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晨话》阅读有奖征文001:
晨话缕缕稻花香
文/贾善耕
在这个秋风送爽的季节里,杨延斌文友的《泉城晨话》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表160多期了,记得两年前我们相识的时候,《泉城晨话》还没有诞生,我对老杨的认识也仅仅限于认识阶段,真正了解老杨或者说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是从他的文章开始,特别是从他的《泉城晨话》开始的,并逐步深入,直至成为好朋友。因此,从他创办的这个栏目第一篇开始,我基本上都能抽出时间来阅读,即使有时漏掉,也会在以后找机会补上。
最近一次和老杨见面,是他刚从他的“第一故乡” 黑龙江省查哈阳农场回来,他在那里生活了8年,从12岁到20岁,不仅由一名来自农村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健壮的男人,还实现了精神的涅槃,由一名小学生成长为一位作家。
他在查哈阳的40多天里,又写了二十多篇文章,多半与查哈阳有关,我都一一拜读了,有的还读了两三遍。我觉得:他的作品反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位出身农家且命运多舛的农家子弟生活、生长和与困境顽强抗争,走向自立自强的自传体纪实文学,在地理上涉及齐鲁和北大荒,年龄跨度为从少年到老年,在思想跨度上从单纯的追求生存到追求文学,以至于追求人生的崇高境界。
作为一个走近70岁的老人,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回望过去,写出他亲身经历以及看到的想到的故事,给人以展示和启发,便是一件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因此,如果让我谈谈感受的话,我是一言难尽的。因为老杨比我的年龄大几岁,我虽然也出生在农家,也经历过吃糠咽菜的生活,但比起老杨来,我真的没有资格和他谈人生的挫折和苦难。
他自幼父母双亡,童年和少年时代在山东平原的农村度过,在那个吃不饱饭、生存都是大问题的特殊家庭中,被二姐千方百计带到了陌生的北大荒,继续着他的少年生活,那年他12岁。
在那片黑土地上,他在姐姐姐夫的照顾下,一边上学,一边捡拾废品或者挖猪草,鬼使神差地在垃圾堆里捡到了一本残缺的小说《苦菜花》,在那个年代,这本书还被当作毒草来批判,试想:一位十几岁捡垃圾的孩子,半读半猜地被那部书的故事吸引,然后又为了更好地阅读拼命的查阅背诵字典,这需要多大的毅力?俗话说,苦难是一位老师,自古英才多磨难,老杨现在之所以成为省内外知名的作家,《都市头条・济南头条》首席专栏作家,不正是那本残缺不全的小说给了他最初的启蒙吗?如果说老杨的作品以及他本人处处都展示着满满的正能量,谁能说那本他在垃圾堆捡到的文学作品没有起到滋润心田、培养正确三观的作用呢?
由于我对老杨的《泉城晨话》每一篇作品都看过,因此,我不能就某一篇作品去写读后感,我只能把他的作品像珍珠一样,用一条线穿起来,去感受他的创作特点,以及他的作品传达出来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内涵。
首先,他的作品充满着爱党爱国、浩然正气和满满的正能量。比如他写在那个困苦年代里的日常生活的时候,他回忆起了当时的各种生活场景,包括原始的生活对白,写出了当时作为少年的他细心观察和揣摩着人间的真情和大爱,以至于让他在人性的温暖中战胜所有的困难。他写某些欺负他的某些人的时候,并没有更多的书写痛苦,只是揭露和分析那个时代所产生的种种无奈和被迫的自私,当然也有人性方面的丑恶,并没有过多的谩骂和攻击他们。
一些往事,作为读者的我们都感到义愤填膺,或者说无奈至极,但他选择了善良,选择了智慧,这就给广大读者一个启示:如何面对逆境,如何自立自强!只有自立自强,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才有光明的前途。
他热爱伟大的祖国,热爱美好的生活。今年7月7日,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提醒读者不忘国耻、致力振兴中华。他写道:今天是7月7日、是我们刻骨铭心的日子, 86年前的今天,日本鬼子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家国情怀。
