就老老实实从头学起,遇到不懂的,就查字典,问妻子。他不怕丢脸,经常壮着胆子,用生疏的乌克兰语跟当地人聊天,一点点地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找不到谋生的饭碗,他就走街串巷,跑遍了当地的大小市场,用最原始的方法做着自己的市场调研。
经过一番考察,郭鹏翔发现,基辅只有少数“家庭式”小型中餐馆,却并没有一家上档次的中国餐馆。出国后深深怀念起祖国美食的郭鹏翔灵机一动,没有高档中餐厅不代表当地人不爱吃中餐,反而说明这是个绝好的商机。目前已有的那些“家庭式”小型中餐馆,出售的大多是简化版的中餐,口味和品相已大打折扣,以至于给当地人留下“中餐就是异国的快餐”的印象。如何才能够打破这种固有思想,完整的呈现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让中餐登上“大雅之堂”呢?郭鹏翔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计划在基辅开设一间“定位高、价格中肯、装修精致、地点繁华”的中餐馆,对中餐进行“品牌包装”,使中餐进入基辅的中高端餐饮市场。郭鹏翔的想法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
郭鹏翔很快变得忙碌起来。定规划,做预算,归位定调,一切从头学起。基辅市的店面租金贵、物价高,为了寻找合适的店铺位置,他费尽心思,购买家具、店面装潢全都是他自己一点点置办起来的。除此之外,为了保证顾客能够品尝到地道的中国风味,他还特意聘请了中国的厨师、领班,从中国购买了各类食材,力求每一个细节做到尽善尽美。
饮食业看似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行业,但当郭鹏翔真正入了行之后,他才发现,这也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行业,各种繁琐、复杂的细节让他应接不暇,所有知识对于他来说都是陌生的。不懂烹饪,他就每天泡在厨房里,跟在厨师身后一点点追问,把自己当成一个新进厨房的小工,从打杂、配菜配料、采购、试菜学起;不懂管理,他就慢慢摸索,给员工做培训,跟供应商砍价格,与广告商谈合作……郭鹏翔的日子变得充实而满怀希望。
1996年底,郭鹏翔的“东方”中餐馆在东欧的母亲河第聂伯河沿岸正式开张,成为乌克兰最高档的中餐馆。由于该餐馆的地理位置好,前期的广告宣传也到位,“东方”所带来的中华美食在短时间内火爆全城,上至苏联最后一任主席戈尔巴乔夫,下至各方政界名流、娱乐圈名人,都对“东方”趋之如鹜。中餐终于成为了“有品位”的选择。
然而,“东方”的成功,也很快被竞争者们争相复制。
就在“东方”开业不久,就在“东方”对面,第聂伯河之上,一位实力雄厚的乌克兰商人买下一条船专做东方饮食,取名“相府”。与“东方”相比,“相府”的装修更为豪华,乌克兰老板多年积累的上流社会资源也为其饭店的高定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于是在竞争实力上一度压过了“东方”,使“东方”陷入了生意萧条的境地。

郭鹏翔与苏联前总统戈尔巴乔夫合影
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郭鹏翔没有退缩。一家餐厅的成功有很多因素,“东方”在社会资源上拼不过,就在品质、特色、服务上深挖潜力,以求突出重围。他多次返回中国,在中餐的发源地汲取灵感,学习经验。他逐渐意识到,“相府”存在一个巨大的潜在缺点:那就是它的经营者对古老的东方文化不甚了解,他们之所以开设中餐馆,不是因为他们对中餐情有独钟,而仅仅是因为他们敏锐的商业触觉,这就决定了他们无法淋漓尽致地解读和传达东方美,更无法充分利用东方饮食文化的附加值,最终必将导致“相府”在饭店综合品位上停滞不前。另一方面,乌克兰经营者与中国的联系较少,很难从中国挖掘到手艺独到、经验丰富的大厨。众所周知,在饮食业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中高端顾客追求的已不再是最基础的“饱腹”和“划算”,而是餐点所带来的身份象征和文化品位。
相对于乌克兰竞争对手来说,郭鹏翔对于东方饮食文化的理解有着天然的优势。
在郭鹏翔的苦心经营和锐意创新下,到2006年,“相府”对抗“东方”已感吃力,经营者不得不向郭鹏翔提出合作经营。这一举动,不仅为郭鹏翔减少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还让郭鹏翔有机会将品质优异、特色突出的“东方”和“兵强马壮”、地理位置更为优越的“相府”强强联手,成为基辅最有名的中餐厅。
由此,“东方”开始扩军,一时间在乌克兰拥有了上十家加盟中餐馆,酒吧及夜总会。

