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花终要开放,坚持必有收获
——由诗人“任学路现象”引发的思考
作者:田也
任学路是一位北京诗人,当过工人,做过企业专职法律顾问,在自学考试获得法律专业毕业证书后调到报社从事编辑、记者工作,退休前几年当上了报纸的代理总编。从血气方刚到两鬓斑白,一直在基层摸爬滚打,在文化圈习文练笔,练就了扎根基层的本领,也练就了妙笔生花的文采。他在媒体从业期间,撰写新闻稿件之余也写评论、写散文和诗歌,虽是随心所欲,随性而写,却也小有成绩。
2014年,在好朋友的鼓励下,任学路正式涉足诗歌创作领域。没想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到2016年,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就创作了一千多首诗歌。在网络平台上,他的诗歌,一天之内曾被几百位粉丝争相诵读,聆听者更是成千上万;线上和线下,为他举办的个人诗歌专场朗诵会让人应接不暇,形成了独特的“任学路现象”。
z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作者要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笔者认为,任学路的诗歌创作成就,展现了他超强的原创力。这种现象,也引发了笔者对如何提高文艺作者原创力问题的初步思考。
文艺作者要提高原创力,就要具备文艺天赋。任学路小时候作文比较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有一次在排练文艺节目时,他发现有一句的结尾没有押韵,就修改了原来的词,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小时候,他唱歌非常好,老师曾动员他报考北京市少年宫合唱团;小时候,他学习成绩优秀,老师推荐他去学围棋……,我在读介绍任学路艺术成长道路的文章或者与他微信聊天时发现,他的成长与一连串的“小时候”密不可分。可以说,任学路是一位具备较强文艺天赋的作者。
笔者认为,人生在世,贵在认识自己,这对于搞文艺的人来说尤其重要。许多作者辛辛苦苦写了一辈子,到头来成绩平平,这与文艺天赋不高很有关系。广而言之,文艺作者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感觉自己有一定的文艺天赋,再坚定不移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否则,很可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收效甚微,更谈不上提高原创力了。
文艺作者要提高原创力,就要树立崇高理想。任学路是一位有崇高艺术理想的人,既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壮士之心,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这源于他早年境遇坎坷而得到社会关爱的经历,也源于他后来因为新闻采访工作的需要,常年在基层奔波,培养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还源于读书生活打开了他的视野,提高了思想境界。为人民而写,为时代而歌,是他矢志不移的追求,也成为他提高原创力的强大动力,正如他在诗歌《格局》里所写的:“格局合规/天地人和谐一体/格局大气/这一生游刃有余。”
笔者认为,在提高原创力上,任学路是一个“游刃有余”的学者型诗人。一个人有多高的理想,就有多大的作为,搞文艺工作亦是如此。广而言之,文艺作者应该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大方向下,树立崇高的艺术理想,充分发挥艺术理想对提高原创力的拉动作用,不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文艺作者要提高原创力,就要夯实情感基础。任学路在诗歌《我知道》中这样写到:“用热情去/把世界拥抱/用热爱来/与人相交”。九十年代,他丢了一辆自行车没有去报案,理由居然是:一旦警察破不了案,还要被扣奖金。任学路从小时候起就热爱生活,在他眼里,一朝一夕都是那么多情,一草一木都是那么可爱。有情有爱,就需要寻觅知音,就需要表达出来,热爱读书、热爱文艺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在家里睡觉/每个梦都可能很美/在家里吃饭/每道菜都感觉好香/家就是温馨的港湾/船在这里出航返航”,透过这首贴心又暖心的《家》,我们可以窥见他浓浓的家国情怀。他在诗歌创作上,即便诸事缠身,也能坚持不懈;即便身患重病,仍然笔耕不辍。