其次、老杨的作品具有写实的特点,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他没有为了博取读者欢心而任意虚构或者过多夸张,他写的文章时间地点人物都很清楚,甚至用真实的当事人的名字,有时读后让人感觉到隐隐的担忧,怕老杨遭到有些人的报复,但老杨好像并不担心,因为他写的是事实,而且写的是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他连自己也不放过,比如写《我的毛病》《三次大错》《糗事难忘》等等,毫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当时的虚荣和错事,抛开自己的心扉,让这些经历起到更多的警示作用,这些警示至今不会过时。
第三、文章闪现着爱的火焰,比如他用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用土办法治疗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操作案例,写出五十多年前离开老家去北大荒谋生的路上,提醒一位盲人免落深井,以及把珍贵的五元钱路费偷偷塞给盲人的故事。还有他在《井拔凉水》《降压验证》《遇见K 50》《老奶味道》等文章中,既有当时情景的描述,又有自己的客观分析与警示见解,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体现了大爱无疆的精神风范,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法治与文明、绿色消费和健康都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第四、具有强烈的感恩色彩。俗话说文如其人,文章的感恩色彩,来源于作者的感恩思想,对老杨来说,北大荒及查哈阳农场是他精神上的第一故乡,他虽然没有出生在那里,但是他在那里得到了基本的温饱,找到了文学这颗启明星,参加工作以后,他和兵团的领导和同志们战天斗地,书写了农垦人在北大荒的一部创业史,比如在他的文章中,详细记录了开荒修桥、冻土打炮、沤麻、春种秋收以及拨河比赛等一系列的劳动场面和故事,情景交融、令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了广大农垦战士奋勇争先、公而忘私、团结奋斗的感人故事,也写出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和团队精神,令人深受教育和鼓舞,同时、也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写了几篇值得令人反思的真实案例,如有的文章中提到的顾大姐的经历等等,虽然现代看起来不可思议,但那段特殊历史阶段出现的特殊现象,却永远让我们警钟长鸣。
第五、在讴歌时代中提出基于历史的追问。老杨60多岁,经历了大多数同龄人没有经过的坎坷,正是这种坎坷,让他的少年时代跨越两千多公里,既感受到了齐鲁大地的巨变和查哈阳农场的今昔,作为半个世纪的亲历者,他有资格去爱那片遥远的黑土地,是那块黑土地给了他生命的延续和对文学的追求,给了他青年时代应有的坚韧不拔和爱憎分明的性格,在抒发他的爱恋时,他毫不吝啬笔墨,用生动的文学语言歌颂黑土地之美,比较典型的作品有《与时而歌》《穿越万年》《场院记忆》等等。
比如他在《50年情怀》写道:这次回到查哈阳,为了纪念两个8月12日,一个是55年前的1968年8月12日,我从山东平原县水务街,投亲到查哈阳的稻花香;二是50年前的1973年8月12日,我在稻花香一队参加工作;今年的8月12日,又巧遇查哈阳第二届粥米节。我感觉8月12日的缘分都发生在查哈阳,更加深了我对查哈阳的思念和眷恋。
再比如他介绍查哈阳农场的机械化程度时,写道:科技改变着世界,说不定让人一觉醒来,某一个领域就和昨天大不一样。科技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查哈阳的农民们,他们从插秧播种,到打理稻苗生长,再到水稻变成大米,已经颠覆了原来意义上的播种收获。我感觉现在查哈阳的稻农们,好像是把雪白的大米“玩出来”似的……
在赞美的同时针对当下的社会意识形态,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于查哈阳的古文明传播,他写道.如果说查哈阳大米闻名于全国,这个在北大荒可能人人皆知,但要说查哈阳这个地方与史前文明有什么联系,知道的人可能不会太多。呼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
——关于信仰,他写道: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体力劳动,就像参加一场体育竞技比赛,很可能浑身累得想瘫软在床上,但是,留在心里的却是快乐。我想追问的是,那种精神氛围去哪里了呢?
——关于从动物的特点预防地震,他写道:有太多太多的动物,以千奇百怪的方式拯救过人命。所以,我们也有千百条理由不要伤害动物,哪怕是一只蚂蚁......
