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迷阵,实现民族音乐的崛起
——对民族音乐现状的思考
作者/马民权
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遗产和艺术珍品, 引人骄傲自豪。她们不但在中国历史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中起着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一代复一代地铸造中华民族之魂和时代精神。
社会在进步,历史在发展,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现已进入又一个百年的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冲破了“左”的思想禁锢,政治在变革,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前进,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质的变化,人们的观念意识正在不断更新。特别是面临百年未遇的世界大变局的当下,东西方政治对立,经济对抗,导致文化博奕,愈演愈烈。面对这纷繁复杂的现日今时,民族音乐如何在形势飞速发展中求得健康发展,从而弘扬民族精神,发扬民族音乐优秀传统精华,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先、无愧于后世,突破时间的界限,跨越时代;突破空间的限制,跨越国界;突破民族的、阶级的和社会制度界限的大量的新型的民族音乐成就来呢?这是时代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和崇高使命。
中国,是一个经历万年的文明古国。她既有引人骄傲和自豪的文明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艺术,但也给我们的社会进步留下了沉重负担。诚然,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勃勃生机和话力,现代化建设这一社会优化进程亦在神州大地全方位推进。而且塑造反映民族精神的民族音乐在这一优化进程中,如不努力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要,仍然沉醉在与生俱来的骄傲自豪中,或是紧紧跟随政治去发出所谓“时代强音”等等这些,只能是抑制民族音乐探索创新的时代风格的发展进程。
继承传统,必然意味着突破传统,不扬弃则不能继承。民族音乐如何发展,首先就应该面对现实和未来去继承传统音乐的精华,进行再创造,发扬光大,在音乐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唤起民族音乐意识的觉醒,从而,振奋民族的时代精神。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在观念上必须更新,这不仅仅局限于民族创作思想、创作理论和表现实践方面,而是诸如音乐的时空观、范畴观、整体观和价值观,以及社会、市场、体制、机制等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的立体观念意识的更新。
改革开放打开了久以封闭的国门,这并非坏事,这对发展我们的社会、经济乃至文化科学等十分必要。但,奇怪的是,改革开放似乎对我们民族音乐的发展没有取得显著效应。应当承认,民族音乐的发展观念有所更新 ,在某些方面如网络影视表现手段上有较大突破,但这些更新突破都不是以研究传统音乐和发展民族音乐为主的冲击,而是以冲破甚至击毁传统为主要特征的西方现代音乐的冲击。面对这一冲击,虽然,我们曾多次予以回应,但,最终我们的民族音乐还是弱化无力而一蹶不振。
就拿我们湖北省来说,地处中原重地,楚、汉文化灿烂辉煌。近数十年来,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就,民歌、民舞、曲艺、戏曲、器乐等民族民间音乐遗产的搜集整理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中国民歌·湖北卷》收集近两万多首,入选千余首,是全国集成出版首卷,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理事会的一致好评;《编钟乐舞》走向了世界,戏曲音乐特别是黄梅戏音乐、曲艺音乐、民族器乐、民歌民舞创新改革等方面都有可喜的探索;民族音乐理论研究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与高度。但面对百年世界大变局的现时,根据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我们民族音乐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和时代的步伐。现有成就已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人们心理变化和生活需求的多元异化而淡化,民族音乐的走向正处在时代发展的十字路口。正因为如此,“刀郎现象”才风生水起,风起云涌,冲出了国门,冲向了世界。
时代需要动人的音乐,音乐必须跟上伟大的时代。可以说,改革开放给我们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品意识的觉醒,市场机制的形成,应该说对发展民族音乐能起到催化功效和促进作用,但现实恰恰相反,那些以节奏强烈旋律狂放,不伦不类歇斯底里的通俗音乐和摇滚乐,不仅仅充斥城镇平原,就连偏远闭塞的深山老林中也比比皆是,其商品价值是得而失实。似这些音乐的多元组成,无可非议,但社会效应却令人担忧。究其因,关键是我们民族音乐本身的竞争能力没有得到增强,民族音乐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从文化市场上看,民族音乐的音像作品在出版发行上廖廖无几,即是见到一些,其录制质量、装璜设计等等也不尽人意,是社会优化进步带来的观念偏颇还是出版发行界的个人喜好所致?仅此可见,我们民族音乐的社会生产力和自身价值表现力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我们的民族音乐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有大量超越西方理论规范的音乐现象,而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民族音乐却被时髦的新潮音乐的狂热和盲目对西方音乐的崇拜所隐没,但愿这只是一种暂时得现象。由此,我们民族音乐的发展已进入挑战与困惑、竞争与选择的迷阵。
“解放思想,黄金万两;观念更新,遍地黄金”。民族音乐要发展,解放思想为重,观念更新为要。解放思想,既不能妄自菲薄我们的传统音乐,又不能仿古照搬。更新观念,既不能倒退到任何已逝的“过去”,又不能全盘否定民族音乐的根基。这就要求我们努力继承民族音乐传统精华,着劲于扬弃之功、突破之力、创新之举。沉重的历史传统负荷如果转化为推动时代前进的热能,其负荷也就不再以“沉重”而言了。解放思想,观念更新,既不能盲目崇拜西方古典音乐规范,追求时髦的现代新潮的刺激手段,更不能排除一切外来的东西。吸收其优秀的音乐成果,有的放矢的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海之水可以载我民族音乐之舟,这也是把握民族音乐发展时空的一条捷径,关键是如何“借”如何载的实施了。
除实现民族音乐群体本身思想解放外,更为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对民族音乐的观念意识也必须更新,“外国月圆”“故乡月也圆”。“阳春白雪”和者太寡,其白雪必将被阳春所融化掉;“下里巴人”和者太多,其民族精神的弘扬则无望了。要达到全社会对民族音乐的观念更新,除民族音乐本身的努力外,管理体制的改革,运行机制的完善,也应该是时候了。于此同时,还需要宣传媒介、现代科技手段的助力,更有赖于国民教育之长期“积累”,坚持不懈地强壮民族音乐的躯体,振奋民族时代精神。
更新观念,发扬民族音乐传统精神,吸收外来优秀音乐成果,强力推进我们民族音乐的发展,使我民族之魂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在伟大时代社会变革的洪流中,走出走阵,实现民族音乐的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