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华盖下的颠倒梦想和众声喧哗
——论张鸿福长篇历史小说
《大清王朝 1860》(下)
文 | 赵月斌
摘要:
张鸿福的长篇小说《大清王朝1860》截取了从“庚申”(1860)到“甲午”(1894)这一特定时段,述写了那一场回光反照中的晚清“中兴”,堪称全面展现洋务运动专题史的重磅力作。小说描写了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外国势力之间的冲撞颉颃,就像盛大巡礼一般,隆重张开了辉煌的华盖,展示了洋务派取得的巨大成果,绘出了近代中国华彩乍现的一个侧影。稍感遗憾的是,就像许多历史小说往往落入就事说事的樊笼,这部作品尚需破除“清朝故事”的迷障,走向再创时空的新生路。
关键词:
历史小说;清朝故事;洋务运动;记忆重建;伞盖式结构

《大清王朝1860》
作者:张鸿福

常与洋务派斗嘴的是一帮极端顽固的保守派和竭力鼓吹排外、主战政策的“清流党人”。以大学士倭仁(1804—1871)为首的保守派是坚定的反功利主义者,他们认为人心、气节才是立国之本,甚至断言现代技术没有用处。小说称倭仁为“清流首领”或与史实不符。倭仁死后,以奕䜣为首的洋务派渐占上风,为慈禧所用的“青牛头”李鸿藻(1820—1897)兼任总理衙门大臣,他笼络了一批仰仗倭仁为思想楷模的青年御史(即小说中的“台谏词臣”),方才形成了与洋务派相抗衡的“清流党”。“当务实的改革派强调中国的物质力量软弱时,这些年轻的、咬文嚼字而又没有经验的官员则强调中国的道德力量。”[32]但是正如小说所写,当清流派的力量不可小觑时,恭亲王奕䜣已没有与之争锋的锐气,反倒一再表示“李公爱我”,向“青牛头”示好。而此前因洋务派建议改革科举引发的同文馆之争,才是双方最为激烈的吵嘴事件。小说用相当篇幅讲述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导火索是洋务派上奏朝廷,请求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新科,以培养“真正有用”的“制器”人才。此举引起保守派强烈反对,奕䜣本来去翰林院探听虚实,不料却被一帮翰林群起而攻之,他们又是耍嘴皮子又是念对联,对奕䜣及其洋务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奕䜣一人难敌众口,负气而去。倭仁接着又上折子称:“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夷师?”[33]这下反倒让奕䜣找到了反制之策:既然你声称大清不患无才,那就找几十个精通洋文算学的人才去制造枪炮轮船。倭仁当然无人才可荐,却死不认输,反称同文馆之设引发天旱无雨,乃天象示警。结果还是慈禧从中调和,倭仁理屈词穷,同文馆之争以洋务派获胜告终。可见作者所说“大人物的吵嘴”确是你有来言,我有去语,既有针尖对麦芒,也有死要面子耍无赖,总之这样的争斗写出了洋务派处境之不易,也让小说呈现出未见刀光剑影却又字里藏锋的“文斗”之机趣。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还书写了一批与洋务运动相向而行的洋人。对洋务派而言,洋人是可以友好往来的文明人。但是在排外或好战者眼里,那些野蛮的夷人却是禽兽不如的鬼子、敌人。即使在非历史的语境中,那种非友即敌的认知方式仍旧大有市场,仿佛大凡外国人就是一成不变的死对头,是不可化约的异类,岂不知他们也一样有着复杂深邃的人性,有着所有人都可能无法避免的局限或缺陷,看清了他们其实也是看清了我们自己。小说写到的外国人既有科林诺、额尔金、葛罗、伊格那提也夫那样的军队指挥官、外交使节,华尔、白齐文、戈登那样的雇佣军头目,巴夏礼、马格里那样浑水摸鱼的投机分子,也有巴士芒、巴尔栋、白尔思拔、日意格之类工程技术人员。作者没有简单地把他们处理成面目可憎、居心不良的凶神恶煞,而是紧贴他们各自的身份,把这些“外国人”还原为具体语境中独立的个体,让与我们对立的“他者”自现其身。就如夏多布里昂所说:“每个人身上都拖带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便他看起来是在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 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带的那个世界去。”[34]所以身在《大清王朝》的外国人,同样也拖带着他们自己的世界。比如法军指挥官科林诺,在与清军交战时,一边感佩着“敌人”的勇敢,一边得意于“敌我双方已经不在一个时代”;在“走进”圆明园时,一边激动地历数英法联军疯狂抢掠,中国盗匪趁火打劫,一边又悲叹中国的不幸和愚蠢。他的矛盾心理大概正是置身于现场的复杂感受:作为侵略者,他体会着胜利的喜悦;作为旁观者,他又不得不陷入对苦难的垂怜。再如协助左宗棠建造船厂的日意格(1835—1886),这位载入《清史稿》的法国人,为创办福州船政局“度地募工,殚心所事”,获清政府一品提督衔及御赐黄马褂等褒奖。小说不光依据史实表现了他深度参与了洋务运动,还给他安排了一段传奇式的跨国恋情,让他爱上了一个为父报仇的中国女子,并且安排了一个悲壮的结局:中法马尾海战中,他站在船厂前,死在了儿子的炮火之下。这一情节固然纯属虚构,却也写出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真实性”[35],小说亦在这一刻冲破了历史的牢笼。
综上所述,《大清王朝》描写了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外国势力之间的冲撞颉颃,具体刻画了洋务运动在中央的总推手奕䜣和地方上的执行人李鸿章、左宗棠、盛宣怀等代表人物以及唐廷枢、胡雪岩、朱其昂等民族企业家,倭仁、张盛藻、尹景霖等洋务运动的反对者,还有科林诺、额尔金、格兰特、华尔、白齐文、戈登等外国军政人物和日意格、达士博、巴尔栋、白尔思拔、德克碑、时维礼等一大批外国工程技术人员,可以说几乎写遍了洋务运动所涉及的关键人物,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并创造了历史,同时又成为小说中被重新创造的人。
四
