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诸葛亮文化论坛
讲好诸葛亮故事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诸葛亮精神在河东溯源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躺在母亲臂弯里的河东大地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古老故事灿若繁星。为了讲好黄河故事,增强文化自信,三晋文化研究会应运而生,自此,大地上的文物开口说话,书本上的历史人物及其所承载的精神、文化焕发了生机,其中,诸葛亮与河东的渊源也愈见清晰。
在那文化遭到垄断的漫长时代,由于没有文字记载,一些重要信息只能靠口口相传,在临猗县天兴村一带家喻户晓的诸葛亮故事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有少年诸葛亮“打柴遇妖”“巧得天书”“失火惹祸”“乘龙逃脱”“龙卧南阳”等故事,灵异中显露出智慧;有诸葛亮嫡孙诸葛京“计挖壕沟”“浪池斩妖”“破塔畅道”的传说,体现的是民本思想;有浪池、烟村这些与传说故事相关的村名;有薛公黄河滩、南周垆、蔡高瓦渣地和贾村碗儿庙这些与传说故事有关的遗址。当然了,最重要的遗址还是天兴武侯庙遗址,地面隆起,状如龟背,一面的壕沟据记载是古代的汾阴古道,一面是断崖,有旧日的窑洞。当年的武侯庙大殿雄伟,偏殿雕梁画栋,四周柏树森森,有山门,有水井,可惜在上世纪50年代初,准确地说是1952年遭到彻底毁坏。
根植于民间的诸葛亮故事是毁不掉的,那是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的精神食粮,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一、十月初一是传统的诸葛亮庙会,唱大戏,品美食,杂耍赛马,热闹非凡,还有进香的、问吉凶的、还愿的,周边村庄家家出动,户户锁门。特别是十月一的“送寒衣”,这一习俗与诸葛亮庙会息息相关,素馅饺子,五色纸剪就的衣裤夹层絮籽棉,用箩面的箩子捧着,在门外画圈烧掉,并祝祷:穿上棉衣,坐上骡子车,带上钱,去上天兴会。还有一些习俗,比如天兴会上不唱《黄鹤楼》、人们的口头禅“诸葛亮保佑”,冬季里,老人们的棉衣宽大,为了保暖,腰间系着大带子,习惯上称“卧龙带”;男性老人临终一定要戴一顶“诸葛亮帽”,《蒲州梆子传统剧目汇编》中有一折《甘露寺》,其中有“我皇叔说起他的孔明先生,本是荣河天庆村人氏”的道白,《山西平阳府古论快歌》里有“荣河县里出汤王,后出一人诸葛亮,善理八卦火烧曹”的唱词,《山西夸讲圣人歌》中有“荣河县里出汤王,后出一人诸葛亮,万里八卦晓阴阳”的歌词等等,足见先贤诸葛亮在这一带影响至深,诸葛亮已是百姓心中的神,诸葛亮精神成为一方民众的信仰,这是一种文化现象。
深究其中的缘由,那还得从《三国志》说开去,《三国志》卷三十五记载“……咸熙元年,内移河东”,说的是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儿子诸葛瞻、长孙诸葛尚一起在绵竹阵亡,为蜀尽忠。诸葛亮的后人就剩下了次孙诸葛京。诸葛京后来到了河东,从此诸葛家族在河东生活二十三世,直到唐大中年间又重新搬离。《粤大记》有“咸熙初徙其家河东”的记载,《四库全书》也有印证。浙江诸葛村《诸葛氏宗谱》有记载:“公讳京,由南阳还河东”;江苏丹阳金坛谨慎堂《诸葛氏宗谱》更有“移河东归宗”的说法。而明代嘉靖17年的《荣河县志》记录着天兴村有诸葛武侯墓、武侯庙,还有“诸葛亮生于天兴,长在寺底”的传说以及针对这一传说的编者按。
仅凭以上内容,说诸葛亮的出生地是天兴村,还是不够严谨的。除非有奇迹出现,就像出土的魏襄王墓中的《竹书纪年》,春秋时期晋的史官与战国魏的史官留下的竹简,有力佐证了《史记》中“中华5000年”的论断。目前的诸葛亮文化研究结论只能说,河东天兴村是诸葛故里,“世传亮生于天兴”的“世传”是有依据的。
现在,我们回归于现实。诸葛亮究竟出生于何地,史学界尚有不同的声音。“诸葛亮出生于天兴村”的流派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诸葛京徙其家河东天兴村繁衍生息,这是不争的史实。深入挖掘诸葛亮及其文化精髓和时代内涵,才是当务之急。因为诸葛亮精神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诸葛亮是公认的智慧化身。先主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一对智慧超群,联吴抗曹的策略确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 这是《三国志》里的评价可知诸葛亮是军事家,又是先进武器的研发者。司马懿称赞诸葛亮说:“天下奇才也!”刘备亦说“君才十倍曹丕”,都肯定了诸葛亮的智慧。
诸葛亮一生仁德治国,忠贞不二,为蜀汉政权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治蜀期间,蜀汉境内上下相安,百姓安居乐业,国力蒸蒸日上。他曾感激涕零地给先主说过:“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最终,献身于北伐疆场,不仅在蜀,更广大的范围内,人们都受到了诸葛亮精神的鼓舞。他的前后《出师表》万民景仰,影响深远。
诸葛亮在蜀汉位高权重,却能清廉为政。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物,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是一种精神境界,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思和效法。
诸葛亮在教育子女方面亦堪称楷模。在家教家训上,他开创了“从娃娃抓起”教育的成功先例。公元234年,诸葛亮四十七岁,在他出师武功前夕,给其兄诸葛瑾信中写道:“瞻今已八岁,聪明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即为八岁儿子诸葛瞻写下著名的千古雄文《诫子书》,勉励儿子专心致志,勤奋学习,加强自身的修养,以确立远大的志向和人生目标。其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等金句成为后世励志求学者的座右铭。
挖掘研究诸葛亮文化,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曾经河东这块热土因诸葛亮文化而熠熠生辉,未来诸葛亮文化将在河东大地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孙宏恩,女,中学教师,热爱乡土文化,临猗县诸葛亮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临猗县三晋文化研究会成员,临猗县诸葛亮研究会成员。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