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出”之说
作者:朱双顶
突出,就是高出而招眼,超出一般的。为使一人一物一事突出,就须有与之相对应的陪衬作比较,如此才能更好地彰显“突出”。美丑相衬,好坏相对,高低相比,甜苦相尝,善恶相较,如此等等,一旦将它们正反相配放在一起相待时,互为比较,就有了“突出”的效果。所以,为了突出一方,就有反之相用的做法,于人来说,就有了一种“傲礼”的说法。
这种傲礼,初听起来,确有令人费解的一面,对人不敬而傲慢,又何礼之有呢?连《左传》上都说“无傲礼”,《礼记•曲礼》上说“无不敬”。而现实生活中却大有存在,以傲慢为礼、以不敬为尊,这就是“突出”的作为,以求效果上的显眼,是以傲慢为礼反衬他人的品行,以不敬为尊引起他人的好奇。这种情况自古就有。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就被人以傲慢为礼、不敬为尊彰显贤德之名而传扬,他也因此而被称为礼贤下士之贤者。《史记•魏公子列传》上就记载了这个故事。
当时,魏国有个隐士叫侯赢的人,家境贫穷而无作为,七十岁了还在魏都大梁看守城东门,是对人倨傲的糟老头一个,无人能看得起他。魏公子只是听说这个人有贤能,就几次上门弄访并要送他东西,但都被他拒之门外。无奈之下,魏公子就专门为他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可侯赢却非常的不给魏公子面子,让魏公子倍受羞辱。
临到宴请时,魏公子等客人都就坐以后,才带领车马随从,空着车子最尊敬的左边上座,亲自到东门去接侯赢。对此,侯赢只是很随意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破衣服,毫不客气地径直坐上车左位,一点也不谦让,却指挥魏公子招遥过市,绕道去市场上去看望朋友。只见他下车来到一家卖肉的摊子上,不急不忙地与朋友说得没完没了,跟随魏公子去的人都暗中责骂。当时,在魏公子府中,是满堂就座的贵族将相们,都在等着魏公子回来,开始宴会。侯赢见魏公子还是那样,显得更加平静温和时,才回来重新上车来到魏公子家。当魏公子请侯赢坐到上座,并把宾客一一向侯赢作了介绍时,宾客见状都大为吃惊。而侯赢却泰然处之,接受魏公子的恭恭敬敬地敬酒。
这时的侯赢,才对自己的行为有了现场的说法,他说:“今天我也够难为公子了。我不过是东门的一个守门人,而公子竟能屈尊地赶着车子,把我接到了这大庭广众里来,有些地方也不是公子该去的,可公子居然也去了。我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成就公子的好名声,是故意地让公子带着车马在市场上罚站,而来来往往的人都看到了公子越来越谦逊。这样让整个市场上的人都骂我是小人,而称赞公子为人厚道,礼贤下士。”于是大家尽欢而散,侯赢从此成了魏公子家的上宾,这让魏公子礼贤下士名声,更是远近播扬。后来,魏公子又得益于侯赢献盗符之计而夺权为将,率军救得赵国。
所以,礼也可这样为之所用,关键是要用之得当,用之有成。在这个故事中,侯赢就是通过有意抬高自己而贬低魏公子,来彰显魏公子的礼贤下士之德。这种“突出”是用傲礼来实现的,贵在受礼方能够谦逊接受,表现出自然情愿的恭敬之态,才达到了目的。所以,用傲礼方式来“突出”,是用在倨傲一方,成在受恭一方,“突出”才有了意蕴。请看下面的故事:
西汉文帝时,张释之任廷尉,也就是朝中的最高司法审判主官。一天,张释之在朝堂之上等待朝见文帝。当时三公九卿等达官显贵都在场,却有一位年长的王生唐突地对张释之说:“我的袜带松了,你替我系上吧!”,张释之不以为意,就给他系好。有人就愤愤不平地对王生说:“大庭广众之下,为什么单单要侮辱张廷尉呢?”王生回答说:“你们哪里会知道我的倨傲用意啊!我一个又老又贱之人,自己琢磨着以后对张廷尉再也没有什么帮助。张廷尉是天下的名臣。我故意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他,让他跪着给我系袜带,就是想让张廷尉更能得到世人的尊敬和重视啊!”那些达官贵人听了,都认为王生是个贤者,也因此更加尊重张廷尉了。试想,如果张释之没有谦恭待人之怀,又哪里能够做到放低身份诡下替王生系袜带呢?
所以,傲礼不敬以突显,用心在施,成功在受,相偕一致才能水到渠成,这时才有了“突出”的效应。由此可见,“突出”有时确实要用非常之法,鹤立鸡群的广告效应才能够立竿见影,只要使用得当就有奇效。再来看下面的故事:
只身一人的商鞅,来到了秦国,终于靠着自己的广博才学,凭借执着的意志,终于说动秦孝公变法,并任用他来负责实施。商鞅深知,变法能否取得成功,关键是开始就要取得百姓的相信,可初来乍到、无依无靠的他,怎样才能让自己取信于民呢?苦思冥想之后,终于有了一个立杆取信之策。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说谁能把这根木杆移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这一举动立刻招来了百姓们的纷纷议论,一时传得满处都是。他们不相信这是真的,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商鞅见状,便把赏金加大,说道:"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我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 现在,人们反而更加怀疑了,谁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心想,凡正杠去了没有得赏金也没有什么损失,就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扛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金,一分也没少。这一下引发了轰动,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个守信之人,远近传得纷纷扬扬。这让商鞅一下子立信于民,他借机推出新法,很是顺利。
“突出”虽有奇效之用,但也不可不择手段地滥用,尤其是恶意用在贬损攻击他人方面,应要慎之又慎,尽可能的不用。否则可能造成自取其辱的效果,被他人反其道而用之,有了更为奇异的反效果。下面就来看晏子使楚留下的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受命出使楚国。楚王知道晏子是一个智慧之人,不甘于屈居其才之下,就想利用晏子这次来楚国出使之行,羞辱一番他,以给他一个下马威。在大臣们的蛊惑之下,一连三招,是招招见血,结果是晏子秋毫无损,而楚王却以自取其辱而告终,留下了摩肩接踵、挥汗如雨、张袂成阴、南橘北枳等成语典故而千秋流传。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小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很是从容地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尴尬地陪着一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微笑着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会这样,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移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道德经》上说:“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也是一种时势造就的“突出”。没有六亲不和哪能显示出父母的慈爱和子女的孝,像舜忍受后母刁顽作恶,躲过父亲多次欲杀之祸,而无怨无悔地孝顺父母,才彰显出他的孝道而被尧禅位于他,使他“兼爱百姓,务利天下”;没有国家之乱哪能彰显忠臣,南宋虽弱虽乱却出了一批史上少有的忠君爱国人士,像爱国诗人陆游、辛弃疾与杨万里等,像爱国名将岳飞、李纲、韩世忠与文天祥等。
所以,“突出”既是一种考验,通过者成大道;更是一种砥砺,接受者成其雄。突出者,一般是人中之杰;突出事,一般能影响大局;突出法,一般是计出奇巧。当之者,要可堪大任;用之者,要善意利人;受之者,要谦恭自然。这样来说“突出”,或许也就释然了。
2023.5.19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