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远空》金声玉振:粤北文化界大手笔杨振林出版砖头厚的大书,对当代实用文体提升艺术性作出独特贡献……
作者简介
杨振林,1963年11月生于湖北,现供职于广东省清远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已出版发行诗集《水焚》《杨振林抒情短诗选》、音乐CD专辑《清远的歌声》《北江情歌》和文化研究专著《北江文化要览》。曾任清远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多年,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阡陌远空
杨振林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目录
❆主持词
作者小语
“三十而立·砥砺奋进”清远建市30周年主题庆祝晚会
“诗梦清圆·祖国芳春”2019“清远朗读者”决赛暨颁奖典礼
庆祝清远市建市29周年音乐晚会
“清远朗读者”声援“疫”线·拥抱春天大型诗歌朗诵会
我和我的祖国·清远市北江合唱团成立五周年大型合唱交响音乐会
清远市第三届微粤曲大赛
第八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节目演出
2019佛冈供电局青年创新沙龙活动
❆歌词
作者小语
村歌嘹亮
温暖的手
精忠报国有儿郎
白云生处是家园
英雄的土地
燕尾龙舟
伦洲岛
我在门前等你来
美好家园万年春
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叫安丰
深情的银灯
大有大有
我的名字是一条河
春光常住凤凰村
老村官
玉叶传芳
众安众安
幸福铺满美和桥
向幸福飞航
围起来
你是城市还是乡村
骏业蜚声
不忘来时路
那首歌
一句话
你的梦连着我的梦
站在新起点
精彩杭博和你一起圆梦
世界的心
好梦相随
武汉约会
欢聚在金色的北江
越野英雄
万里情缘一江水
温馨的家
携手创辉煌
信念
芦溪山,天井红
清香的名字
寻梦在北江河畔
尽情绽放
守望着您
用心去爱每一个女人
情怀海天宽阔
领跑中国
千家网点一片情
快乐学习
五彩羽翼向远方
凤鸣千里
心中的阳光
坚决不吸第一口
三十而立扬云帆
江山胜概
山水之约
你爱我,我氧你
永不丢失的故乡
禅说飞霞山
牛鱼嘴
后花园的传说
桃花湖
大龙湖
瑶山篝火
大旭山
烟雨飞霞
清远蓝
南方有一道美丽的风景
清清远远的山和水
广东第一峰抒情
乌山情歌
湘湖情歌
明月照北江(调寄《彩云追月》)
东坡梦萦九华石(粤曲表演唱)
真情流韵
一样的我
半条鱼干
洛阳兄弟
兄弟,再喝一杯吧
你还活着
老同学
等你轮回
回韶关
飞寻
蝴蝶兰
留一点温暖
怀念平凡
相忘江湖不再累
别再瞎忙
想走你就走吧
一次次失约
苦等五百年
母亲的背影
大爱永恒一座城
美丽清远
微尘
飞来峡之恋
打开窗门唱国歌
道一声珍重伴你白头征程
老战士的新故事
❆朗诵诗
作者小语
清远,美丽的家园
--为2006年清远外资企业“中秋之夜”而作
你是我希望的起点快乐的归程
--献给清远市汽车运输公司员工
在北江河畔为中储粮人歌唱
数字里的诗篇
--献给清远市财政局
斟满乡情,举杯
--清远市湖南商会成立大会贺诗
共同珍爱
--献给清远市湖北商会
无愧于法宝的荣光
--献给清远统战工作者
那片星光依然璀璨
--献给中师生的颂歌
绿都之恋
爱清远
那盏灯
火炬高擎向远方
--清远国家高新区礼赞
再引诗情到碧霄
童年忆趣 过家家
外祖母
故乡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我携着新娘走在故乡的田埂上
送行的爷爷
聋子伯伯
北方的绿
❆散文
作者小语
为清远歌唱(系列散文)
北江文化手记(系列散文)
澳新侨务和文化之旅(系列散文)
湖南大学培训随笔(系列散文)
回望青葱
红三角诗歌节之人物素描
连南盘古王文化园记
让石磨偶尔响起
美好清城再启新程
回望青葱
鞠躬尽瘁
云上天音五月情
--云鹤先生仙逝两周年祭
