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农家?美在农家!
——撷美兰陵采风散记
木子林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脑海不禁浮现出“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诗句,这是千余年前靖节先生陶渊明为我描绘的极为素朴安宁的农家之美。每每深入乡村,在静寂的草房瓦舍间感受到一点点远离尘世喧嚣的静谧,我就认为已经是寻到了农家之美的真谛。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是稼轩先生辛弃疾为我勾勒的农家后生勤谨生活之美。每每经过田间地头,看着弓背弯腰的农人,我都要寻找有无那劳作不辍的孩童,想去印证这农家朴实的天伦之美。
“乡村四月无闲人,一夜连枷响到明。”这是诚斋先生杨万里为我讲述的农民赶抢农时与天相谐的不辍之美。夜阑人静午夜梦回之时,我总在想:那些抢时劳作的人们是否还没有停歇那紧张到无法喘息的连枷阵阵?
是啊,诗人笔下,农家无处不美。“牛衣古柳卖黄瓜”“日高人渴漫思茶”在豁达乐观的东坡先生笔下,如此天干物燥人困马乏的情境也可拈来入词,供后人品咂消遣。可是在农村劳作过的人们大体知道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的滋味其实是“粒粒皆辛苦”的。千百年来,更多的农人或许是在感叹自己无法脱离土地刨食的身世之苦吧。“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其实也着实令人担心,那热爱田园生活的诗人似乎也无法在自己不明耕作就里的情怀里维持生计吧。
我记忆中的乡村,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低矮破烂的草房,是面无表情衣着褴褛不善言辞的老老少少,是对“吃国库粮”的公家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眼神里流露出的敬畏疏远,这构成了我儿时对农村对农家最直接的记忆。

今天,二十一世纪初叶,当乡村振兴进入成果展示阶段,当我随着工作队进村入户,继续用文人的眼光来探寻这农家之美时,我似乎有了新的发现。
蒙蒙细雨中,我们的第一站到达兰陵县卞庄街道小屯村,一个只有270户人家,1016人的村庄,这么详尽的数据是我在“网格全覆盖,服务零距离”的网格公示牌上捕捉到的,包括全村的党员人数都十分具体。这些细致透明的工作痕迹,应该给工作人员和周边群众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后来在东小屯党群服务中心楼前,我又听到了村领导对村庄现状和发展的介绍。特别提到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楼的建设,是临沂市派来的驻村第一书记花了大力气,多方筹集资金,搬迁坟茔,才建成了现在这整洁明亮的小广场和两层高的党群服务中心。就我所知,即使是一户普通住宅的拆迁都不知道要下多大力气,何况是涉及到更多因素的坟墓的搬迁——
“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次又一次地深入农户,做工作呗,一直到做通了为止。”
简简单单轻轻松松的一句话,不知道当时是付出了多少努力和辛苦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中有目标,脚下有力量,不计较得失自我。为了全村的美化,村干部们就是这样不知疲倦地付出着。全村主干道往日的泥路土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洁净的水泥路,无论是小雨霏霏还是大雨滂沱,都不必担心会有道路泥泞汤汤水水淋漓不断的尴尬了。可是村干部还是在雨天穿着高筒雨靴,他们应该是知道村里还有一些田地一些硬化不到的角角落落需要他们继续去跑动去协调吧,打通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分,包括边边角角。
路边的农家院是比城里人住的单层公寓楼房还要漂亮的两层别墅,前院后楼,院里花花草草争艳,各色蔬果正鲜,楼里各类高档时尚家具齐全,整洁有序,十字绣、博古架、书桌、书架、书籍和孩子的奖状,也彰显着房屋主人对知识对美的不懈的精神上的追求。这也是村子主干道“家风家训”文化墙上“严治家 知荣辱”的具体落实吧。忽然意识到:村子主干道路边,一家一户临街的墙壁早已都变身成了会说话会育人的文化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秘笈、睦邻之道……一条条一桩桩一件件,简洁、详尽、明了,一条路走下来,一览无遗,尽收眼底,只要会认字就会懂得其中的道理,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一块一块制作精美的文化宣传栏,古贤名人家规:“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是清末名臣曾国藩的家规家训;还有图文并茂的二十四孝故事:卧冰求鲤、鹿乳奉亲、怀橘遗亲……各种文化氛围的熏陶打造,置身村中,无时无处不在接受着中华美德的教育熏陶。现代农家之美,不仅在楼房庭院,在物质丰盈,还在洋溢于楼房庭院之间的中华精神的传承,中华美德的赓续。这似乎是过去文人笔下都不曾描述过的画面。
采风第二站龙沂庄。一个寓居兰陵几十年来就一直耳熟能详的村庄名字,不过也仅仅是名字熟悉,却从未曾因为某个理由,比如走亲戚串门子,而深入庄内去了它的真实样貌。打开手机上的腾讯地图,定位自己的所在,发现古老的“龙沂庄”这一地名已被“龙沂庄新区”五个字取代。跟着采风队走进庄里的东纸坊村,一样整洁干净鲜花盛开的街道,一样整饬有序的瓦屋楼房,一样打造精美的文化墙,一样扑下身子为百姓服务的村干部……这不由地让我产生了联想:在兰陵大地在沂蒙老区在山东各处甚至可以想象在全中国,美丽乡村的样子也大抵如此吧。这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思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最生动具体的画卷。决策者们在为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们谋幸福,在最古老也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村庄上作民族振兴的绣花功夫。真是了不起啊!这让我不由地感受到了国家层面施政方针史无前例的民本之美。这美是厚植在民生至上的博大情怀里的自然流露,是决策者管理者们爱民富民在精神层面上开出的至善的花朵!

