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东陵游记(4)
四、孝陵神路上的石像生
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又称“翁仲”,是皇权仪卫的缩影。这种做法开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象不尽相同。唐朝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用石兽六只,五品以上官员用石兽四只。北宋末年形成了以中轴线为对称,分布神路两侧的石像生。元明清之际,均是以轴线为中心的墓葬形式。
明代的石像生,除设石虎、石羊外,还增设了石马、石麒麟、石大象等野兽。清朝的礼制规定,二、三品官员用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四、五品官员用石马、石虎各一对,六品以下官员一律禁立石兽。
石像生陈列于神道两侧,不仅为了展示帝王的威仪,也有祈福辟邪之意,同时还有为墓主人充当警卫与随从之意。我曾经去过北京明十三陵、南京明孝陵和西安唐乾陵,看到陵墓前神路两侧,各种各样的石像生,也很精美雄伟。
从孝陵神路上的大碑亭北行,绕过案山影壁山,就可以看到石像生了。石像生也是神路上,一道令人神往的、特别的风景线。孝陵的石像生一共有18对,最南端由一对石望柱作为前导,往北依次为:狮子、狻猊、骆驼、大象、麒麟、马(立卧式各1对),武将和文臣各3对。每一件雕刻品都有着它的寓意:狮子凶猛,吼声震天,群兽闻声,无不惊恐,是势力强大的象征;大象驯服,表示皇帝广有“顺民”,可任意统治;骏马善跑,以此炫耀皇帝统治疆域的广阔,可任意驰骋;文臣、武将是朝中文武百官的代表,象征皇帝拥有忠臣良将,善理国事,以此来显示皇朝的巩固。孝陵石像生是清代早期的石雕作品,线条明快,古朴典雅,刀法遒劲有力,立者威猛凶悍,卧者安然恬静,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而其中的6对人物雕像所着服装、佩饰又都鲜明地反映出那个时代、那个民族的独有特征,为我们研究满族服饰、风俗提供了很好的物证。
清孝陵墓前神路上的石像生,我看了后,感觉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孝陵前的石像生,是清朝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组,这些石像生,分列神路两侧,好像一支庞大的护卫队,在保护着死去的皇帝,好让另一个世界的皇帝不感到寂寞。这一段的神路全长870米,两旁的石像生共有18对36座,堪称神路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二是孝陵前的石像生,美丽壮观,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每座石雕均用整块石料雕成,每一座都是一件精美的石雕艺术品。它们犹如两列威武雄壮的仪仗队,排列在神路两侧,使得皇家陵园,显得更加威武、庄严、神圣、肃穆。
三是孝陵前石像生,其中的文臣武将,完全不同于明十三陵、唐乾陵前石像生文臣武将的装束打扮,是典型的满族人的装束打扮,很有民族特色,大臣们胸前挂着朝珠,背后拖着一根大辫子。看来满族统治者,还是很在乎自己民族的存在感。
四是,孝陵前的石象生,并非与孝陵同时完工,而是在后世皇帝统治时期屡有增补,直至乾隆年间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看到孝陵神路上的石像生,我觉得这些帝王们,活着时享尽了荣华富贵,死后还这么铺张浪费,搞这么大的阵式,真得有点太过分了。他们大概想不到,原来戒备森严、老百姓不得靠近的皇家陵园,现在成了人人可以游览的景点。感叹之余,我不禁有小诗一首:
生前享尽荣富贵,
死后还要仪仗队。
文臣武将立两边,
奇珍灵兽来护卫。
穷奢极欲遭骂名,
哪管后人论是非。
皇家陵园成景点,
顺治有灵徒伤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