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勤莫如深思
王淑敏
人和人命运的主要不同,在于思考力的差距。思路要是不对,再多的热情和努力都是徒劳的。有些人看起来兢兢业业,但始终业绩平平;还有些人,一直在努力,却总是原地踏步。这是因为脱离思考的勤奋,往往是机械重复的无用功。只有多思考,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及时调整策略。
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简单的做到勤劳就可以,而要将勤奋聚焦到点子上,才能成就与众不同的自己。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精准勤奋,用有限的精力,收获最大的效益。一个人,宁愿做一只"懒蚂蚁",也不要只是徒劳的辛勤。盲目努力,不如停下思考;无效勤奋,不如有效自省。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多思考、保持勤奋常态化,你所期盼的未来,一定会如约而至。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这其实是很多年轻人的常态,我们盲目地自信,以为可以用肢体上的勤奋来掩盖思想上的懒惰,以至于终日瞎忙,陷入了低成长的陷阱。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把一辈子的聪明都消耗在肢体勤奋上。殊不知,没有深度的思考,所有的勤奋都是徒劳的。
不经大脑的勤奋,完全没有意义。懒于思考的人,终会陷入平庸。有一句话对我触动非常大:不要用勤奋掩饰你的不动脑子。很多人假装很努力,看起来很勤奋,但是收入不高。很多企业也是这样,不断研发新品,整天组织员工培训、开会、跑市场,结果产品就是卖不好。而那些赚钱的人、赚钱的企业,不一定都很努力,只要找准趋势、选对渠道、选对项目,有一款好产品,不需要怎么努力,照样能够轻松赚钱。所以,思维要比努力更重要。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就是思维的不同,有时候明明很努力了,但是却看不到生活改变的迹象。究其原因,可能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只懂拼命前行却没有自我反思和总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成功时,可以适时停下脚步复盘总结一下。多一点反省,少一点埋怨;多一些反思,少一些指责。不断躬身自省,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
爱因斯坦曾说:“这个层次的问题,很难靠这个层次的思考来解决。”所以比努力更重要的就是先提升自己的思维高度。就像我们开车一样,初学者很努力,最后把驾照拿到手,但是你想晋升职业赛车手不单单只是会开,还要去反复练习,学习更加专业的理论知识,从而才能达到职业水准。
我们肯定都遇到这样的同学:别人学习的时候他在学,别人玩的时间他也在学,但是成绩一直不好,总说自己慢。那他的时间用来干什么了呢?大多数时间是把错题抄到本子上,却很少用时间去复盘、研究这些错题,更没时间充分理解每一题的思路。这其实是一种无效的重复劳动。用行动上的勤奋来掩盖思维上的懈怠——表面上很勤奋,实际上却刻意回避了真正困难却更有价值的部分。
而他真正应该做的是要思考出什么是当下最重要的事,然后本着要事优先的原则,直奔目标。合理做时间规划,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对学习而言,最有困难有价值的工作就是深度思考。只有深度思考才能带来认知升级,从而提升自己的学力水平。
评判一个人能力的高低,从来不是看你有多努力,而是看你做出了多少成绩。因此一个只会机械式勤奋而懒于思考的人往往只有苦劳,却没有功劳。最笨的努力,是看似忙碌而不用心的劳作,富有成效的勤奋,才是打开成功的正确方式。决定人与人之间真正差距的,从来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勤奋的质量。
清晰的目标比盲目的努力更重要,深入的思考比低水平的重复更重要。没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奋都是白搭。一个囿于杂务而懒于思考的人,注定会陷入平庸的困境。摆脱低质量的勤奋,养成思考的习惯,才是人生进阶的第一步。反思和调整思维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才会事半功倍。
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写道:“重复且长时间的无尽忙碌,只要条件具备,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难的是思考。没有深入的思考,勤奋就没有意义。”每一次深度思考,其实都是在打破自己,打破单一浅显的思维框架,打破陈腐的认知和经验。请相信,打破自己的过程,虽然伴随疼痛,但最终会让你重组升级,进阶更高段位的人生!
作者简介:王淑敏,济南市济阳区文学爱好者。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