郭鹏翔与乌克兰前总理季莫申科合影
郭鹏翔在餐饮业上的成功,不仅让他完成了自己的财富积累,也提高了他的社会地位,2010年,他被评为乌克兰餐饮协会的副主席,成为唯一获此荣誉的外国人。同时,运动员出身的他,还一直热衷于促进中乌体育界之间的交流。他曾于2003年和2004年担任乌克兰皮划艇协会主席助理,并带领乌克兰国家队到中国交流集训,还作为乌克兰奥委会成员,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和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郭鹏翔对体育事业的热爱,也极大地影响了妻子和孩子们。回到乌克兰之后,妻子一直在乌克兰体育大学里任教,积极推广中国武术,目前还担任着乌克兰国家武术协会的副主席。多年来,她曾多次带队来中国进行寻根交流,并参加各类比赛。儿子仁龙2015年高中毕业来到广州,就读于中山大学,学习成绩优异,身高1米88,业余时间喜欢健美运动。2015年获得了世界电商模特大奖赛中国区总冠军,并和朋友合作开设了外模公司。女儿媚琳在乌克兰读小学五年级,从四岁开始接受艺术体操培训,至今已训练了6年多,取得了乌克兰艺术体操比赛的儿童组冠军及世界艺术体操比赛的儿童组个人全能第三名。

郭鹏翔一家四口
这一段曾经不被看好的跨国恋,如今成为人人艳羡的美满婚姻。
除此之外,郭鹏翔还曾受聘担任乌克兰国家大项目署署长顾问,积极推动中乌两国之间的国有项目投资。
2013年年底,乌克兰政府宣布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这一决定引发了乌克兰国内各种矛盾爆发和大规模的抗议,并演变成为流血冲突。政局的动荡使乌克兰原本就不景气的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饮食业也不能幸免。
面对此形势,郭鹏翔在乌克兰不再扩张投资,只作平稳发展,他把视角投向进出口贸易。他敏锐地发现,中国的消费者非常推崇日韩和西欧的各类商品,但对于东欧的特色商品则知之甚少。郭鹏翔决定从这里入手,利用自身熟悉乌克兰和中国两国
国情的优势,将乌克兰的特色商品引入中国。早在2012年他加入了乌克兰沃帝斯集团,该集团是乌克兰最大的洋酒厂。于2014年回国在广州先后创办广州霍尔提茨商贸有限公司,沃帝斯酒业有限公司,大中国区独家代理销售包括原产于乌克兰的尊贵伏特加,金雀白兰地,大太阳葵花籽油和乌克兰西部巴尔卡千山出产的矿泉水等进口酒水食品。并且和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开设院士工作站,将乌克兰的高新科技专利技术带到中国来进行合作落地。

郭鹏翔与乌克兰“核弹头”—足球明星舍普琴科合影
虽然是回到熟悉的祖国,但郭鹏翔的创业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中乌两国的商业规则和生意经营理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郭鹏翔既没有人脉,对国内的市场需求和各种市场规则也不甚了解,一切又得从头开始。但他却毫不畏怯:“ 困难肯定有,但我只进不退,当年出去那么困难,我也没有想到退步, 现在回国,又是自己的祖国,通语言,懂文化,我有什么退的理由?何况我曾经是运动员出身,而且还是冠军,如何能轻言放弃?再苦再累,总比当运动员的时候轻松吧,我常常拿这句话来激励自己。尤其是我了解乌克兰,也了解中国,我想努力,让两个国度好的东西能交流起来。这也是我毕生的一个追求。”
如今,郭鹏翔在国内的事业已经走上正轨。为进一步在广州推广欧洲酒吧文化,让中国顾客品尝到地道的伏特加和鸡尾酒, 领略乌克兰的独特饮食和文化魅力,他在广州市天河区、番禺区开办了具有乌克兰风情的“VODKA BAR”西餐酒吧,并将深具乌克兰民族特色的“红狐”乐队引进到广州,受到了顾客的好评。
从全国皮划艇冠军到背井离乡,在异国他乡创办中餐馆,再到归国创业,郭鹏翔的人生历程起起落落,几经曲折磨难,但正是那种运动员的勇往直前,敢于拼搏的精神,使他最后能够成功蜕变,找到人生的正确方向,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作者:赵阳欢
主编:刘迪生
副主编:钟敏仪
主编助理/排版:赵阳欢
欢迎来稿,邮箱地址:gdqlhx@163.com
本社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40-148号广东侨联大厦6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