尚清园使我“长”文化
联痴朱朋,请悠着点
--致朱华茂先生兼谈征联评审
我的五月就是这么美好
--欣赏社歌《五月》随想
一网诗星耀北辰
--五月诗社首次有奖征联综述
成长的茫然与烦忧
--读唐汉清诗作《风中》随想
谢谢您还记得我
--读罗沙《诗汇韶关》
在冰点下温暖梦想
--邹业本《环游世界》读后
践行艺术生活化
--对肖映梅艺术观的思考
嵌名别解 精妙自然
--读冯兆烈挽联《悼念金新盛先生》
“本土原创”与自觉自信
立足本土 积健为雄
--读汤惠群《黄妹》断想
多年不曾有的感动:为清远的粤曲活动
品读何沐阳歌词《火苗》
唤醒普遍的良知
珍重清远之美
捡起信仰请回魂
--《请回孔子,让中国教育有魂》读后
对人性化的“麻将三不许”和不领情的思考
消除“所知障” 步入新境界
文化当中的什么东西令国家和人民强大?
--文化“三思”之一
身边的文化
--文化“三思”之二
做一个有文化的作家及其他
--文化“三思”之三
是为序或非序
诗·宗教与天道
--桂汉标诗集《天道如风》读后
漫说李经纶
另一种收藏
--岭南人诗作印象
燃膏犹似少年时
--读罗耀辉先生诗集《迟暮吟》
自然的回归
--读张默的诗和对汉语新诗发展的思考
沉静的能量
—马忠的文学批评及《诗美探真》读后
根深叶茂诗意浓
--郭永秀诗歌印象
横空出世的奇才
—青年辞赋家黄政权印象
留住我们的根
--《家国故园此生情》读后
一朵自由行走的花
--吴文素诗作印象
诗在诗外
--周伟诗集《路在路上》读后
献给我的“贤弟师”黄政权
--《东方逸韵》代序
勤为不二法门
--序《李承忠 张宇林书画作品选》
《云水清远》后记
笃勤至精 楷模流韵
--首届“清远米芾杯”全国书法大展前言
永顺灯戏博物馆前言
北江文化长廊序
诗歌中的“山水名城 岭南绿都”
❆解说词
作者小语
我的连州(电视散文 三题)
清远(大型电视纪录片)
寻找清远好山好水(十六集环保系列专题片)
千秋瑰宝 神韵清远(清远市非遗专题片)
三十而立启新程(清远建市三十周年专题片)
粤北地区(清远市)现场会行车途中解说词
❆诗词联赋
作者小语
如梦令·山水清远
南乡子·飞霞烟雨
柳梢青·古寺晨钟
一剪梅·楞伽晓月
破阵子·英西峰林
喀喇沁蒙古王陵怀古
广州光孝寺开放三十周年纪游
贺广州光孝寺开放三十周年
思黄鹤楼
贺清远市揭西商会成立
诚信赋
清远赋
蓝宝药业赋
沂州海棠赋
锡云居记
凤翔赋
新北江赋
银湖小学赋
楹联(150副)
美丽清远·环保杯评审随笔(10题)
“义勇之凤•感恩之城”评审札记(3题)
“清远廉信杯”征联手记(4题)
“天井红杯”茶文化征联散记(6题)
后记
后 记
书名《阡陌远空》,是因为想起了一句话:“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
感恩历任局领导的青睐与关照,在写作方面给了我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2013年开始,我的工作任务以撰稿为主,既写公文材料也搞文艺创作,推动并践行本土原创计划。集子里面的习作大多数是这几年的。如果“实用文学”概念成立的话,这应该就是一本实用文学集。因为大部分作品属于因工作需要或受命而写。
需要说明的是:《粤北地区(清远市)现场会行车途中解说词》不是我一个人完成的,只是由我执笔。前后17稿,市委市政府办公室的同志为此增添内容、修改词句而花费了大量的精力。通过这篇解说词,可以了解当时清远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情况以及清远的历史人文,对文秘人员撰写类似稿件也有参考作用。于是决定收录进来,如有不妥,责任自负,与他人无关。
我依然走在青青的泥土上,依然仰望天空。能走多远攀多高,既努力也随缘。我只需要坚定一个信念:写作是可以不退休的。
杨振林 2021年1月6日于清远
几种实用文体小语
作者:杨振林
主持词小语
文艺活动主持词不难写,但难写好。不需要太多的文采,但不能没有文采。不过,文采不是主要问题。
大型文艺活动,要考虑的问题很多,首先是政治性、政策性。且不说站位有多高、把握有多精准,但起码不能出错。