小说家之所以书写历史,或许就是要重建一种记忆,用浪漫的谎言寻求生命的慰藉。张鸿福讲述清朝故事,其实也无异于制造一场蜃景大梦:那些曾经改天换地的历史风云,已然烟消云散,只剩下一片虚空的背景。《大清王朝》写出的只当是这虚空中的阵阵喧哗,我们也只好报以唏嘘之声。小说起于1860年奕䜣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起,止于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开篇时,早晨的薄雾正在散去,英法联军的火炮一触即发。终篇时,天已经黑了,仍为洋务不兴耿耿于怀的李鸿章,走向了远处微弱的烛光。读罢全书,再来回味李鸿章的落幕感言:
“不是洋务不能自强,恰恰是洋务办得不够彻底才不能自强!”
“哪一天中国工商业大兴了,中国就能自立自强了。”[36]

如此,当可显出这位“裱糊匠”的自强精神。但若仅止于追求“工商业大兴”,却暴露了洋务运动的先天不足,毕竟,天朝帝国的根本痼疾出在文化和制度上。李鸿章强调的“学习外国利器”“振商务”“富在民生”,张之洞主张的“中体西用”,都不足以让这个病在骨髓的国家起死回生。治标不治本的自强运动注定不可能再造乾坤。基于此,写在教科书上的洋务运动就是一场以失败告终的未完成事件。可是,这段以自强为主题的历史竟是“失败”二字所能交代的?黄仁宇就认为:“即算失败,它们也是一种庞大革命之前无可避免的步骤。与鸦片战争之后全无反应对照,1860年间的改革在实践方面很严肃向前跨步。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37]张鸿福亦不认同甲午战败证明洋务运动失败的说法,他认为甲午战败只是导致洋务运动陷入低潮:
“以大兴工商业为特征的洋务运动,在增强国家实力上是发挥了作用的,在救亡图存上是有功的。……不是洋务运动不能救国,恰恰是洋务运动受到的局限太大,力度深度不够。”[38]

所以,肯定进步的洋务派,批判落后的保守势力,发现洋务运动的正面价值,是《大清王朝》的基本色调。这部小说就像盛大巡礼一般,隆重张开了辉煌的华盖,展示洋务派取得的巨大成果,礼赞自强运动中一个接一个的巨大“胜利”。我们看到了具体的、阶段性的胜利成果,也看到了为之上下奔走的实业先驱,且体会到了作者所说的局限和不足,但是面对这样一部全方位展现洋务运动专题史的重磅作品,却又多少感觉它和这段历史本身一样并未终稿,作者就像只负责报告好消息的花剌子模信使,带来的全是天朝帝国的天籁之音,好像只要坚持把洋务做大做强,只要把自强运动推向极致,其补天之梦即粲然可观。可是在一个搬动一张桌子都会流血的国度,以“中学为体”的工业化梦想,又怎么可能不破灭?若只是止于“西学为用”,就算中国“这块活的化石”[39]被势不可挡的大机器卷入世界文明之中,结果也只会被撞得粉碎。
我们都知道洋务运动先天不足,究竟不足在哪里?洋务运动设立了众多政企部门,具体如何发展存续?最后有何成效结局?小说似乎只是贪多求全,止步于拉清单式的平面演示,并没有形成深入完整的叙事链条,结果我们得到的还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宏大印象,却没有抓住一个堪称典型的小个案。作者的创作预期好像仅限于写出诸多肉眼可见的物质成果,对隐于其后的非物质因素则少有关注,结果整部小说就写成了“洋务是怎样一件件办成的”——所谓“办成”也只是说它冲破重重阻力,终于开张大吉,至于开张以后会怎样,好像不是小说关心的问题。可是作为读者,恐怕不会满足于这样的大功告成,不会满足于这样的点到为止。那些已经被各种文献记载固化的历史,应该只是小说家坚实的起点,而不是拖累他拔不出脚的赘物。把干瘪的历史打扮得妖娆多姿并不是小说第一要务,我们要在小说中看到的当然也不是那种裹在非衣里的历史的僵尸。所以,读《大清王朝》,一则叹服它确是写出了作者所说的洋务运动之种种成就,一则又遗憾没有看到这种种成就背后的“不成”:它写出了这种种成就的因由,却没写出它们的去路;它写出了洋务先行之所得,却没写出体用两分之所失。从体量上看,《大清王朝》已出版《惊天变》《抚狂澜》两部,假如还有后续,倒是期待它走出历史演义的老套路,写出在前文本中涅槃重生的新历史小说。
【注释】
[1][美]芮玛丽:《同治中兴》,转引自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杨品泉、张言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66页。
[2]张鸿福:《〈大清王朝1860〉后记》,《大清王朝1860》(2),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405页。
[3][美]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87页。[4][美]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03页。
[5][美]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03—304页。
[6][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杨品泉、张言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
[7][美]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06页。
[8][德]卡尔·马尔思:《鸦片贸易史》,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编译:《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0—71页。
[9]李鸿章:《因台湾事变筹画海防折》,转引自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杨品泉、张言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页。
[10][德]卡尔·马尔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编译,《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6页。
[11][德]卡尔·马尔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编译,《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8页。