第六、文学来源于生活,但需要勤奋创作。
从老杨的文章中得知,35岁那年他从小兴安岭南麓的浩良河回到山东德州时,他已经在许多报刊上发表过通讯报道、杂文等作品了,已成为原单位里的写作骨干,承担了宣传报道工作。之后,在德州工作的日子里,虽然工作十分繁忙,但他能勤于积累素材,陆续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通讯报道文章和针砭时弊的杂文,并加入了文学团队,成为多家文学组织的会员。
退休之后,他一发不可收,所有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历都成为他创作的素材,文学作品不断登上大报大刊,并获得国内各类文学比赛的奖励,特别是两年前他在《作家报》发表了7000字的文学评论,在文坛引发了高度关注,各种约稿及文学活动层出不穷。
但面对的现实是:他又和老伴承担起了照看三个外孙的重担,从日常照顾到接送上学,回家后,又要陪着孩子锻炼和娱乐,占用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老杨毕竟是老杨,他始终把文学创作作为他的精神动力和人生方向,一边看孩子和从事家务、一边千方百计地找时间进行创作和参加文学活动。
在他的文章中,他写道:困难是有的,我得想办法克服,学会争时间,抢时间,找时间,挤时间,最关键的是我得学会抗干扰。
如果说作为读者,我对老杨还有什么要求的话,那就是有几篇文章,感到还没有写完,比如巨人毛毛这一篇,我们还想知道毛毛和他爱人的更多故事,是什么样的动人故事支撑起了巨人毛毛的巨人称号?可能是老杨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感人故事都写出来,但读者是贪婪的,期待老杨用更多的方式,继续把类似的故事写出来,释怀读者的悬念。
虽然这种要求有点苛刻,但我们觉得老杨会做到的,因为他虽然是一个退休老人,但他也是一位作家,关于作家的责任,他理解的非常到位并始终履行。
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既然一个人走上了作家之路,也就等于把一副社会重担压在了自己肩上。一个人跨进了作家门槛儿,就不是你想不想和愿不愿意为这个社会的思想阵地,文化阵地以及社会责任负重前行,而是必须具有社会担当,自觉担负起一个歌者和“美容师”的社会角色,树立起一个志愿扮靓社会,善于用感人的故事鼓舞人,能够启迪人的心智的语言文字,为社会增添爱的温暖的责任。
老杨写的这一段话,既是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也是他的文学路径,更是对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一个忠告,这是作家的良心吧。
记得以前见面时,老杨曾告诉我,他有一个愿望,就是尽最大努力把《泉城晨话》写到1000期,我惊叹不已,即使每天写一篇,也要再写好几年,恐怕要写到80岁吧,但根据我对老杨性格的了解,我深信不疑。
这是他的文学梦想,创作是他的毕生追求,《泉城晨话》是他的文学驿站,《都市头条・济南头条》是助力他前进的媒体平台,平台负责人宋俊忠先生曾是济南市作协的领导,更是一位国内知名作家,是一名文学伯乐。而我作为他的朋友和一位热心读者,也将以文学的方式不断为他助力和加油。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老杨的《泉城晨话》将突破200期,这是老杨文学征程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一次新的起点,沐浴着飒爽的秋风,我想说:
老杨、读你的作品,我受益多多,虽然有写查哈阳的,也有写山东或其他地方的,但总有一种查哈阳稻花香的味道,你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在查哈阳的经历与收获,都已经融化在你的血液中,融入你的文学作品中了,温暖和鼓舞着每一位读者,应该说声谢谢了。在《泉城晨话》创作即将到达200期的时候,我写下这些文字,算是贺词和读后感吧。
追梦路上、让我们共同迎着霞光、携手同行,创作更多的尤如《泉城晨话》这样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更多霞光灿烂的早晨,一路相伴稻花香……
附:
《泉城晨话》阅读有奖征文启事

《泉城晨话》是《都市头条·济南头条》首位签约专栏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杨延斌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的散文杂文专栏。作者依托雄厚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以普通百姓视角,饱满的感情关注百姓日常生活,深深扎根于大地,讴歌美好,鞭挞丑恶,文风朴实,风格独到,逐渐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喜爱。有不少生活经验、点子为许多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奇特感受和益处。从2022年1月22日开始,到2023年底即将刊发200期。
自《泉城晨话》刊发以来,作者杨延斌以打造文学名片为目标,勤奋写作,精益求精,力争每一篇作品都成为精品佳作,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和欢迎,阅读《泉城晨话》已经成为部分读者的生活必须。几乎每一篇作品都荣登《都市红榜》,还有相当部分作品喜登人气榜。
为了把《都市头条·济南头条》《泉城晨话》这一金牌专栏进一步办好,让作者写出更多、更好的适应贴近广大读者口味的晨话作品,经《都市头条·济南头条》编辑部研究确定,从即日起开展《泉城晨话》阅读有奖征文活动,现启事如下:
主办: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协办:竹庐书院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时间:2023年9月1日——2023年11月30日
征文对象:《泉城晨话》阅读爱好者
征文内容:所有征文要围绕阅读《泉城晨话》,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感,或提出意见建议,字数不限。
征文投稿:
1、13325115197(微信同号)
2、1025924131@qq.com
3,请关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的各期《泉城晨话》,亦可同时关注杨延斌公众号,获取各期《泉城晨话》。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将开设有奖征文专栏,陆续刊发符合要求的征文作品。
征文结束后,将组成由作家、专家、教授、学者、编辑、记者组成的评委会,无记名投票,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并根据文章影响力和阅读点赞量等条件,选出最高的前二名作者为人气奖。(评委作品不参与评奖,作者杨延斌不作为评委)。
一等奖一名:奖金3000元,并颁发荣誉证书
二等奖五名:每人奖金1000元,并颁发荣誉证书
三等奖十名:每人奖金500元,并颁发荣誉证书
优秀奖若干:颁发价值200元的白酒,并颁发荣誉证书
人气奖二名:选取征文中阅读浏览量最高的前两位每人奖金1000元,并颁发荣誉证书
所有获奖者,将在适当时机,应邀参加在泉城济南举行的颁奖及《泉城晨话》200期盛典。时间届时通知。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2023年8月30日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