政治、政策,还有法规,背后是统揽全局的大文化。想写好主持词,唯有虚怀若谷,通过学习丰富知识,通过学习消除“所知障”。
细节决定成败。有些细节,必须为主办方考虑,同时要为主持人考虑。尤其是知名主持人,平时本来就很忙,节庆时分更抢手,主持节目一场接一场,没时间参加彩排,甚至来不及细看。
比如:介绍嘉宾,看似小事,但如果出错,宾主双方都会心里不痛快。虽然责任不在撰稿人,但主办方花钱买面子,而一个小小的环节就弄得人家没面子,于心何忍?我惯于写上“另纸打印、每人之间空一行”,这是有原因的。经验告诉我:名单往往在开场前就有变化。这时候,“空行”发挥了效率与质量,尤其便于手写工整、清晰。
又比如:修改、定稿是主办方,而修改后不一定会反馈给撰稿人。因此,有些不能删改的内容,用《重要提示》强调一下。
此外,结束语里面,不要忘记感谢台前幕后紧张忙碌的工作人员。演出前的讲话不是常有“预祝晚会取得圆满成功”么?一人向隅,就是缺陷,在撰稿中加一句话,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
歌词小语
连续五年的“村歌嘹亮”工程,使清远的歌词创作渐渐热闹起来。尤其是县域作者,有的简直进入“痴迷”状态,作品越来越成熟,不少作品被“学习强国”选用、在省市获奖。推文的兴起,使这些作品渐渐得到传播。“村歌嘹亮”工程的绩效,由此可见一斑。
十年前,我有幸结识中国村歌发源地浙江的音乐人,故先于本地文友学习村歌创作,领悟到写村歌必须有其“特色元素”,并多次在改稿会上与同仁交流、分享。提出采风要点:找出该村的特色,最好是具有唯一性。在全国唯一最好,在全省唯一也很好,在全市唯一也不错,在全县唯一也可取。实在找不到的话,就让“亮点集合。”新时代的每个村都在加速发展,都有亮点可写。
大多数歌词作者和我一样,从喜欢写诗转到写歌词,也都渐渐领悟到现代诗与歌词原来是两码事。如果处理得好,写诗的语言、表达方式对歌词有帮助;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跳不出“所知障”,反受其害,写出来的东西可能会处于诗与歌词之间的特殊状态。“诗贵含蓄词要明白”,观点不难记,但要领悟并体现于作品中,须下苦功。
在整理歌词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又遇到瓶颈:出现意象重复。如此,原创性就打了折扣。没有捷径可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唱好歌曲、多品味好歌词。同时,读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书,比如哲学。提高文化思想水平,开阔眼界。
功夫在诗外,同样也在“词”外。
朗诵诗小语
1986年之后,我从学写古典格律体诗词为主转向兼学现代自由体新诗。多年以后,突然觉得自由体新诗好像被“视觉化”,不太适合朗诵。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些写朗诵诗的任务落到我头上。于是开始尝试解决如何才能适合朗诵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在没有字幕显示的情况下,受众能听清楚。
这本集子选录了20首朗诵诗或自己认为适合朗诵的诗作,其中“命题作文”约占三分之二。
“命题作文”好写也不好写。说好写,是因为问清楚对方有哪些内容必须写进去之后,初稿就能写到点子上。说不好写,是因为修改时会遇到一些难题,沟通费脑筋。比如命题者往往要增加不少内容,甚至导致整首诗往“工作总结”的方向发展。
这时候,既要坚持诗歌原则也要适当的妥协。
另外,如果对方是多层级审稿,我会请对方下笔,并说“您尽管加、放心写,公文语言也行。怎样变成诗句,是我的事。”
这个办法挺管用。
散文小语
一直不知道自己会写散文。一位相知多年的文友看了《我的连州》,说我散文写得不错。我答道:这是应邀写的电视宣传片解说词,写成这个样子并非初衷,因为写散文不是我所擅长的。
后来,我写了《北江文化手记》,一共16篇。他说:还说你不会写散文?这是很好的“文化散文”呀!