[12][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47年11月30日在伦敦德意志工人教育协会的演说》,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编译,《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31—132页。
[13]张鸿福:《大清王朝1860》(1),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36页。[14]张鸿福:《大清王朝1860》(1),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77页。
[15]张鸿福:《大清王朝1860》(1),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87页。
[16][德]卡尔·马克思、[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时评。1850年1-2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编译,《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32页。
[17]张鸿福:《最大的乐趣是看近代大人物吵嘴》,《齐鲁晚报-齐鲁壹点》,2022年07月25日。
[18][德]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9页。
[19][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杜继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3页。
[20][英]A.S.拜厄特:《论历史与故事》,黄少婷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版,第13页。
[21][英]A.S.拜厄特:《论历史与故事》,黄少婷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版,第14页。
[22][美]海登·怀特:《叙事的虚构性:有关历史、文学和理论的论文(1957-2007)》,马丽莉、马云、孙晶姝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页。
[23]张鸿福:《大清王朝1860》(1),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73页。
[24]张鸿福:《大清王朝1860》(1),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80页。
[25]张鸿福:《大清王朝1860》(1),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80页。
[26]张鸿福:《大清王朝1860》(1),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91页。
[27]张鸿福:《大清王朝1860》(2),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220页。[28]张鸿福:《大清王朝1860》(1),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233页。
[29]张鸿福:《大清王朝1860》(1),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235页。
[30]张鸿福:《大清王朝1860》(1),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248页。
[31]张鸿福:《最大的乐趣是看近代大人物吵嘴》,《齐鲁晚报-齐鲁壹点》,2022年07月25日。
[32][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杨品泉、张言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7页。
[33]张鸿福:《大清王朝1860》(1),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253页。
[34][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王志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35][英]A.S.拜厄特:《论历史与故事》,黄少婷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版,第134页。[36]张鸿福:《大清王朝1860》(2),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402—403页。
[37][美]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18页。
[38]张鸿福:《〈大清王朝1860〉后记》,《大清王朝1860》(2),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404—405页。
[39][德]卡尔·马尔思:《中国纪事》,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编译,《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22页。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来源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3年第4期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