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223期 总第442期


【编者按】王少锋老师这篇文章原题为《话说“心理学”》,编辑改题为《我对心理学的认识》写的是作者个人对心理学的理解和认识。作者并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他对心理学的理解仅限于对当下抑郁症等心理障碍的分析,但作为一个文友,他能够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健康的心态与观点是很难能可贵的,他有一个文字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想用他的文章向读者说明合理的认知思维模式,恰当的行为与心态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这篇文章,文字优美隽秀,引经据典,说古论今,值得一读。

我对心理学的认识
作者 王少锋
一直想围绕心理学写篇文章,但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因为心理学是个大课题,也是个热门话题,研究的视角与领域,可谓林林总总,很难用一篇小文章给心理学这个大个子戴顶合适的帽子。
近期偶翻阅《吕氏春秋》一书,先秦的吕不韦统稿该书。该书当年是公开发布让世人挑剔,易一字者而赏千金啊!字字珠玑,篇篇独立成章。读后给人启迪、令人深思。其中一篇开头便是“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给了我火花,让我提笔话人心。
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个人,家里丢失了斧头,便怀疑被邻居的儿子偷了。于是乎,看着这个儿子走路、说话乃至一颦一笑都像偷了斧头的样子。过一天,斧头在家里找到了,于是再看小儿子,怎么看都不像偷斧头的人。
《吕氏春秋》里的这篇文章,让我联想起现在谈论较多的心理学问题。这个丢斧头者是典型有心理障碍的人,至少是多疑症吧。自己忘了将斧头扔到哪儿了,就怀疑斧头被邻家小孩愉走了。幸亏时间不长找到了,他自己也释怀了。如果一直找不到,他一方面怀疑邻居儿子偷了,同时也没证据肯定是这个小儿子偷了,又不敢去问。还整天琢磨着这个事不开心,心理障碍一定会升级。可能由多疑而至抑郁,或者精神分裂,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呀!
心理学,是近代新兴科学。对这门学科,我认为外国人比中国人研究的深、研究的系统、研究的全面,但没有中国人研究的早。中国最早的权谋家、纵横家鬼谷子,隐居深山,布局天下事,就是春秋时期成功的心理学家,导演出一幕幕神剧。《孙子兵法》是全世界共同认可的军事学经典,但孙子本人并没有参加多少军事实践活动,所以能诞生这部震撼人心的兵法,那是因为孙子在书房里经常闭上眼睛,掐着手指头,将敌我双方在战争中的心理活动揣摸透了,才会有36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心理学运用到战争实践最成功的案例,那时的心理学只能是朴素的心理学,并没有完整的心理学概念,还有占卜命学,巫术、祝由术在社会上广泛传播,都有心理学的影子。战国时期的孟子说过一句话:心之官则思。当时还分不清楚,能思考问题的是大脑,还是心脏。现在科学证明,能认识事物的神器是大脑而不是心脏。“心心相印”,“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有“人心难测”。这些美好的文字一方面说明老祖宗早已开始研究心理学,另一方面也说明古人认为,是心脏主导着人的思考,其实谬也。这种生理学与社会学的谬误一直延伸到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这种名词上的谬种流传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人是个生命整体,心理学研究的是整个生命体而不是局部器官。现在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大脑是人的司令部,在主宰人的行为,也没必要将心理学改为头脑学。抱不平的是最辛苦的大脑却没有一个冠名权。关键是我们研究心理学的专家学者们,对心理学要有个清醒的认知,唯有如此,才能以健康的思维认识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事物时,以人的整体功能,做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判断分析推理事物,如此,就是一个智者。这是认识论的精华,如能做到这一点就会理智认识客观世界,至少在内心就不会产生多疑症。“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空云卷云舒。”这是何等豁达的心态,这种快乐、睿智的生活,不会产生抑郁。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的行为又受动机、目的支配。心理有障碍的人,从来不会承认自己有问题,都是别人的错。儒林外史里有个叫范进的秀才,几十年寒窗,一朝中举,乐极生悲,一下子疯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乐极生悲的案例比比皆是,因为乐极了,神经系统就会紊乱,失去正确的判断。花开花落俩由之,有什么值得大乐特乐的,最终说起来还是世界观、价值观出了问题。而现代人又不愿提世界观、价值观这些老话。过去讲要改造一个人的主观世界,现在却温柔地讲要对一个人进行心理辅导。