想象尚未结束,感叹尚未停止,我们已经抵达“青山绿水间 锦绣大仲村”镇的永安村,下得车来,我们一行数十人同时被路边一所相依相连又相似的庭院吸引。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那豪华气派又特别讲究的外部造型,还有那散发着泰国芒果一样光泽的异域色彩,两支笔直挺立着又随风旋转的金色向日葵造型,一方淡墨微染的大理石影壁墙,几株绿植,半寸原木栅栏,彰显着庭院主人非同寻常的中外交融结合的审美。听完庭院主人——一对衣着简朴的老夫妇的介绍我们才明白,原来这是这对老夫妇的两个儿子为自己在家乡打造的居所。兄弟俩大学毕业后在泰国从事技术工作,年薪不菲,却很少回来。为了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他们不惜重金打造了这两所形制相似的豪华住处——地下一层存放农具杂物,地上三层瓷砖铺地硅藻刷墙,地暖空调一应俱全,又只摆放必须的家具物品。老两口住在这样的豪宅里,冬不冷夏不热,既宽敞舒适,又洁净安宁。两位老人看到我们这些扛着相机拿着记录本的来访者非常高兴,不论问什么,都是对答如流,谈笑风生,不卑不亢——嗯,是见过大世面的庄稼人。我们和他们聊天也是感觉如坐春风,非常自在。没有隔阂,也没有对我们的羡慕敬畏,就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仿佛远道而来的亲戚,那爽朗的笑声是发自内心的愉悦,那谈话的内容也立马让我的眼光一下子投放到了泰国——那个我只在电影《泰囧》里有所了解的国家。啊,现代的乡村,二十一世纪的农家,应该还有这与国际接轨的包容融合之美呢。这可是此前的文人从来都没有描述过的画面。
“泰式豪宅话桑麻,七个大棚忙不下。兄弟和睦争孝养,孙辈文雅璧连厦。”
是啊,不深入实地,我根本无法想象,在兰陵大地上有这么一处泰式豪宅,钢化玻璃的棚架下停着农机三轮,刚从蔬菜大棚里走出来满身散发着蔬菜和有机肥味的老农回到的是这温馨安逸的豪宅。新式农民成了我们这些“吃国库粮”的人们欣羡的对象,而这也就是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国库粮”养活下我们这些所谓“公家人”的欣慰所在吧。

美在农家,美在兰陵,美在华夏,美在时代前进的目不暇接和惊喜莫名里。试想,未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之后,农家还会有哪些出乎意料令人惊喜的美呢?会不会超越突破大中小城市的各种局限?让我们继续期待,不,不仅仅是期待,应该是继续各司其职,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不知道为什么,撷美兰陵,一路走来,古代诗人描绘的农家之美已渐渐淡出我的视线,一幅流光溢彩的崭新的美丽农家画卷正在我的脑海徐徐展开。
2023年8月30日补记8月13日
采风于福城书斋
摄影:宋国庆 张迎新 刘邦柱 吴沧海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