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国维是被吓死的吗?
有一种“惊惧”说认为,王国维投水自沉是因为害怕被北伐军杀头,不愿受此侮辱,所以才自杀的。根据是王国维的遗书中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话。
梁启超先生比较认可这一观点,他在给女儿的信中说:“他(王国维)平日对于时局的悲观,本极深刻。最近的刺激,则由两湖学者叶德辉、王葆心之被枪毙。叶平日为人本不自爱(学问却甚好), 也可说是有自取之道,王葆心是七十岁的老先生,在乡里德望甚重,只因通信有“此间是地狱’一语,被暴徒拽出,极端棰辱,卒致之死地。静公(王国维字静安)深痛之,故效屈子沉渊,一瞑不复视。 此公治学方法,极新极密,今年仅五十岁,若再延寿十年,为中国学界发明,当不可限量。今竟为恶社会所杀,海内外识与不识莫不痛悼。研究院学生皆痛哭失声,我之受刺激更不待言了。”
梁启超信中所说的叶德辉是前清御史,著名的藏书家和出版家。其政治立场很保守,不赞成相互砍头式的革命,1927年大革命时期,他骂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被农民协会的梭镖队抓去,并在1927年4月11日当作“土豪劣绅”处决了。

叶德辉像
王葆心(1867—1944)是中国近代方志学家、经学家和文史专家。1907年,王葆心应召入京,调任礼部司务厅行走,兼图书馆编纂。三年后,迁学部主事,兼礼学馆纂修。民国成立后,王葆心返回湖北,任湖北省革命实录馆总纂。1913年年末,因该馆为黎元洪下令撤销,遂改任湖南省书报局总纂。
1922年,他回到武昌,受两湖书院同学谈锡恩之邀,供职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史地部。
1923年3月20日,《文史杂志》月刊在武昌创刊,王葆心是杂志的两位主编之一,时常以本名或笔名晦堂在杂志上发表文章。1926年起,王葆心始任教于国立武昌大学(武汉大学前身)。
1927年社会上传言王葆心被北伐军所杀,其实是误传,没有那回事。没想到王国维被这一虚假消息吓得不轻。
1928年至1930年,他在新成立的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担任国文教授。1944年4月,王葆心为县志写作亲赴大别山考察,感染风寒去世。曾与王葆心交好的董必武赠题挽联“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王葆心被北伐军所杀确系误传。
这两位前清学者被杀的事实和传言,确实令王国维感到害怕。
有人说:1927年5 月间,听说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城略地打到了河南,即将北渡黄河,扫荡华北,入主京师。又听说两湖学者叶德辉、王葆心等一代名儒为北伐军或农民协会的人抓起来砍了头,王国维甚为恐惧,认为北伐成功之后,自己也不会为国民党所容,乃于惊恐中常与吴宓、陈寅恪等朋友密谋应变之策。其间有人劝其避居国外,但王国维总是踌躇不定,只是经常深夜枯坐居室流泪。
这也许是王国维赴死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他如果怕死,怎么还会自杀?他完全可以听从朋友的劝告避居国外,他有在日本留学和生活七八年的经历,又精通日语、英语和德语,去国外生活绝无问题,但他没有走。何况北伐军还未到北京,王国维并未亲眼看到遗老们被杀的事实,一个人听到一些传言就轻抛自己性命,这是何等的愚蠢的事?王国维作为一代国学大师,其智力和节操都远超于常人,怎么能做出这等愚蠢之事!
(未完待续)

王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