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耄耋白话憨子憨解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轻则失根 躁则失君
憨子(刘彦强)
提要:在本章里,老子告诉人们“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要人们治理国家处世行事要持重稳健,戒轻戒躁。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①。是以君子②终日行不离辎重③,虽有荣观④,燕处⑤超然。奈何万乘之主⑥,而以身轻天下⑦?轻则失根⑧,躁则失君。
[注释]
①重:持重、稳重。轻,轻率。静:稳健,镇静。躁:浮躁,躁动。根:根本,基础。君:主宰,也有根本的意思。②君子:与前一个“君”不同,这里指智者、“圣人”。③辎重:军中载运器械、粮食的车辆。④荣观:贵族游玩的地方,这里代指华丽的生活。⑤燕处:安居之地;这里指安然处之。⑥万乘之主:乘:指车子的数量。“万乘”指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⑦以身轻天下:身,身体,生命。轻,轻率,这里作:轻率的做……。⑧轻则失根:轻浮纵欲就会失去根本。
[译文]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沉静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会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以自己的身家生命来轻率躁动治理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治国的根本;急躁就会丧失理政的主导,最终导致国家动乱。
【耄耋白话】
这一章里,老子又提出了两对哲学范畴,即轻与重、静与躁(浮躁)的矛盾。但与前面不同,老子这次是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分主次,进而从矛盾双方的主次关系出发,明确指出“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提出了治国需要持重、稳健的观点,用现在的语言说就是“不折腾”。
理解老子这里所说的轻重、躁静矛盾,首先要解决的是轻重、躁静的含义。传统的观点将轻重理解为重量上的轻与重,将躁静理解为变化上的动与静。这种曲解老子必然带来错误的认识。例如任继愈先生就是按照上面的理解批评老子辩证法的失误,他说:“动与静的矛盾,应当把动看做是绝对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老子虽然也接触到动静的关系,但他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弄颠倒了,也就是把事物性质弄颠倒了。因此,他把静看做起主要作用的方面。所以老子的辩证法是消极的,是不彻底的,有形而上学因素。这种宇宙观和他所代表的没落阶级的立场完全相适应。”(任继愈:《老子新译》)实际上,任老先生为代表的专家之见是典型的肤浅之见,教条主义之见,他们根本不懂老子在第十六章所提出的“致虚极,守静笃”的认识论方法,硬是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给老子哲学套上没落阶级的标签。他的这种极左的观点,正是老子在十六章所批评的“不知常,妄作凶”的典型。
老子这里所讲的“重”是持重、稳重之重,“轻”是轻率、轻易之轻。老子所讲的“静”是冷静、稳健之静,“躁”是浮躁、躁动之躁。两对矛盾的含义是相通的,统一的,正因为这样,两者才能并列起来作为正确施政与日常行事的理论依据。
在本章的第一个层次,老子告诉人们,在重与轻的矛盾关系中,重是根本,轻是其次,只注重轻而忽略重,则会失去根本;在静与躁的矛盾关系中,静是躁的主宰,撇开静的躁,只会造成危害。他指出,正因为懂得这些道理,有道德的人才会在远行时一定不怕劳苦的带上辎重;虽然一路上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不为所动。唯其这样他们才能到达最终的目标地。
说明了上述道理,在第二个层次老子笔锋一转,将焦点指向掌管国家权力的统治者。批评他们为什么还要轻率浮躁的治理天下呢?他们的轻率就会失去国家的根本;浮躁就会丧失初心的主导,最终导致国家的祸乱。他其实是在郑重的告诫国家的统治者,治国理政,一定要慎重稳健,用胡锦涛的话来说,就是“不折腾”。
诚哉斯言!无数惨痛甚至血腥的历史事实都证明了老子预言的真理性。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写了南北朝时期宋武帝刘裕和宋文帝刘义龙父子二人的不同北伐结果。宋武帝刘裕率军北伐,先灭南燕继亡后秦再破北魏,光复洛阳、长安二都,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失地,使南朝刘宋“七分天下,而有其四”, 差点就完成统一大业。辛弃疾称赞这个佣工出身的皇帝“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刘裕的小名)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应该说也是个好皇帝,他继承父业,励精图治二十余年,府库充盈,器杖精良,民富国强,成就了汉之后第一个盛世元嘉之治。按理说,这样的国力对统一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情况下,彭城太守王玄谟慷慨进言,建议文帝经略中原,勾起刘义隆一腔热血。他对侍臣讲,"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追慕汉朝霍去病伐匈奴,在狼居胥封山告天,以临瀚海的雄图伟业。这本来都是好事,无可厚非,可惜准备不足,计划不周,三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父亲当年北伐收复的失地也都在他手里失去,史载:"魏人凡破南兖、徐、兖、豫、寿、冀六州,杀伤不可胜计,丁壮者即加斩戮,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所过郡县,赤地无余,春燕归,巢于林木。......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强大的刘宋王朝因为刘义隆的轻举妄动而迅速衰落,带给人民无穷的灾难。所以,辛弃疾批评他:“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裕、刘义隆父子二人,一重一轻、一静一躁,效果完全相反,国家命运由是翻转。事实证明了老子告诫的真理性。
刘义隆龙的草率表现在军事上,其实,领导人经济上的草率也同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新中国建立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全国欣欣向荣,经济迅速发展恢复。但就在此时,不知为什么领导人在没有调查了解,没有典型实验,没有充分论证,甚至可能就没有经过头脑思考的情况下,像彭德怀庐山《万言书》所批评的那样,头脑一热就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重大决策,建立人民公社、亩产万斤粮,钢产量翻一番,十五年赶英超美,一大二公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是吃了三月的共产饭,带来了三年的大饥荒,全国饿死的民众数以千万计(截止写本文时,没有见到官方的正式数据,较公认的说法是4000万左右)。其惨烈程度亘古唯一。
但愿以后的领导人能够记住老子“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告诫,像胡锦涛叮咛的那样,“不折腾”!
当然,老子将他的哲学方法论指向国家领导人,实际上,他的“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结论对我们的个人修养也十分重要。我们的人生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有自己的人生目标需要实现,这样,稳健持重,戒急用忍,防止轻率浮躁非常重要。在这一方面,杨振宁的答学生问很有参考价值。
2019年4月29日,杨振宁先生与中国科学院的近两千研究生的互动交流中,有学生问杨振宁,“学术上的热点我们需要追吗”?杨振宁回答:”关于追逐热点问题,选择热点的方向这当然是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己的能力、兴趣与热点,这三个哪个更重要?我会把热点放在第三位。”
有学生问:“感兴趣的可能有很多。如何平衡兴趣和自身精力有限这个问题呢?”杨振宁回答:“我的建议是,一方面要问你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东西,真正的能力在哪个地方。一方面考虑一下,想法是不是可以朝着胆子更大的方向走一下。”
上面学生的问题其实就是个在实践中分不清何为轻。何为重,面对诱惑如何保持冷静而不躁动的问题。在杨振宁看来,一个人的能力、兴趣就是人生道路上的辎重,所以人应根据自己拥有的辎重选择研究的道路,一旦选定就应该“燕处超然”。否则,就可能受热点的诱惑而误入歧途,贻误自己终生。
2019年7月28日星期日 2023-7-3修改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教学之余,也写些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以哲理性见长。有百余篇散文、诗歌散见于多种刊物,并有《佳儿传奇》、《生死孽缘》、《雪夜惊魂》、《情断大年夜》等小说问世。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