我没想到,这些从工作记录里整理出来的东西,成了他眼中不错的散文。这位文友既写散文也研究散文理论,我相信他这番话。也因此受到鼓舞,外出考察、学习,都尽量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然后抽空整理成篇。
这些文字成了我的散文习作,也成为了资料储备。比如《北江文化手记》,许多素材用在了大型环保系列片《寻找清远好山好水》当中,甚至有些段落直接成为解说词。
再后来,陆陆续续有人找我为其即将出版的文集写序。我的文艺理论基础薄弱,但推辞不掉,只好写读后感,作者都没否定。直到我一直景仰的文学老师桂汉标出版诗集《天道如风》也令我写序,我才觉得这种表达方式也行。但毕竟很不专业,于是在感谢桂老师青眼有加的同时,附上一句“是为序,或非序”。因此,把绝大多数前言后记归类到这一小辑,大体上都属于散文吧。
解说词小语
有人说:杨振林什么文章都能写。
我说:我不是能写,更不是什么都能写,而是肯写。
无论是公文材料还是要求具有一定文学性的应用文,我从来不推辞,也不敢推辞。本职工作,没什么条件可讲。更何况,与其被动接受不如积极承当。这样,反而没了畏惧心理,写起来压力自然减轻。
青年时代遇到多次这样的情况:接受任务时心里空荡荡的,没把握更没思路,有些体裁根本没写过。当时没有互联网,于是第一时间找资料、问会写的人。
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写电视片解说词的,只记得是从模仿开始的。近年,接连撰写市里重要宣传片的解说词。期间,我边学边写:下载中央台的专题片解说词、利用电视的回放功能反复观看画面与解说俱佳的片子。
多次临时抱佛脚以及“现炒现卖”之后,渐渐摸到一些门路。16集环保宣传片《寻找清远好山好水》给了我很好的学习机会,之后脑海里储存了清远很多的美景和人事。到现在,只要说出主题,片子所需要的主要画面就会闪现出来。但我知道,远远没到得心应手的境地,只能算是入门了。而新的呈现方式不断出现,学而不已才能跟上工作任务的需要。
写应用文确实属于苦差事,但只要记住“与其被动接受不如积极承当”这句话,就会轻松许多。
诗词联赋小语
把诗词联赋列入集子,是因为其现实需求。比如对联--尤其是春联、景观联,需求量很大,征稿活动频繁。在我的印象中,《联都》《中华国粹网》《河东楹联网》等资深传统文化网站,刊发征联信息最多的,就是春联和景观联。
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因此除了“进校园”等活动,不少学校还有校联、校赋。有的学校专门安排资金,通过举办网络征联比赛求得佳联。
有强大的现实需求,就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相信诗词联赋艺术不会成为“非遗”--即使将来被列入非遗,也绝不是因为要“抢救”“拯救”,而是因为它的魅力、影响力,因为它重要的文化地位。
《阡陌远空》金声玉振
——贺杨振林大著出版
作者:桂汉标
阡塍走过染稻香,
陌头访谈激灵感。
远望不离脚下土,
空谷更闻足音响。
金科在胸写赤诚,
声采重义创新章。
玉石尤作细处雕,
振发兴举抒浩瀚。
(2023年9月1日)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