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村 记 事》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虽然参军后离开农村已经六十年了,但对农村还有一种不了的情结。
退休后我每年都要回故乡汉中,一是给父母清明上坟,二是看看故乡的亲人和山山水水。但是,我必竟在青海生活了54年,青海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儿子沙亮当兵时结识下的战友张国元,是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桦林乡的人,虽然国元已退伍回乡二十多年了,但两个人一直保持着联系。一个是农民,一个是部队的团职干部,他们之间的感情像兄弟一般。
三年前的夏天,受张国元的邀请,沙亮开车带上我们一家四口,去了一趟张国元的家。那里虽然是农村,但风景优美,鹞子沟是有名的风景旅游地,夏秋季游人很多,山青水秀,树木参天。富饶的土地上生长着小麦,油菜,洋芋,大豆。
张国元家的院子,从外面看其貌不扬,但院子里却很宽敞,有一片小菜园,种着各种时令蔬菜。房间更是干净亮堂。一进院子就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国元的母亲去世早,父亲张富德一手把他们兄妹三人拉大,实属不易。张富德比我年长一岁,应称他为老兄。三年自然期间他在青海民族学院上专科,因生治困难辍学回乡当农民,当了几十年村党支部书记,一直到年老退休,在村里威望很高。
因为受疫情影响,我有三年没再去看望他。今年八月二十日,秋高气爽,我让儿子开车拉着我去看看这位乡下的老哥。三年不见,一见如故。张老哥虽然年逾八十,依然精神矍铄,谈笑风生。紧紧的拉着我的手,笑着说:“差点我们见不上面了,疫情期间我也阳了,我命大,扛过了”!
入屋就坐,宽敞的客厅里已摆上了满桌的菜肴,都是他自家生产的无公害产品。新鲜的大豆角,炕黄的焦巴洋芋,喷香的油饼,自养的红闷鸡肉……还有天佑德青稞美酒。
茶余酒罢,主人兴趣盎然,侃侃而谈。取出不久前刚刚发给他的光荣在党五十年证章,要和我合影,共同分享他的荣誉。又小心依依的拿出来他珍藏了六十年的一个小本本,这是青海省委宣传部1963年印发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手册》,他说,这个手册是当年来我们村搞社教的宋同志送给我的。这个宋同志叫宋宝增,山东人,是省地质局的干部。当年下乡来在我们村搞社教,临走前把这个小册子赠送给我,我一直珍藏到现在。三年前,退休定居在成都的宋同志让儿子开车专程来我家看我,我们还在一起照了相。讲到这里,老人眼含深情的说,人啊!还是重感情的。我被老人的讲述,感动的内心波涛汹涌。以诗记之:
老兄老弟八十整,
非亲非故有真情。
人生经历甲子岁,
深情仍然记心中。
202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