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说,“千年地下看陕西,千年地上看山西”,这话一点不假。山西历史文化悠久,古迹遍布,尤其是古宅院落保存之完整,规模之宏大,是其他省份无与伦比。
我也曾去过山西灵石县的王家大院,也到过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也参观过山西万荣县阎景村的李家大院,今又来到了晋城皇城相府,山西这些古宅院落的建筑艺术和选址考究让人惊叹,让人折服。

山西古宅院星罗棋布,遍布三晋,虽风格相似,但各有千秋,王家看“宅”,李家看“善”,乔家看“商”,陈家(皇城相府陈廷敬)看“官”。明清商贾,古宅落第当属三晋腹地之最也!



皇城相府坐落在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境内,坐标于北留镇皇城村,这里拥有明清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是清代名相陈廷敬的府邸。
纵览整个建筑群,主要由内城和外城,以及城墙城门三部分组成,内城又称为斗筑居,外城被称为中道庄,内外互通,楼院相连,举目之处皆意境,浮想联翩心已远。
皇城相府的整体建筑风格与当地著名的乔家大院以及王家大院相类似,都属于典型的明清北方大院,所不同的是,皇城相府可谓是翰林世家,书香门第气息更为浓厚,文化元素几乎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而且功能更齐全,堪称明清宅院之首。


来到城堡前有一座门楼,楼上一通石碑赫然而立,碑上是前清康熙皇帝御笔亲题“午亭山村”四个大字。而门楼上“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楹联则是康熙皇帝晚年为陈廷敬所题。寓意陈廷敬是国家栋梁之材;晚年带病坚持工作,品节昭明,好像临霜菊花,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芳香。这是对陈廷敬一生功绩卓著、晚节昭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如果把相府景区比作是一幅美丽的艺术画卷,那御书楼就是这幅画卷中最亮丽的一笔!御书楼雄踞于高台之上,高达8米,是个二层建筑楼阁,下层中间有门洞,供人们进出皇城相府。楼上是个传统中国古老亭榭式建筑。
四角顶盖,八柱支撑。上覆以明黄色琉璃瓦,显得端庄富丽,因为明黄色是皇室专用的颜色,其他人都是不能使用的,所以,相府内除了御书楼,其余的建筑都是用普通的灰瓦覆顶,从这点上讲,御书楼昭示着陈氏家族非凡。望着眼前的雕梁画栋、斗角飞檐,可以遥想当年的排场之浩大、相府之威严!

站在气势恢宏的门楼前,我曾想,此宅院何谓“皇城相府”?既是皇城,缘何相府,皇城和相府本不是一个层次的府邸。看了简介才知道原来清康熙帝南巡曾两次下榻陈廷敬相府,因皇帝住过的地方,名谓“皇城相府”则当之无愧。

走进皇城相府的中道庄城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大一小的两座石牌坊。皇城相府的大牌坊是陈廷敬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奉旨而建,高约6米,面阔三间,呈三门道,其上浮雕图案刻工精细、栩栩如生,制作精美,气势恢宏庄重,牌楼正间上枋镌刻“冢宰总宪”的大额枋。导游介绍,“冢宰”意为百官之首;“总宪”则是肩负监督考察各级官吏重任的意思。下面从下至上分别镌刻陈廷敬及其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官职和功名。


据介绍,陈廷敬曾给康熙皇帝当了35年的经筵讲官,还以总阅官、总裁官的身份,领导编修了《康熙字典》、《明史》、《三朝圣训》、《大清一统志》等大型语言书和史志巨著,被人称为清代语言学家和编辑家。他一生著书等身,留有《午亭文集》50卷和《尊闻堂集》、《午亭笔话》等著作。
其文其诗,品位极高,人称“燕许手笔”,“海内无异词”,是居于当时权威地位的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诗人。以陈廷敬为代表的陈氏家族,从明孝宗到清乾隆间人才辈出,冠盖如林。有38人先后在封建王朝的各级各部门担任要职。还培养出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在陈氏家族鼎盛时期的康熙年间,居官者16人,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父子同编一典《康熙字典》的盛况,堪称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登上城墙,俯瞰城池,规模宏大,庄严肃穆,环顾四周,壁垒森严,鳞次栉比,布局有序。远眺四周山峦,苍翠墨染,景画宜人,环抱城池,相扶相依,实乃一幅绝美画卷。



皇城相府内城中央,一座标志性建筑雄居、矗立,这就是被称为皇城古建筑一大奇观的“河山楼”,它是陈氏家族为了抵御外族侵扰而建造的防御性工事。河山楼始建于1632年正月,至今已近四百年历史。当时,政治腐败,国运衰退,天下大乱,烽烟四起,樊川一带经常遭受乱兵的劫杀抢掠。
为了抵御乱兵侵扰,陈氏兄弟发动全族,雇请匠工,掘地为进,筑石为基,高逾十丈,耗时6个月才完成了主体建筑。河山楼设门两道,为防火,外门以石为材,楼顶设堞楼,四墙开垛口,以便瞭望敌情,抛掷矢石。楼里有水井,有磨盘,地道可通城外,若遇到兵荒马乱,可容纳千余人避难其中。


登上楼顶远眺四周,整个皇城相府尽收眼底,环城皆山,苍山翠柏映入眼帘。东北部的樊山如苍龙逶迤而立,西面的樊河似玉带萦绕而过,四周青山叠翠,溪流泄碧,乔木葱茏,草盛花繁,像一轴极具张力的立体风景画,给人以深刻的心灵震撼与视角冲击。



下了“河山楼”,顺着府内的百米长廊来到“止园书院”。这是陈氏家族子弟读书学习的场所。把孩子读书学习的学堂修在城外景色宜人的管家园林内,让莘莘学子远离家族社会的喧嚣和烦扰,在优雅、清净、安宁的良好环境中陶冶情操,启发灵感,这是陈氏家族重视文化教育的见证。
止园书院是一座坐北面南的两进院落,但在前后两院的东南角上各有一个大门,看来好似两个各自独立的四合院。在西边的书房内,有一位身着黑色上衣、正襟危坐在桌旁先生与一位背向老师站着背诵课文的学生蜡像,蜡像惟妙惟肖,形象逼真。
导游介绍说:过去背诵书本,因为孩子们面对老师会害怕,于是就背对老师。背书一词可能就是由此而来的。





不知不觉来到了陈氏宗祠。祠堂于深宅胡同顶端,高阶之上,门正对内城城门,地势渐上,肃穆有气势,门口大小两对石狮,昭示着陈家祠堂的肃穆威严,祠堂建于明嘉靖年间,结构为两进院落,前为祠堂,后为贤祠。
陈氏后辈把宗祠建在内城的中轴线上,表示对已逝祖先的崇敬之意外,还希望先祖们能福荫后世,保佑家族繁荣昌盛,永世不衰。


走出皇城相府,回望鳞次栉比的城堡,内心感慨颇多,深深感悟历史光华的厚重与深沉。这座历经四百年风雨沧桑的皇城相府,巍然屹立,雄姿依旧,成为明清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也为后人打造了一个旅游胜地。然而斯人已去,岁月环流,一切皆成蹉跎!留下的是人们对古代圣贤的敬仰和缅怀!








作者:罗龙,网名:中华龙。1980年高中毕业。职业:牙科医生。爱好文学,摄影,旅游,书法等,愿与文学爱好者交流学习,共同提高,闲暇之时,写点见习之作,宣扬正能量,幸福你我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