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东陵游记(2)
二、清东陵第一陵——孝陵
孝陵,是清朝入关定都北京后,第一个皇帝顺治的陵墓。该陵墓建于景色秀丽的昌瑞山主峰之下,是东陵的主体建筑,其规模最大,体系也最完整。从进入陵区门户石牌坊开始,依次排列着各种各样的大小建筑几十座,由一条十多华里长的砖石铺面的神道贯穿,形成了一条贯穿整个陵区的中轴线,脉络清晰,主次分明。各建筑物的梁枋斗拱有彩绘拱饰,屋顶及墙头有黄色琉璃瓦覆盖,显得雄伟而壮观。游客们进入景区后,须乘坐观光车,顺着神路旁的小公路,徐徐前进观赏,观光车大约半个小时,才能到达陵墓区。
孝陵,是清朝统治者在关内修建的第一座陵寝,规模宏大,气势恢弘。自金星山下的石牌坊开始,向北依次布置着下马牌、大红门、具服殿、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一孔桥、七孔桥、五孔桥、下马牌、三路三孔拱桥,以及东平桥、神功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琉璃花门、二柱门、祭台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这大大小小的几十座建筑,用一条长约6公里的神路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序列。这些建筑的配置与组合,均以风水学中的"形势理论"为指导,其大小、高低、远近、疏密,皆遵循着"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原则,起到一种视觉控制的作用,给人的感觉很特别。并将山川形胜纳于景框之中,作为建筑的对景、底景和衬景,实现了"驻远势以环形,聚巧形而展势"的目的,给人以"高而不险、低而不卑、疏而不旷,密而不逼"和"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良好的视觉印象和强烈的艺术感受。
据有关资料记载,孝陵的陵址是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据说顺治皇帝喜欢打猎,有一次他带着一行人马前往蓟州燕山一带打猎,他纵马驰骋,翻山越岭,不知不觉间就到了遵化县的昌瑞山马兰峪,顺治皇帝登上高处看见此处山川秀丽,树木茂盛,南边更有一大片平地,加之日光之下,若有云烟飘渺,不由得感叹此处是一个风水宝地,遂萌生百年之后安葬于此的想法。于是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此山王气葱郁非常,可以为朕寿宫。”紧接着顺治取下手指上的佩韘(古代射箭时戴在手上的扳指),随意抛出,转身对身边侍卫说,找到扔出去的扳指,那里就是朕万年吉地的最佳穴位。其实,顺治皇帝选中的这块万年吉地,明朝永乐皇帝也曾看重此处。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曾外出去察看风水大师为他选的几处陵墓之地,在路过马兰峪的时候,他被这个地方深深迷住,将其列为自己陵墓候选之地。只可惜在当时,马兰峪一来地处京城外围,二来有潜在的军事风险,遂抛弃了马兰峪,选择了今天明十三陵所在的昌平区天寿山麓。
由于当时清朝入关时间不长,天下初定,战争不断,灾害频仍,国库空虚,加之顺治皇帝英年早逝,只活了24岁,因此他生前并未来得及建陵寝。顺治皇帝驾崩当年,即顺治十八年(1661年)才开始筹建陵寝。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破土,康熙二年(1663年)二月动工兴建。由于当时经费不足,顺治皇帝又停灵待葬,清廷不得已拆用了北京北海西岸的一组明代建筑——清馥殿的部分旧料。地宫建成后,福临及其二位皇后先行入葬,地面其它建筑继续营建,大约完工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