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骑行为豆汁
王业松
我从外地回到北京后,第一想吃到的就是豆汁。8月23日清晨,我迎着朝阳,骑行25分钟到4、5公里以外的中关村护国寺小吃店买豆汁。
豆汁是北京人的传统小吃,护国寺小吃店的品种较多,都是北京人喜爱和常吃的,除豆汁外,还有炸糕、糖火烧、门钉肉饼、驴打滚、艾窝窝、爆肚、羊杂汤、糖耳朵、豌豆黄、菜团子和韭黄牛肉锅贴等二三十种食品。每天早晨六点开门,座无虚席,还有不少人买回家享用。
护国寺小吃有着300年的历史,目前北京有61家门店。经营文化是:守护传承,品味经典。
提到豆汁,外地人往往误认为就是豆浆。其实完全是两回事。首先是食材不同,豆浆的原料是黄豆,豆汁的原料是绿豆;其次是工艺不同,豆浆是现磨的,而豆汁是经过发酵变酸的;第三,是口味不同;第四,是营养不同。
一位九十岁的人,一觉醒来,清晨竟然有这么大的兴趣脚蹬自行车到那么远的地方买豆汁,可见其兴致和对美食的追求了。
民以食为天。对美食的追求贯穿人的一生。婴儿出生,第一件事就是嗷嗷待哺,“嗷嗷”就是婴儿对美食的追求。一个人如果对美食失去了追求,茶不思,饭不想了,说明此人健康堪忧了,或者说明此人精神状态不佳了。人是铁,饭是钢,三顿不吃饿得慌。人为了生存,需要吃饱;人为了生活,需要吃好。美食,提供人类吃的需要。宋代舒岳祥【冬日山居好】的诗曰:“人生何所事,口腹最相关””。道出了食品对人类生存、生活的重要。央视一套正在播放的【冰雪尖刀连】电视连续剧,从中可以看到,即使在战壕里,即使面临死亡的威胁,战士还津津有味的谈论着各自家乡的美食,东北的酸菜馅饺子、河南的胡辣汤和陕西的油泼面。
一位江苏人,为何对北京人喜爱的豆汁如此喜爱?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在北京60年了,生活习惯和饮食口味被北京人同化了;第二个原因是乡愁。我上初中离开家乡前一直生活在苏北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深受儒家耕读文化影响。我的父母是以农为业、以农为乐、以农为荣的农民。同样是农民,别人家有农忙农闲之分,而我家全年都是农忙。每年秋收结束入冬开始,我母亲除了芦苇编织外,还用绿豆做淀粉,然后再加工成粉丝出售。把农闲变成农忙的全村只有我们一家。做淀粉的过程是把浸泡后的绿豆磨成浆,用吊布过滤,过滤下来的浆沉淀下来的就是淀粉,淀粉上面的浆水经过自然发酵就成了酸浆,用酸浆当水做玉米面稀饭。我冬天每天早晚两顿都是喝这样的稀饭。这种叫酸浆稀饭的味道与北京豆汁差不多,因此,我喜欢喝北京豆汁。每次在北京喝豆汁,就想起了老家的酸浆稀饭,想起童年,想起老家的茅屋,想起我勤劳的母亲。在北京喝豆汁就为了圆这个乡愁,就是享受乡愁文化。
美食,我享受了,饮食文化,加上乡愁文化,我也享受了,我快乐!
骑行路过一个加油站,他们的标语引起了我的注意:“为美好生活加油”!我每天都在为美好的人生加油。每次的美食和文化的享受就是为了人生加油!
2023年8月23日于北京
作者王业松简介
王业松,男,1934年⽣,汉族,江苏省泗阳县⼈。南京⼤学中⽂系毕业。曾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任助理,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现为中国散⽂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在《⼈⺠⽇报》《⼈⺠论坛》⽹、《中华英才》半⽉刋、《亚洲财富国际交流》⽉刊,以及南⾮出版发⾏的《⾮洲时报》等报刊发表⽂章。已经岀版《呼应》等九卷散⽂集,计300万字。其中《⾬中送魏巍》、《我送荣毅仁副主席回家》和《我在中南海⼯作期间花絮》等散⽂在社会上⼴为流传。作者年已九旬,但仍在为时代发声。读者可从中听到⼈⺠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