笔者认为,满怀热情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原动力,在文艺创作方面也是如此,热爱生活是提高作者原创力的基础环节。广而言之,文艺作者应该在深入生活、勤奋读书方面下功夫,在自觉接受古今中外经典作品的滋养中培养浓厚的文艺情趣和大情大爱,以此来支撑文艺创作的大厦,这样的大厦才会宏伟壮丽,这样的大厦才会有新姿新貌。
文艺作者要提高原创力,就要学好文艺知识。任学路的诗歌看似平淡却有味道,看似通俗绝不庸俗,取材于日常,取材于平常,笔墨畅游于人生,畅游于哲学,以熟面入,以生面出;以平实入,以奇崛出;像一条小溪,拥抱的是大河浩荡;像一缕春风,引领的是万紫千红。可以说,任学路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与他年轻时多年苦读,扎实自学文艺知识密不可分。
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在北京怀柔区上班,半个月才能回城里休息两天。休息时,他常去王府井书店买书买杂志。很长一段时间里,与他朝夕相伴的是《北京文学》和《诗刊》;他曾不厌其烦地抄写《红楼梦》中的诗句,也曾熟读贺敬之、郭小川等名家的作品;他喜欢看各种文艺演出,经常去参观画展;他积极参加中国语言逻辑大学、中山夜校等社会大学的学习和文学创作、影视创作、书法篆刻等讲座式的学习,苦练语言逻辑的基本功。
笔者认为,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也是衡量作者原创力的一把标尺,而创新的基础在于具备扎实的文艺知识,正像根深才能叶茂一样。任学路能有今天的文学成就,正是得益于他废寝忘食、日积月累地广泛吸收和借鉴各种报刊杂志上的文艺知识。广而言之,文艺作者应该强化“先磨刀,后砍柴”的意识,克服浮躁心理,抵御名利诱惑,静下心来,深入系统地学习文艺知识,提高艺术修养。
文艺作者只有提高原创力,才能得到社会认可。最近,任学路的诗歌《当青春已成过往》,短短一周时间,仅在“诗入人心”诵读平台,就有3800多人(次)诵读。任学路不断给我发来微信截图,告知我诵读这首诗歌的人数持续攀升的数字。我与任学路远隔百里之遥,也未通话,但我能明显感知到他兴奋的心情,我也为他而高兴。有个微友曾对任学路说:“您的作品令人百读不厌!您基本不用生僻字!在主播群里您的作品几乎是抢!”在各个微信群里,读者类似的评价多得数不胜数。以互联网为传播基础的微信,极大地拓宽了任学路的诗歌传播渠道,为他的诗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促其早日“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当前文学市场低靡、文学书籍销路不畅的大背景下,他出版的个人诗集《生命的交响》居然几近售罄,真是少有。
笔者认为,任学路的诗歌赢得了读者的青睐,而这种青睐所产生的极大能量,又进而推动他更加勤奋地创作,激发了他的原创力,一首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正所谓“水涨船高”。广而言之,有关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完善一套务实、简便、管用的读者反馈机制,引导读者积极为优秀作品发声、点赞,以此调动文艺作者的创作积极性,激励文艺作者不断提高原创力,实现文艺创作和社会认可的良性互动。
总之,提高原创力,是摆在每位文艺作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文艺作者要z书记中国ts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崇高理想,厚植文艺情趣,学好文艺知识,以得到社会认可为主要遵循,源源不断地打造优秀作品,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2021年4月28日
★说明:截止到2023年7月底,田也先生提到的《当青春已成过往》,在【全民K歌】有一万四千多人诵读,在【诗入人心】有近五千人诵读,加上同题诵、个人独诵、双人合诵、朗诵会表演,诵读者应该有两万了。

任学路,资深编辑、记者,北京市朝阳区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副会长、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国音乐学院古曲研究会理事等。
曾在全国二百多家主流报刊发表过新闻稿件和评论、散文、杂文、诗歌等作品。诗歌作品被众多朗诵者配乐朗诵并登台表演,多家微信平台特约编辑、作者、顾问,经常举办个人作品朗诵会。舞台主持、话剧表演、话剧导演、模特走秀、诗歌朗诵等均有尝试,有诗集《生命的交响》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