我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那个时代也有精神分裂者,就是所谓的疯子,但不多。但抑郁症患者绝对很少见到,什么原因呢!这是社会快速向前发展进步而人自身不能适应而留下的时代病,这是宏观的物质世界与一个人微观世界不对称导致的精神错位。对于这些社会问题,不是这篇小文所能展开论述的。
人是万物之灵,人是大宇宙下的一个小宇宙,是最为复杂的生命体。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或不良情绪,只不过,大部分人都会自动调整自己,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一直在焦虑、急躁,不停地在怨天尤人。应该说心理学渗透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派生出诸如政治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大众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少儿心理等等,任何一个方面钻进去,一辈子都研究不完。前些年,国外发明了测谎议。对于一个人说的话是不是实话,是不是在撒谎?可以通过设备测试出来的数据来综合判断。结果应用到公安办案时,弄出了不少冤假错案,成了笑话,这应该是心理学实践中一个败笔,也真验证了“人心难测”的古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究心理学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我们要清醒研究心理学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及校正,让每个人拥有健康的精神人格,将自己的思想行为与这个世界融为一体,享受美好人生。
而要做到高度和谐统一,窃以为,至少要努力做到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是要有信仰。宪法明确讲一个人有信仰自由,共产主义是信仰,信佛教、信基督教也是信仰,你可以自由选择。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是能容纳天地万物的,不计个人得失成败的。当达到人的一生除了生死,其它都是小事,这个高度,决不会再去为丢一个斧头而胡思乱想放不下。
二是要懂哲学,有辨证思维。人是处于与这个世界普遍联系之中,而这个世界又是充满着矛盾并变化发展的。今日之我,与昨天之我是不一样的。你得学会适应这个世界,并在世界上去奋斗、去据理力争、去熬、去等待。去小我,培养大我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辨证思维。有些事情,既有天意也有人意,哲学上讲偶然性与必然性。现在有的年轻人接触梦幻与虚拟的世界很多,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想象力很丰富,而行动力不足,理想高于现实,容易失落悲观,怎么不抑郁啊!
现在中老年人也成了抑郁症多发人群,这是可怕的。衣食无忧了,反而生出很多病。这是个人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能出世也能入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精髓。一个人真对这个世界想通了、想明白了,就不会钻牛角尖,就不容易抑郁了。品味道家最经典的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会让我们豁然顿悟。要学李白那样超脱: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三就是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滋养自己。文化如水,滋润万物。在接受国学大文化滋润的同时,别遗忘在传统文化中有株奇葩,就是古诗词的功效。据说唐朝的诗人王维好写禅诗,号称诗佛。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和山水画,有一种空灵之感,能够使人缓解焦虑抑闷的心情。清澈见底,透人心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朗诵着、想象着优美的诗境,我们内心便升腾起: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所有的情感都可以通过诗词歌赋来表达,来渲泄,以使人内心的焦虑得到缓解。同时诗词歌赋又以文学与哲理的传播深入人心,能使人振奋精神,激昂志气。
2023年8月

作者 王少锋

编辑 曹立萍
温馨提示:
“文化艺术与心理健康”专栏欢迎优秀的诗词、散文、微小说及书画摄影作品投稿。为便于主播朗诵,自由诗限50行内不超过900字,格律诗词5一10首,散文及微小说不超过2000字(特别优秀的文章2千字以上可发文不诵读)。
投稿请加微信:guyu64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