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未懈怠的冶氏“司马迁”
青海 马学忠
对冶德明老先生一生的著述成果——《冶土司冶姓回族纪略》、《青海冶土司及冶姓回族溯源》,至今好多人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原因何在呢?

原因虽很多,但其中对冶老写作环境和撰写过程的艰辛缺乏了解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有对文化、对历史的不重视。
冶德明老先生作为一名国家基层工作人员,在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的同时,25岁起开始着手收集冶土司的史料,直至79岁高龄仍孜孜不倦地搜集、整理资料,期间,身份不断转换,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但冶老能够保持住持续的热情和努力,从不懈怠,始终没有停止思考和努力,在漫长岁月里专注于从事被其他人视作枯燥乏味的冶土司家族史的发掘、整理和撰写工作。

为了撰写冶土司家族史,冶老节衣缩食,呕心沥血,足迹遍及甘青宁新等省区,数十年间,行程数千公里,历经千辛万苦;为了史料更加详尽全面,冶老数十载搜集资料,追根溯源,多方求证,梳理成文,笔耕不辍,数易其稿,这其中的辛苦心酸,恐怕唯有冶老和其贤弟冶德忠等极少数亲友深知;为了学习借鉴撰写方法和技巧,冶老广交各类专家、学者和文化名人,自己也成为一位极有分量的文化名人。
退休后理应颐养天年,而冶老却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以“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的使命感,起身力行,更加深情地投入到专注了一生的冶土司家族史,最终在耄耋之年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以此报效祖国,告慰冶氏先祖,激励后辈。
冶老的这两本著作,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代表了省内乃至国内冶土司家族史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性思考,其中颇多个人见解,很多观点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冶老虽撰写的是冶土司的家族史,但传承的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为我们了解冶土司历史及冶氏后裔的现状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文化是认识事物的动力,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是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陶冶着情操,凝聚着人心。
冶老像蜡烛照亮了他人,燃烧了自己。相信那些目前尚未足够重视冶老成果和文化的人,必将改变看法,愿冶老的历史功绩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肯定。
2023年8月31日星期四
作者简介:

马学忠,网名,西海天马,青海省海东市人,法律研究生。曾任教师,情钟于史学,文学,哲学,国学,现为自由作家,善长诗歌,散文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